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安:教育发展宜强化母语教育功能

《星洲日报》2012-09-14 08:49

首相纳吉在《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初步报告》推介礼上,表示我国现有教育系统充份体现民族多元化与融合的特色。在这个教育系统内存在各类型学校,诸如国民学校、国民型学校、华文小学、淡米尔文小学、宗教学校、教会学校、华文独中、私立学校等,相信是世界所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因此,教育部规划教育发展应确保各源流学校教育的发展。

诚如纳吉所言,“我们长期以来就承传先贤的`遗产’。"今天我国教育系统形成统合国民教育体系与多元民族教育体系并存的格局。这种教育系统的特色,应予以保留,并作为缔造一个和谐多元教育体系的基础。

然而,《教育发展大蓝图(2013-2025)初步报告》亮点之一的“延伸义务教育年限至11年",却把华、印族母语教育局限於小学阶段,忽略其长远的发展。教育部希望各源流小学毕业生都选择升读国民中学,因而规划了一系列强化国民型小学国文教学的措施,包括国民型小学4-6年级采用与国民小学同等水平的国文课程纲要与教学模式、为国文学困生提供补习课程、取消中学预备班,以提高国民型小学国文教与学水平,为学生升读国民中学铺路。

基於此,教育发展蓝图对华族母语教育中等学府——华文独中的定位与发展问题一字不提。这对华族母语教育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民族语文学校及民族母语教育对於一个族群文化的承传发扬,甚至整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华文独中建议书》就明确指出:“中小学12年的教育是基本教育,华文独立中学即为完成此种基本教育的母语教育";“华文小学6年级不足以维护及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必须以华文独中为堡垒,方能达致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言:“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养,第一是母语能力,第二是外语能力,第三是信息能力。"

世界中等教育母语教学目标强调:母语教育是提供优质教育和实现基本教育需要的先决条件。母语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於学生学好其它学科、今後工作和继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董教总《母语教育宣言》:“母语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有助於培养具有民族自尊、自信及民主和宽容精神的公民。"

由此看来,对於学校教育而言,母语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的学习,它是本民族开发族群智力、造就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的最普遍、最灵便、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母语习得为人们所提供的,远非单纯交流的媒介,而是一种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文化归属意识",乃至正确价值观构建的媒介。母语教育这些价值功能的发挥有赖於一套完整的12年中小学母语基础教育体系为之奠定坚实根基。

从教育部规划国家教育发展蓝图的谨慎、用心看来,我们深信教育部是理解民族母语教育价值功能的。那么何妨开放与开明,一视同仁提供便利条件让各族群发展其母语教育教学,鼓励并扶持多元民族各层次学校教育的发展,以凸显各语文源流学校的特质和教育功能,构建和谐团结社会。

【热点新闻:教育发展大蓝图初步报告】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林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