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阿根廷经济衰退的百年悲歌

甘子玲 

如果你和阿根廷人谈论1914年以前的历史,他们可能会有一种莫名的怀念和骄傲,那时,阿根廷是令全世界欣羡的富裕国家,但那段辉煌早已成为历史。如今,国内长期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疲软无力的经济,让阿根廷人备感惆怅和失望。一个国家曾经那么发达,如今却长期衰落,怎能不令人唏嘘感叹,尤其是阿根廷遭遇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而是周而复始,持续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整体衰退。

“这不是我们店的问题,我们国家就是这样”

由于通涨严重,布宜诺斯艾利斯居民热衷于将手中的阿根廷比索兑换成“更为可靠”的美元。早前按照官方提供的汇率,1美元只能兑换6比索,但在黑市上却能兑换到9.5比索以上,因而,有不少阿根廷人偷偷跑到邻国巴拉圭兑换美元再回本国交易,以赚取中间汇率的差价。在阿根廷,货币交易已经被视为目前最有利可图的生意之一,“因为在现代阿根廷,你很难在一家机构或公司谋到一份好职业了”,一位黑市老板说。

此前,国内文化人高晓松因录制节目而前往阿根延时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消费体验,他在当地最好的一家商场买了些商品,支付手续花了6、7个小时,并持续两天才完成,原因是当地实行极为严格的外汇管制,其间,这间店铺由店长到经理都一直赔礼道歉并表示,“实在对不起,这不是我们店的问题,我们国家就是这样”。不如人意的办事效率、颓废失望的居民、通涨的市场和疲软的经济,看起来只是阿根廷的一小部分,但却是这个国家如今最真实的写照。

不过,高晓松仍然记得初到阿根延时感受到的惊诧:在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飞机上,他从万尺高空往下看,拉普拉塔河的两岸是一大片密集的别墅区,辽阔的土地让那里看起来比富有的洛杉矶的别墅群面积还要大;走进潘帕斯草原,他原本以为这里的农庄和农家乐不过就如同北京郊区的密云和昌平,但结果出乎意料,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完全欧式的大庄园,里面有贵族喜爱的马球场、优雅的教堂、漂亮的城堡、池塘、草地,以及举目可见的百年老树。这些古老的遗迹或物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辉煌历史。

100多年前,阿根廷是“机遇”的代名词,在1914年之前长达43年的时间里,阿根廷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达到6%,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那时,这个国家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批的欧洲移民,他们源源不断地涌入这里无边无际的草原寻找工作机会,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农业和畜牧业又继续吸引来更多的移民。

到1914年时,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中有一半都是外来移民。当时的阿根廷也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跻身于世界最富裕的10个国家之列,其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仅次于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当时,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世界前16个发达经济体平均数的92%,这一数据足以让它傲视其最大的邻居巴西,当时,巴西的人口连阿根廷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世界上有四种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阿根廷”

“没有哪个国家像阿根廷这样曾如此接近于成为发达国家,却陷入长期衰退”,这是《经济学人》在评论阿根廷经济之殇时发出的感叹。相关资料显示,尽管在1914年后的一个世纪里,阿根廷也有过快速增长期--尤其是过去十年里经历的繁荣,尽管阿根廷仍比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富裕,但曾经的那段辉煌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

如今,阿根廷的经济早已被法国、德国等国家远远甩在身后,它虽然还是拉美地区的三大经济体之一,但其经济始终游离在全球资本市场之外。当人们谈论起移民目的地时,曾经让人欣羡的阿根廷早已不再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选择,它的吸引力也已经远远比不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只有世界前16个发达经济体平均数的43%,即使在拉丁美洲,它也落在了智利和乌拉圭之后。至于巴西,人口已是阿根廷人口的4倍多,国民生产总值也是阿根廷的近4倍。

在经济长期衰退的同时,阿根廷的“政治衰退”症状也很明显。一战之前,阿根廷政治局势长期相对稳定,但在一战之后,却频频发生政变。第一次是在1930年,此后,1943年、1955年、1962年、1966年和1976年,阿根廷又先后发生了5次军事政变,直到1983年大选,才实现了60年来总统权力的首次民主交接。如今,军事独裁终结已有30多年,阿根廷的政治稳定仍未完全实现。阿根廷人用“钟摆”一词来形容过去30多年来阿根廷的走向:从上世纪80年代的宽松经济政策,到90年代基于“华盛顿共识”的自由化,再到近年来的“倒退”。不论政策如何变动,阿根廷似乎都摆脱不掉经济衰退的纠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多次陷入衰退,1989年至1990年间,出现恶性通货膨胀;2001年爆发经济危机,迟迟未能完全走出,现在,则可能面临另一场经济危机。

阿根廷经济充满戏剧性的衰退长期以来一直让经济学家们困惑不已。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曾这样说:“世界上有四种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日本和阿根廷”。其他国家已经在努力学习日本的快速工业化,唯有阿根廷仍原地不动。谁也说不清楚,阿根廷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上歧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1930年的军事政变,二战期间因保持中立而与新兴的超级大国美国产生矛盾,1946年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庇隆独裁政权,或者别的什么事件。

“如果一个人身中70万颗子弹,就没办法说清楚哪颗子弹要了他的命”

没有一种理论能解开这个谜团。学者拉菲叶•迪特拉说:“如果一个人身中70万颗子弹,就没办法说清楚哪颗子弹要了他的命。”

100多年前,阿根廷之所以高度富裕,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其发达的农产品,但其工业化进程却极度缓慢。

那些让阿根廷日益富裕的大农场主对于教育没有多少兴趣,他们在意的是便宜的劳动力。这种观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40年代,那时候,阿根廷的小学入学率居于世界前列,但其中学入学率却位于倒数之列。

没有出色的教育体制,阿根廷难以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而在一战之前的那个美好时代,阿根廷曾从技术进步中收益颇丰。铁路改变了农业布局,冷藏运输船则使得阿根廷的肉类出口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1900年至1916年间,阿根廷的冷冻牛肉出口从每年2.6万吨剧增至41.1万吨。但阿根廷的技术主要来自国外引进而非自己创造。

技术革新不仅需要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且需要资金,而阿根廷的黄金时代很大程度上是靠外资支撑起来的。1913年,阿根廷一半的股市资本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使其难以抵抗外部的冲击。

二战后,许多西方国家率先走上了快速的工业化道路,但阿根廷没有跟上。50年代以后,政府才开始重视石油、化工和机械等重工业的发展,而在此前,阿根廷的工业仍是以初级农产品的加工、装配等轻工业为主。60年代后,当全球逐渐进入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浪潮,阿根廷则显得更为尴尬,因为它还得面临国内频繁的政权更替。

与此同时,二战之后,许多国家纷纷选择加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重返自由贸易之路,但阿根廷开放的贸易市场开始变得封闭起来。1946年,阿根廷成立了专门负责调控对外贸易的机构,并不断深化现有的进口替代政策,但贸易份额对GDP的贡献率却持续下降。而另一方面,阿根廷人又对自由化政策保有着疑虑。上世纪的90年代,阿根廷曾和拉美地区一样实行过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结果却损害了阿根廷的进出口贸易,当时实行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也让阿根廷在2001年的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

“阿根廷寓言的教训就是,有个好政府很重要”

阿根廷的官方数据显示,近三年国内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约为10%,而多数私营机构的测算数据则在25%左右,两者公布的数据一直悬殊颇大。阿根廷政府对这一数据似乎颇为执着,在官方数据与私营机构数据出现“打架”的情况后,便下令禁止私营机构自行发布通胀指数,并对自行发布的私营机构实施经济处罚。但是,在漫长的持续性经济衰退周期里,除了“爱撒谎”的坏习惯,阿根廷政府还有许多一直饱受诟议的地方。

发达的出口导向型农业曾是阿根廷辉煌历史中值得炫耀的资本,阿根廷还曾因大量出口粮食和牛肉而享有“世界的粮仓和肉库”的美誉,但是,不当的贸易和农业政策使这个美誉成为了遥远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阿根廷政府提高了小麦出口关税,并设置了出口配额。这一政策本是出于“保护阿根廷人餐桌”的好意,结果却伤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在此政策下,阿根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下降,种植面积也大幅减少,随之而来的则是粮食产量下降,农业出口严重受挫。美国农业部数据表明,2006年,阿根廷是世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到2013年时,则下滑至第十位。

阿根廷政府还曾有过多次“疯狂的举动”--下令将全体国民存在银行里的外汇冻结,这一举止或者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需要,但几乎每次实施都会迅速加剧阿根廷居民的恐慌情绪,让他们更倾向于提取存放在银行里的美元现金,阿根廷人的储蓄率本来就偏低,而银行系统中大量流失的美元存款又加剧了阿根廷外汇储备的缩水,进而影响出口。阿根廷政府的手一直不停地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外汇管制只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实施的政策常常伴随着适得其反的经济效果,《经济学人》对此的评论则是,“阿根廷寓言的教训就是,有个好政府很重要”。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56期,摘自2014年6月下《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