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军报:美国战争机器不熄火

作者:张啸天

发布时间:2014-12-12 来源:解放军报

就在不久前,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空袭“伊斯兰国”之际,五角大楼发出警告:随着战略挑战的增加,美国已经难以继续维持整个世界的安全。在此背景下,人们不得不追问,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这个喜欢做世界警察的“山姆大叔”,怎么会感到无力维持世界安全了呢?冷战结束至今,美国毫无疑问是世界范围内运用武力最多的大国,其中有6次武力运用的规模、强度比较大。

NO.1 海湾战争

 进据中东

  重塑世界战略格局

世界格局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局部的权力真空,尔后被相应的力量所填补。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政治秩序出现波动,造成部分地区的力量真空和战略失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图利用苏联解体的战略机遇,按照美国的意愿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增强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就是美国计划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东的地区性强国伊拉克也跃跃欲试,企图借世界格局转换之机谋求更大的战略影响。地区性强国与超级大国之间的战略企图,无疑产生了直接的矛盾。为了达成战略企图,伊拉克决定先发制人。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出动14个师10万余人,在空军和海军的配合下,突然入侵科威特。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事发当天,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威特政府的决议。随后,又通过多项对伊拉克制裁、禁运的决议,并授权安理会成员国与科威特政府“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和执行安理会决议。美国的反应尤为强烈,美国认为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是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严重挑战。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为,影响到美国的重大经济利益和战略布局。美国决定对伊拉克进行武力惩罚。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起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海湾战争。此战,美军打的是空地一体战,前后打了42天,其中38天战略空袭,4天地面行动收尾。美国的主要目的是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拓展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按照美国的意愿塑造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迅速达成战略目的,在高效的军事行动中,一雪对“越战综合征”的顾虑。从此开始,美国更加敢于运用武力处理国际事务。从更大的视野看,作为世界格局调整期间发生的第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海湾战争除了反映美国的战略意图以外,还产生了两个重要影响:一是使其他大国看到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加速了两极格局的解体,推动世界局势向一超独霸的方向发展;二是反映出军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方向,极大地推动武器装备、作战样式、战争形态的创新。

NO.2 科索沃战争

出兵巴尔干

  强势拓展战略影响

冷战后的一个时期内,由于两极对抗均势被打破,多极化的趋势尚不清晰,国际政治力量处于失衡状态,地区动荡和军事危机时有发生。实质上,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为了防止其他大国重新崛起,尤其是为了防范俄罗斯东山再起,美国和北约积极推行东扩政策,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军事存在,不断挤压俄罗斯在欧洲的战略空间。在此背景下,美国的全面扩张战略,与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统一的巴尔干地区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20世纪90年代,南联盟内部科索沃自治省的阿尔巴尼亚民族与塞尔维亚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1996年后,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阿族分裂武装“科索沃解放军”与南联盟政府之间的流血冲突日趋频繁,由此形成科索沃危机。美国决定利用科索沃危机,将南联盟总统、“欧洲最后一个布尔什维克”——米洛舍维奇赶下台,瓦解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南联盟政权,除去北约东扩的障碍。当地时间1999年3月24日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开始实施代号为“联盟力量”的空中打击行动,科索沃战争爆发。此战,美军打的是非接触作战、战略瘫痪战,战争全程都是战略空袭,打了78天。这是杜黑提出《制空权》以来,第一场完全依靠空中力量取得胜利的局部战争,空中打击成为战争中的重中之重,空中力量由战争中的“配角”上升到战争的“主角”。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的主要目的是武力干预南联盟事务,强化美国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增强美国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影响能力。经过78天的战略空袭,美国依仗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协调政治外交攻势,实现了既定的战略目的,这也促使美国更放肆地继续使用武力介入国际事务。

NO.3 阿富汗战争

 打击塔利班

  开启反恐战争

阿富汗战略位置重要,近代以来,多个帝国都曾染指阿富汗,想征服阿富汗,与阿富汗进行过武力较量,结果都是铩羽而归,因此阿富汗也被称为“帝国坟墓”。由于阿富汗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一直想控制阿富汗,进而增强对中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影响能力。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楼遭到恐怖袭击,3000多人失去生命。恐怖袭击发生后,世界各国对美国遭遇袭击给予高度同情,美国国内也产生了浓重的悲情气氛与报复情绪。这一重大事件,为美国出兵阿富汗提供了合适的时机。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马上认定拉丹为事件的策划者,对拉登藏身的阿富汗,不断施加政治、外交和军事压迫。然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在美国军事压力之下,仍然十分顽强,拒绝交出本·拉丹。2001年10月7日,美国政府以抓捕“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为由,以打击为本·拉丹提供保护的塔利班政权为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此战,美军打的是精确作战和特种作战。战争中,美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空中火力打击和特种作战为主,积极利用反塔联盟实施“代理人作战”,在较短的时间内推翻了塔利班政权,摧毁了“基地”组织。但是,美军主要作战行动结束后,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残余势力利用民情、社情、熟悉地形和战法灵活等优势,不断杀伤和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使阿富汗战争成为一场漫长的战争,阿富汗也成了美军又一个伤心之地。奥巴马上台后,力主快速结束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美军撤离阿富汗的速度显著增快,然而,外国军队撤离后留下的力量真空,也成了导致如今阿富汗乱局的原因之一。

NO.4 伊拉克战争

重蹈覆辙

  再次陷入战争泥潭

哲学家讲,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美国却多次在海湾发动战争,多次踏进了伊拉克这条“河流”。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的8年中,美国就曾多次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尤其是1998年“沙漠之狐”军事打击的规模和强度都比较大。小布什总统上台后,决心在前两任总统的基础上,乘反恐战争之威,推翻萨达姆政权,重构中东地区的战略版图。当地时间2003年3月20日凌晨,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伤武器”为借口,对伊拉克发动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此战,美军打的是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网络中心战。主要作战行动从2003年3月20日开始,至5月1日宣告结束,前后共用42天。主要包括三个行动。一是“斩首行动”,旨在通过空袭和定点打击,摧毁萨达姆所在的建筑物,消灭萨达姆及其高层领导人员。经过激烈的空中打击,“斩首行动”未能达到消灭萨达姆的目的。二是“震慑行动”,旨在通过空袭,摧毁政府机构和要员住地,摧毁指挥中心、通信枢纽、机场、港口、国家电台,歼灭共和国卫队等重要目标,削弱伊拉克的战斗能力和抵抗意志。三是“地面行动”,在大规模空袭的同时,投入地面部队,采取多点攻击、“蛙跳”打击、南北夹击的方式,直逼巴格达,旨在快速瓦解伊拉克的作战力量,加快战争进程。主要作战行动结束后,美军转入稳定行动阶段。美国希望迅速扫清伊军残余势力,尽快稳定社会秩序,建立亲美政权,进而牢牢控制中东地区局势。然而,形势的发展超出美国想象,伊拉克恐怖活动不断,局势动荡不安,美军伤亡严重,重建步履艰难,美国开始深陷越战式的战争泥潭。对于美国发起的伊拉克战争,世界各国褒贬不一。一方面,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战略棋局的重要一环。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在一定时期内达成了主导中东、进据亚欧大陆腹地、瞰制其他大国的战略目的。随着伊拉克战争主要作战行动的结束,美国的战略影响达到顶峰。另一方面,伊拉克战争将美国拖入了预想不到的战争泥潭,消耗了巨大的战略资源。另外,伊拉克战争也是第一场初具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战争,有力地推动了作战样式、指挥体制、战争形态的快速发展,促进世界新军事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NO.5 利比亚战争

推翻卡扎菲

  新军事干预方式出炉

利比亚是北非地区性大国,邻近地中海、非洲和欧洲大陆,既是欧洲的后院,也是世界大国竞争的地理枢纽之一。长期以来,利比亚卡扎菲政权奉行对抗西方的政治路线,成为西方大国,特别是美、法、英等国的敌视对象,曾经进入过美国列出的“无赖国家”名单。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以后,卡扎菲受到震慑和威胁,开始向西方“服软”。美国和欧洲各国乘机扩大在利比亚的战略影响,但是,美、法、英等国并没有从心底里接受卡扎菲。2010年底,中东北非乱局突现,突尼斯、埃及、巴林、阿尔及利亚、也门、沙特阿拉伯、叙利亚等国不同程度地陷入动荡,利比亚也难以幸免。一些势力寻求推翻卡扎菲政权,形成了反对派与卡扎菲政府激烈对抗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美、法、英等国促使联合国于2011年3月17日通过决议,允许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以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联合国决议通过以后,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迅速组成多国联军,肆意曲解联合国决议的内涵,于3月19日对卡扎菲政府展开代号为“奥德赛黎明”的空中打击行动。由此,利比亚不同派别间的内战转变为利比亚政府军与美法英联军的国际战争。3月31日,北约全面接管对利比亚军事行动指挥权后,持续对利比亚政府军控制的地区进行空袭,直到10月31日行动结束,前后延续8个多月。此战,美军打的是空中精确打击和定点清除作战,是美国联合其他国家实施新军事干预方式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长时间的空中打击,美、法、英等国推翻了卡扎菲政权,达成了基本的战略目的,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权力分散瓦解,持续动荡的利比亚。

NO.6 打击“伊斯兰国”

霸权势颓

  滥用武力难偿所愿

除了上述五次武力运用外,美国今年8月份开始对“伊斯兰国”进行的军事打击,也是一次重要的武力运用。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美国宣称的目的是打击“伊斯兰国”的恐怖势力,其实质影响和外溢效应尚在发展之中。此次军事打击行动,与13年前小布什领导的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军事打击相比,既有相似点,也存在明显的不同。表面上看,两次军事行动都得到了多数国家的支持,都在打击恐怖势力。实际上,2001年各大国对美国的支持,既是从道义上对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真正支持,也是实力差距下的无奈之举。而当前,更像是对美国动用武力的怂恿,对美国军事力量投入恐怖纷争的诱导。在美国牵头的打击联盟内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先重点,法国和英国只局限于在伊拉克作战,阿拉伯国家则在叙利亚的天空中进行打击。就地面局势,伊拉克军队成功地从“伊斯兰国”那里夺取地盘,但是,空中军事打击却越来越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支持美国打击“伊斯兰国”,能够进一步降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军事反应,从而加大俄罗斯对乌克兰危机走向的控制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讲,13年前打击塔利班政权,是美国重新塑造世界格局的重要一步。而当前对“伊斯兰国”的军事打击,虽然包含着深层的战略谋划,但更像是维护霸权、响应民意、维护地区利益的象征性举动,很像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责任编辑:红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