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華‧獅城外勞暴動帶來的教訓和隱憂

2013-12-12 10:16

以治安穩定著稱,40年來連街頭示威都沒有的新加坡,日前竟然發生街頭暴動,令人訝異萬分。 這場因為一名客工被巴士撞斃而在有小印度之稱的城區發生的暴動,參與者多達400人,他們先是砸碎巴士車的玻璃,繼而圍攻警車,並縱火燒車、攻擊警民,造成至少41人受傷,16輛警車及9輛民防車遭殃,暴動規模之大與事態之嚴重,皆令人震驚。

新加坡是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經濟發展堪稱世界一流。但島國國小民寡,經濟建設長期以來不得不高度依賴外來客工。客工既為島國的經濟與繁榮作出了不可抹煞的貢獻,然而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和潛伏的危機。

去年,新加坡曾發生近百名中國籍巴士司機因不滿不公平對待而集體罷工事件,官方當時採取高壓手段,提控並監禁其中4名司機,並把另外29人遣返中國,很快便平息了那場罷工風波。 如果說上回中國客工罷工事件是有計劃的一場“起義”,那這次的暴動,則是一場因意外而生的突發事件,並沒有甚麼事先的預謀。表面上看,情況確實如此。

參與這次暴動者幾乎都是來自南亞的客工,當中只有一人是永久居民,並無當地人涉及。這是新加坡40年發生的首次街頭暴動,因此政府非常重視,總理李顯龍馬上指示徹查事件起因。但警方謹慎地將之定位為一起孤立事件。

據瞭解,新加坡的530萬人口中,外勞竟佔了130萬,而當中來自印度和孟加拉的客工,大多數是從事低技術性和新加坡人不願從事的工作,他們平日工作辛苦,體力消耗極大,有者還飽受中介人和僱主的層層欺壓和剝削,加上人在異鄉地位低微而受歧視,又得忍受背井離鄉的痛苦煎熬,心理壓力之大,乃不在話下。到“小印度”喝酒相聚,以尋找短暫的快樂,遂成了他們解壓的方式之一,醉酒鬧事,也是常有的事。

這場暴動發生後,新加坡警方因應國人要求更嚴格管制“小印度”賣酒場所的呼聲,已決定在來臨週末禁止小印度商店賣酒。但輿論大都認為,導致這場暴動的因素並非酒醉亂性這麼簡單,而是多種問題長期抑壓下的集中爆發,背後應有更深層的原因,這包括文化差異、種族歧視,繁榮背後的貧富懸殊加劇,以及客工長期以來受到不合理對待而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等問題。

新加坡民眾對這場暴動的反應可用震驚又憤怒來形容。不少人認為今場暴動其實早有伏線,是為政府過去大量引入客工政策的結果。他們也擔憂外勞未來或會掀起更多騷亂。有學者指出,新加坡人可能因此而變得越來越沒有安全感,並進而向政府施壓,要求減少外勞,實施更多的保護政策,以保障本土人的安全和利益。

從此岸看彼岸,新加坡當今所面對的種種外勞危機,很多都似曾相似。只要國與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等的問題繼續存在,外勞從貧國湧入較富國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其所引發的貧富差異和矛盾衝突也難於避免。作為一個外勞輸入國,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外勞始終是顆計時炸彈的事實。新加坡今天所面對的教訓,值得我們引以為鑑。

(星洲日報/若有所思‧作者:林明華‧《星洲日報》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