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是好莱坞的老朋友

•曹 岳•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逃离德黑兰》在伊朗却饱受抨击,伊朗认为该影片歪曲历史,甚至要自己拍摄影片予以回应。《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到底有什么问题?中央情报局(CIA)与好莱坞又是什么关系呢?

伊朗的愤怒和反击

当地时间2月24日晚,洛杉矶杜比剧院一片灯火通明,这里正在举办举世瞩目的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在全球十几亿观众的关注中,典礼进行到了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揭晓最佳影片奖。“得奖的是……《逃离德黑兰》!”随着颁奖嘉宾说出结果,《逃离德黑兰》的主创人员集体走上舞台,随着该片三名制片人 接过金光闪闪的奖杯,台上台下陷入一片欢腾……然而,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边的伊朗,人们并没有为这部影片获奖感到高兴。相反,伊朗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抨击 这部影片。

《逃离德黑兰》取材于1980年德黑兰人质危机,讲述了一名美国特工通过编造故事营救美国外交人员的故事。虽然制作方宣称该影片是基于真实发生的故事而非 虚构的,但是伊朗官方认为电影丑化了伊朗国家和人民,是“反伊朗”的。“美国电影试图把伊朗人民描述成一群病态恐惧的人。电影中,伊朗人表现得极度脆弱、 不理性、疯狂和残忍,而美国中情局特工则表现出一股英雄爱国主义气概。”伊朗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网站贴出的文章说。伊朗国家电视台更称《逃离德黑兰》是一则 “美国中央情报局广告”。

伊朗官方批评《逃离德黑兰》缺乏正确的历史观,影片内容歪曲了历史。因此,伊朗文艺主管部门准备资助拍摄一部名为《总参谋部》的电影,讲述20名由伊朗革 命者移交给美国政府的美国人质的故事。根据伊朗媒体报道,《总参谋部》会完全基于目击者的描述,以求准确地描述历史事件。该片准备于2013年开机拍摄。

美军情部门渗透电影业

如果有人认为伊朗人太敏感了,电影就是电影,就算有所虚构也是艺术创作与政治无关。不过,如果人们了解了美国情报和军事部门与好莱坞紧密的关系,就不会轻易下结论了。

众所周知,电影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在文化、情感、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受众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也许正是看中了电影的这种特质,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国防 部早就深深接入到电影的制作过程,利用电影的力量达到自身的目的。根据美国人写的《文化冷战:中央情报局与文学艺术》一书的内容,中央情报局(CIA)对 于美国电影业的渗透可以追述到冷战初期。出于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CIA从先期的资金运作到后期的影片宣传都参与其中。按照书中的结论,中央情报局实际上 就是美国的隐性“宣传部”。对此,冷战设计者之一乔治•坎南也不讳言,只不过他情愿用“文化部”一词,这样显得好听一些。显然,CIA和好莱坞之间这种紧 密联系并不会因为冷战的结束而结束。 在塑造美国形象方面,美国国防部也是重要的推手。五角大楼通过赋予好莱坞动用军方资产的特殊权限来对电影剧本产生微妙的影响,使他们在荧幕上的形象变得 “更光辉”。2012年的科幻片《超级战舰》的导演彼得.伯格就曾获准在拍摄期间使用五艘海军战舰,并让海军部长雷•马伯斯出演一个小配角。

美国人对于好莱坞和CIA以及五角大楼的关系也是早有察觉,美国《星条旗报》网站就曾刊文称“好莱坞是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的老朋友”。奥斯卡奖历来也是 以维护和提升美国形象作为“政治正确”,历史上多次颁奖都偏向塑造了美国“光辉形象”的影片,例如2010年备受世界推崇的《阿凡达》就败给了《拆弹部 队》。

消失的历史真相

其实,关于当年困在德黑兰的美国人质到底是如何回到美国的,没有权威的答案。美国人通过其强大的传播机器让《逃离德黑兰》这个版本的“真相”为世人所了解。但是,该片内容所引发的争议并非限于美国和伊朗之间。

《逃离德黑兰》上映后,剧中人物的原型,当年曾经收留过美国人质的时任加拿大驻伊朗大使泰勒曾经对影片内容提出批评。他表示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他还说,影片对伊朗人的描写太过片面,忽略了伊朗文化和宗教的丰富性。

至于伊朗方面声称的伊朗青年将美国人质送回美国的版本,由于该事件内幕过于机密,目前无法得到证实。不过,在当年,里根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几分钟,伊朗就 把美国人质就全部交还美方,有传言说,这是伊朗方面与美国达成协议,用人质换取美国同意解冻此前被冻结80亿美元伊朗资产。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39期,摘自2013年3月1日《世界新闻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2)/中情局是好莱坞的老朋友.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5/03 02:25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