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秘密

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秘密

•萧遥 •

愈演愈烈的斯诺登事件,将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推到了全世界的聚光灯下。

这个号称全球最大情报机关的单位,一直被认为是全世界单独雇佣数学博士、计算机博士和语言学家最多的机构。NSA虽然并不像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那样著名,但是它自1952年成立开始,就成功穿越铁幕,对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情报侦搜,特别是进行监听和密件截取。

棱镜”计划显示了NSA目前的实力。当人们的生活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情报界也出现了划时代的革命—矩阵计算机开始与加密信息进行漫长的竞赛。前者就像科幻电影中的装置,似乎可以吸纳全世界的所有秘密。

然而,NSA进行数字革命的背后,是美国军政界以及公众对非法监控的模糊态度。正是在这种支持下,前者一直在研发全球最强大的计算机以及存储阵列。

其实对于美国公众而言,自2001年发动反恐战争之后,日益增强的国内情报侦搜已经使NSA屡屡在媒体上曝光,包括2005年、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今日美国》对NSA非法监控美国公民的报道。

与过去美国媒体通过“深喉”报道此事不同,斯诺登事件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还是因为爆料主角外逃香港。

所谓“民主社会”对于个人权利与国家利益之间冲突的态度,耐人寻味。

情报链条

1930年6月,美国全部的密码破译组织的秘密—人员、设备和档案都可以被放置在一个2平方米的保险库中。

而如今,NSA正在犹他州布拉夫代尔镇建设巨型情报存储中心。

根据NSA研究者詹姆斯•班姆福德披露,这座造价至少20亿美元的“犹他州数据中心”最终将达到五角大楼面积的5倍。它几乎无所不能:无论电子邮件、语音通讯,乃至购书明细,只要是通过卫星、电缆等传输的数字信息都可以进行截取。

而作为一个划时代的情报机构,“犹他州数据中心”通过超级运算可以具有人类最强大的密码破译能力。参与该项目的官员说,它的最终目的是针对所有人和所有通信工具。

除了科幻电影,很难用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将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的“犹他州数据中心”的规模。

比如,它的服务器空间有7620平方米。为了解决过热问题,使用了重达6万吨的冷却设备。

这个服务器矩阵上可以创纪录地存储1YB数据。YB是人类目前所能提出的最大的数据单位,如果转化为一般网页,相当于5亿兆网页。

由于目前全球公共网页只有十亿级,这种数据的存储和运算能力显然有更大用处。

出版过多本NSA著作的班姆福德认为,矩阵是专门为“暗网”设计的。它专门处理一般公众无法接触的数字信息,包括军政密件、加密商业信息等。

2010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曾发布报告说,“暗网”包括政府报告、数据库以及其他对国防情报机构具有价值的信息,而且美国迫切需要“非传统工具”来发现并破译“暗网”。

矩阵串接了传统的情报侦搜链条。

比如在语音通讯方面,首先通信侦察卫星对从利比亚到朝鲜的通信进行截取,软件会对关键地区的无线步话机、手机等进行初次过滤。

信息然后从卫星传到位于加利福尼亚巴克利空军基地的数据中继站。这个位于丹佛市外的基地有近千名专业分析人员直接面对卫星信息。它也处理从其他空间装备—比如航天飞船截取的信息。

然后,更有价值的情报会传递到位于美国各地的NSA分局。

比如和亚洲有关的信息会传输到位于欧胡岛的NSA夏威夷分局。它在一个二战时修建的巨大地堡群里,所以也叫“地洞”。这里有近3000名NSA专业人员。

此外,NSA在美国国内以及海外通信光缆、交换机上都装有专业截取设备。

最困难的秘密在田纳西州橡树岭的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矩阵专门进行破译。NSA的核心—300多名顶级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此工作。

此外,就是位于马里兰州米德堡的NSA总部。除了制定战略和行政管理,这里也有耗资近9亿美元建造的超级矩阵。

“云”计算给NSA的情报收集、处理带来更多的转变,它使用人工处理U2拍摄照片成为历史。当然,最终的顶级情报仍要用人工分析处理,正如他们通过卫星照片发现了拉丹在巴基斯坦的住所。

从U2到入侵路由器

NSA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通信秘密而设立的。

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陈列的U2侦察机残骸,就是为NSA执行任务时被击落的。这种飞机除了安装有高精度照相机,还存放有电子接收机和大容量录音机。

它的机体上有20根小叶片一样的天线,每一根针对一个频道。当它从中国的东南部地区上空飞过,可以记录几乎所有通信信息。

越南战争中,NSA的密码机构变得十分庞大,有近10万名工作人员,相当于中央情报局的5倍。仅在东南亚,NSA就有1万名专业人员。因为这时所有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加密的。像后来的“暗网”一样,只获取情报并不能解决问题。

当然,这时NSA面对的仍然主要是以无线电等为主的电子通信信息。

1972年,NSA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窃听工作,而不再需要监听人员一排排坐在接收机前,像中国的《暗算》里那样转动表来发现可疑的无线电信号。

这个全世界最早的无线电自动侦察系统叫做“探索者”。它通过预先编程的计算机和接收机,能够监测非常用频段的特殊信号。

一旦发现后,这些信号就被传递到NSA总部或其他基地,由专业人员对信号进行解密。另一个便携系统是“路警”,它可以装在飞机中,然后把截取的信号传输到后方。

“当北越军队用无线电密码发送炮击的指令后,我们对密码进行解析,我们能辨认出火力信号。当北越使用无线电命令开炮或进行火箭攻击时,他们就使用那些信号。美国人对这些信号了如指掌,所以,当我们知道要挨炸的时候,我们就回到地下,以免被炸得飞上天。”当时的情报人员回忆说。

到70年代卫星侦察也已经普及,美国的通信侦察卫星甚至能接收到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谈话内容。

而1975年,美国潜艇在苏联远东的鄂霍次克海海底发现了一条苏联海底通讯电缆。

海军和NSA派遣了一艘叫做“大比目鱼”的特殊潜艇—它可以伸出电缆与苏联通讯电缆上的中继器连接。拳头粗细的电话线缆上每隔20或30英里有一个中继器,它像扬声器一样放大信号的音量。

很快,截获莫尔斯电码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重点是对复杂得多的数字卫星、光缆通讯信息进行截获和分析。

为了打进因特网,NSA招募了对硬件制造商特别了解的技术人员。

早期因特网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思科网络公司制造的路由器。当时思科公司的一个电视广告说:“实际上,因特网上所有信息的运行、发送都要经过思科公司的系统。”

NSA成功进入路由器,从而获得电子邮件。

随着情报收集手段的进步,密码破译也必须进行数字化革命。

超级计算机的秘密领导者

NSA其实是全球超级计算机工业的引导者。

二战时,美国已经开始用机器辅助破译密码。1956年7月,NSA启动了一项投资浩大、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项目“闪电计划”。

它是当时由政府支持的最大计算机项目,承包人有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通用电器公司、麻省理工学院,等等。

“闪电计划”希望用5年时间开发千兆级的计算机,这样一旦获得核战争的蛛丝马迹,就可以迅速运行计算进行预警和应对。

此后,NSA支持研发的超级计算机层出不穷。它们大多是由当时最好的IBM计算机组成的阵列,并与苏联的计算机进行竞赛。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80年代的“克雷1”,每秒钟能传送3.2亿个字,相当于2500本300页的书。

1997年,NSA总部建立了第一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这个叫做“托德拉”的超级计算机中心浓荫环抱,外墙用浅色瓷漆金属板来装饰。当时它有一个8000吨重的冷却水车间,电力供应足以满足半个中等城市的需要。

后来,其实速度已经不是超级计算机的主要挑战,NSA必须将它小型化。于是,它开始资助大学进行量子计算机的研发。

在“棱镜”被曝光之前,NSA专门针对国内监控的“星风”项目曾被披露。

爆料者是前NSA数学家威廉姆•宾尼。他用了40年时间在NSA从事密码破译工作,专门研究如何进入语音和电子邮件系统。

这个高个、秃顶的男子,“厚边眼镜后面的目光坚毅”,是NSA信号情报研究中心创始人之一及主管。他们设计了NSA最早的窃听系统。

宾尼说,本来根据法律允许的范围,NSA可以在美国的全部20多个海底光缆登陆站安装窃听器,因为这些登陆站可以被划为“国际通信”。

但NSA仍然在国内通信节点上安装了设备。2006年曾有爆料者说,旧金山的美国无线电报电话公司大楼中就有此类设备。

宾尼说:“我认为这种设备有10到20个,除了旧金山外,美国中部及东海岸都有类似设施。”

2001年离开NSA的宾尼说,“星风”初期,每天就记录3.2亿次语音信息,占NSA全球语音信息约80%。而分布于美国国内外电缆上的装置有极为复杂的软件,可以对每秒10GB的数据流进行分析。

老资格的密码专家曾告诉NSA高层,必须建设一个矩阵,“不然我们没有能力破译密码。”

这样,在以储存为主的“犹他州数据中心”动工之前,田纳西州境内的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承担了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研发。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曾因曼哈顿工程著名,专门进行铀和钚的生产和分离。后来,它进行了包括能量守恒、辐射、社会学等各个领域的尖端研究。

在橡树岭出口处有一块警告牌,上面写着:“当你离开此地时,所见、所闻、所做之事,请留于此地。”

“棱镜”的基础

与曼哈顿工程同样划时代的“高频计算系统”于2004年启动,可以执行每秒千万亿级的运算。但是,它只是超级计算机矩阵的第一个项目。

造价4000多万美元的一期实验室已于2006年完工。它的官方名称是考特尔大厦,即NSA退休的首席科学家、信息技术项目主管。但一般都称它为多项目研究中心或“第5300大厦”。

国家实验室的一些成果作为科学项目进行公开,但是“第5300大厦”才是建设它的缘由。

目前可知,在“第5300大厦”之外工作的公开团队已经研发了每秒1750万亿次的“美洲豹”计算机。

而“第5300大厦”里的矩阵无论从规模还是算法上都比“美洲豹”提升了一个层次。目前,这个矩阵已经从研究开发阶段转入实际运行阶段,也就是开始攻加密系统。

在此之前,NSA虽然截获了大量128位密匙和更简单的密匙加密的文件,但没有能力破解。目前这种机密技术很容易被一般用户使用。

这些信息以及新的情报就将主要储存在“犹他州数据中心”。

橡树岭项目至今仍在推进。2011年11月,由24位参议员联合给奥巴马写信,要求尽快批准2013年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的后续资金。

新项目将在2018年前完成,它也会是两个新建筑。能源部2009年的一份材料说,它们“外观极为普通,从公路上也不容易发觉。”

仅它的电力供应就需要200兆瓦,相当于20万个家庭使用。与“犹他州数据中心”一样,需要6万吨的冷却设备降温。

2007年启动的“棱镜”正是在这样的矩阵基础上开始实施。而被斯诺登披露、专门执行对外数字情报侦搜的“TAO”机构也是依靠它们才得以进入其他国家的计算机和通信系统。

模糊的态度

事实上,这些天方夜谭一样的情报设施在美国国内并不是罕见的新闻。自2001年以来,它们在美国的新闻媒体上一再被披露,并曾多次被出版为专著。

然而,这些对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侵犯并没有在美国国内掀起足以改变政府行动的反对。另一方面,是美国媒体避而不谈这些设置对其他国家信息安全造成的影响,而是一再指责其他国家对美国数字信息的威胁。

个人隐私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水门事件后,美国国会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颁布禁令,禁止进行国内窃听行为。

反恐战争改变了一切。《爱国者法案》虽然强调NSA等的监控行动要获得法院授权,但是就在宾尼离开NSA前,他曾建议设计全自动的授权系统。

这种设计可以让整个授权计算机化,“我当时建议实现搜查令的申请和授权过程自动化,这样有利于我们管理每天上百万次的窃听行动,同时又不破坏法律程序。”

NSA高层对此不感兴趣的原因并不是它的更加便捷,而是这类自动授权系统仍然需要与法庭进行合作。这与独立行事相比,仍然麻烦。

目前根据皮尤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邮报》的民调显示,56%的美国公众支持NSA的监控行为,且有62%的人愿意放弃隐私从而帮助反恐。

同时,在斯诺登事件爆发后,国会两党都对监听计划进行支持。一直与奥巴马唱反调的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也称斯诺登是“叛国者”。

目前,只有一些媒体出于捍卫公共利益的出发点,对斯诺登进行了支持。事实上,美国主流媒体正因为这个年轻人发生分裂。即使同一媒体,也先后刊发了观点截然不同的文章。

比如,《纽约时报》认为,斯诺登的行为一意孤行致使“众叛亲离”。但是《纽约时报》也有文章认为,NSA应该对此进行解释。

同样自相矛盾的还有《纽约客》,它的一篇文章批驳了《纽约时报》的观点,另一篇却也认为斯诺登是个该被关到监狱的傲慢的自恋狂。

著名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也认为,斯诺登的所作所为是犯罪。但是,它也表示对公众的非法监控存在问题。

《时代》周刊认为,斯诺登是现代版的丹尼尔•艾斯伯格,后者披露了政府用错误信息引导民众支持越战的过程,至今仍被认为是美国英雄。

《华盛顿邮报》则直接说,斯诺登是英雄?大错特错!

媒体的不同声音显示了当前美国在个人隐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之下,美国民众已经度过了漫长的12年。波士顿爆炸案则显示,这场战争远未到终结之时。因此,出于现实考虑,最崇拜个人权利的民众被认为“用脚投票”。

也许《时代》周刊说得对,只有“历史将会裁决斯诺登是否带来了某种平衡,恐怖主义和监视二者到底谁会陷我们于危险之中”。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7期,摘自2013年第25期《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