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受制于西方“隐性殖民”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杭聪 桂涛    时间:2015-12-07

300000764046128210292265171_950.jpg

12 月初,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在南非举行,这一盛大的中非峰会受到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向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西方舆论不约而同地惊呼“中国在非 洲影响力之巨大”。西方舆论的这种论调并不新鲜,只是这些年来更加流行。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是客观事实,但西方舆论在渲染炒作“中国影响力” 之时,刻意掩盖了一个事实基本面——西方人在非洲既得利益之庞大。而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在非洲只是一个后来者。但问题在于,在西方某些势力看来,中国是一 个“具有颠覆性的后来者”,很可能威胁到西方在非洲的既得利益,打破西方基于历史与现实条件长期在非洲构筑的“隐性殖民体系”。

过去,欧美大国都是非洲国家的殖民宗主国,对非洲实施了数百年程度不一的殖民统治。直至现在,这种殖民统治的残留依然存在。值得指出的是,历史上欧美对非洲的殖民刚性统治,如今逐渐内化成为一种“隐性殖民”,依托民主、人权与自由等各种幌子,对非洲有着强大的欺骗性与隐蔽性。

具体说,“隐性殖民”是指在不维持殖民统治的前提下,以经济手段为主、交叉使用政治、文化和军事手段对非洲进行控制、干涉和掠夺,维持不平等国际秩序。欧 美垄断国际市场原料需求和工业品供应,延续了殖民主义扭曲市场关系的国际秩序,造成了非洲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欧美垄断集团为首的国际资本控 制世界市场、操纵商品价格,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不断下降,而发达国家的制成品价格却持续上扬。时至今日,西非的可可价格、中南部 非洲的铜价、金价的定价权都被欧美的交易所掌握,这让资源富裕的非洲始终没能摆脱贫困,工业化进程受阻,人民持续遭受苦难。

当 资源集中到出口农产品部门,不仅是造成非洲饥荒的重要原因,还易于引发非洲社会动荡。比如,由于美国撤出国际咖啡协议,1989年咖啡价格直线下降,成千 上万棵咖啡树被卢旺达农民砍掉,成千上万的儿童无法继续学业,经济恶化成为1994年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当资源集中到矿业部门,直接导致非洲 国家产业多元化举步维艰,形成非洲经济大国多为矿产资源大国的格局,这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起伏同国际市场密切联动。以非洲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为例,早在 2002年,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就拥有了尼全国300亿桶石油储量的55%,占该国220万桶日均产量的40%。欧美在尼日利亚开采石油的历史长达50多 年,但尼日利亚因为没有自己的石油生产加工体系,至今仍面临“出口石油、进口汽油”的尴尬,而且石油主产区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已形成巨大环境破坏和地区不 稳定。矿产收入的分配经常造成国家内部激烈对抗。比如石油部门的兴起成为引发尼日利亚和安哥拉内战的重要原因。

另外,非洲的 资金流通方式仍然以西方金融市场为中心,西方银行分支机构多为现存非洲国家国际融资的主渠道。比如,英国巴克莱银行自殖民时代就在非洲多国设有分支机构, 一直作为非洲金融流通的主渠道之一。沿着这些渠道,很多非洲富人将自己的财产大量转移出非洲大陆,输入欧美发达国家。另外,非洲的人才输送渠道仍然以西方 为中心,造成非洲发展的人才瓶颈。一方面非洲发展需要引入大量外部技术人员,以满足以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非洲本土人员大量流失海外,多数 前往了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欧美还在非洲培养出了依附于自己的“买办资产阶级”,一方面加剧了非洲经济对西方的依附性,另一方面造成许多非洲国家贫富差距 扩大、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周期性动荡。

值得一提的是,欧美常以附带苛刻条件的“赠予”“援助”和“贷款”干涉非洲国家的内政,并通过世 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主导的金融机构强迫非洲国家照搬西方政治经济发展模式,接受“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价格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结构 调整四部曲”。过分强调市场作用的“结构调整”,鼓吹贸易自由化,使得非洲国家国内市场赤裸裸地暴露在西方商品的冲击之下,造成非洲经济长期低迷,沦为西 方发达市场的附庸。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7723.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