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重建巴黎圣母院更艰难的是重建法国民心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小茹 康恺  时间:2019-04-19

4月15日18时左右,巴黎圣母院突发火灾。16日10时大火被全部扑灭。巴黎圣母院的屋顶和塔尖被烧毁,但主体建筑得以保存。火灾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4月16日,一艘游船经过火灾后的巴黎圣母院。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4月16日,人们点燃蜡烛,在巴黎圣母院附近祈福守夜。新华社/美联

法国总统马克龙原定于当地时间15日20时对全国发表重要演讲,宣布“全民大辩论”之后政府的最新改革举措,以缓和因“黄马甲”运动而日益积聚的民怨,但巴黎圣母院15日18时50分许突如其来的大火,让他不得不取消了这一计划,紧急赶赴火灾现场,视察文物抢救工作。

有分析称,在当前法国严重分裂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下,妥善应对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有可能为马克龙提供一个重建民心的契机,这可能将成为马克龙执政的关键转折点。

承诺5年内重建巴黎圣母院

“我们将一起重建巴黎圣母院。”法国总统马克龙16日晚针对巴黎圣母院严重火灾发表简短电视讲话,承诺将在5年内重建巴黎圣母院。

在这段为时6分钟的讲话中,马克龙表示希望重建工作能在5年内完成。“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会为此而进行动员。”马克龙说,“在法国的历史上,我们曾经建造了城市、港口、教堂。许多建筑由于战乱或者疏于维护遭到焚毁或破坏,但是,每次我们都重建了它们……法国人民是建造者,我们将重建更加瑰丽的巴黎圣母院。”

为此,马克龙还宣布为教堂重建发起一次国际筹款,法国各界人士尤其是早前备受质疑的“巨富”们纷纷响应,仅一天之内,重建和修复工程资金就已募集超过7亿欧元。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地标,已矗立在塞纳河畔800余年,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迹、观光名胜与宗教场所,每年接待1300余万名游客,也是中国游客赴法国旅游最喜爱景点的前3名之一。当地时间15日18时50分左右,巴黎圣母院塔楼突然起火,一小时后火情迅速蔓延,塔尖在大火中坍塌。16日上午10时左右,大火被全部扑灭,消防部门称巴黎圣母院的屋顶和塔尖被烧毁,但主体建筑得以保存,圣母院内最重要的文物“耶稣受难荆棘冠”和“圣路易祭服”等也未受损。这场持续长达14小时的火灾,被马克龙称为“整个法国、整个法兰西民族和全体天主教徒的灾难”。

16日晚,马克龙在电视讲话中说,巴黎圣母院大火令法国人民和全世界痛心,但“那个夜晚,我们在巴黎一起见证了团结行动、克服困难的能力”。他呼吁民众,在这场悲剧之后国家要保持团结,“我们看到了我们有能力动员和团结起来并取得胜利”。

法国内政部长卡斯特那16日也呼吁民众弥合政治分歧,共渡难关。他说:“现在是重建的时候了,现在是团结一致的时候。巴黎,乃至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天主教社区的情感团结在一起。”

税收改革仍是马克龙的“心头火”

16日,数百名巴黎人前往市中心游行,但这一次他们并不是抗议政府改革的“黄马甲”,而是纪念巴黎圣母院的“重建者”。

尽管眼下法国人都被笼罩在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悲恸之中,但正如马克龙16日晚所说的:“历史永远不会停止,我们永远都会有挑战需要克服。”而眼下,摆在马克龙面前的另一个大难题就是他在两个月前发起的“全民大辩论”以及已持续了22周的“黄马甲运动”。

去年11月17日起,全法范围内数十万民众穿上黄马甲走上街头,抗议政府以环保为名提高燃油税的政策,并引发数场激烈暴力冲突。去年12月,马克龙对“黄马甲”示威者作出回应,除冻结提高燃油税、上调最低工资之外,他还史无前例地发起了为期两个月的全国大辩论,列出“税收与公共开支”“国家及公共服务”“民主与公民社会”以及“生态转型”四大核心议题,呼吁法国人以辩论而非街头暴力的形式将不满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在两个月内,法国各地举行了1万余场公民倡议会议,有超过150万人直接参与大辩论,大辩论平台总共收到193万条建议以及1.6万余本来自各乡镇地方的留言簿。3月15日,这场近代欧洲最大规模的“大辩论”落下了帷幕。法国政府委托罗兰贝格等4家咨询公司负责数据分析工作,形成了一份长达1500页的分析报告。4月8日至10日,法国总理菲利普连续3天分别在巴黎大皇宫、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对大辩论进行了总结汇报;按计划,马克龙原应在15日晚宣布应对方案,并于17日举行记者会讨论修订其政策的事宜。

虽然马克龙将推出哪些新改革措施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从“大辩论”报告来看,税收与开支问题仍是法国人最关心的问题。根据报告初步数据统计,分别有17.5%和18%的参与者要求降低收入税和增值税,另有13%的受访者要求取消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去年12月发布的报告,在过去的一年,法国已经取代丹麦,成为该组织36个成员国中税收负担最重的国家。法国总理菲利普在4月8日的总结中也承认:“法国人对税收制度怀有巨大愤怒,我们必须尽快降低税负,任何保守和克制都是不可原谅的。”

法国地方行政单位联络事务部部长勒科努也表示,政府正在积极讨论关于减税的问题,“不过怎么减税、对谁减税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给政府一定的时间”。

除对穷人减税之外,对富人征税也是此次“黄马甲”们的一大诉求,但在此次“全国大辩论”中,马克龙政府并未在“富人税”问题上作出让步。马克龙上任后,为了鼓励投资与增加就业,曾推动“富人税”改革,将奥朗德时代的“富人税”改为只对不动产征税,动产与金融投资财产被排除在外。他解释称,1982年推出的富人税是法国资本流失的重要原因。近十年来,法国流失了近5000名应缴纳富人税的纳税户,国库相应每年额外损失近2000万欧元,“取消富人税就是要让巨富们的资本流回法国市场”。

大辩论之后法国将走向何方

“黄马甲是法国问题的放大镜”,它不仅暴露了马克龙总统的施政水平,更直指法国社会的深层危机:政治矛盾激化、失业率飙升、经济不景气、移民融入以及社会分裂。马克龙希望借一场“全民大辩论”浇灭民众对政治的愤怒之火,但仅一场辩论就能让法国政治生活回归常态?对此,法国经济战略研究所皮埃尔•塔勒比评论道:“民众对税制不满的背后是法国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

据统计,法国前10%的富人拥有28%的总资产,其平均年收入高达63210欧元,而前10%的穷人加上各种福利和补贴只拥有13610欧元的年收入。另据2017年法国市场调研机构益普索(IPOS)报告显示,近20年法国人均年收入下降了56000欧元,10余项指标均显示法国正在加速贫困化,61%的法国民众月收入低于1200欧元,47%的民众从事基础性岗位。“对消费品增值税和燃油税最敏感的也正是这些人”。皮埃尔•塔勒比表示,马克龙猝不及防的燃油税改革无疑加重了民众的“失去感”。

针对“全民大辩论”后的法国将走向何方?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余南平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一场大辩论就取得共识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虽然马克龙设置了全民大辩论的议程,但最后的决策仍旧要政府作出。‘黄马甲运动’折射出来的问题是法国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下降,其制造业水平与德国的差距日益扩大,虽然服务业的比例在提高,但也没有根本改善。法国民众的整体收入在下降,福利感也在降低。法国精英阶层想要重振法国雄风,但对于法国而言,仍需要时间进行整体的反思、改革和重建,才有望走出当前的困境。”

相关阅读:

法国“大辩论”治标不治本

宋卿 文汇报

当地时间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遭遇祝融之灾。火势导致尖塔及其周围部分严重损毁。当晚,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文化部长、巴黎检察总长、警察局长等一众高官赶赴现场视察灾情,并推迟原定于当晚发表的“全法大辩论”总结讲话。在此之前,法国总理菲利普已于8日在巴黎对全国大辩论进行了总结。他承诺政府将顺应民众诉求,加快减税步伐。

13日,法国各地连续第22周掀起“黄马甲”示威运动。根据法国内政部数据,当天全法抗议者达3.1万人,其中巴黎5000人,比上周记录的全法2.23万人、巴黎3500人有所回升。

据《巴黎人报》报道,这是法国通过《反暴力示威法》之后的首场“黄马甲”活动。“黄马甲”方面宣称,13日全法有80504名抗议者参加示威。抗议者希望借此向当局施压,敦促法国总统马克龙尽快宣布全法大辩论之后的措施。

代议制民主失灵是混乱根源

自2018年11月份以来,法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黄马甲”运动,并迅速呈现长期化、暴力化趋势,民众诉求也从最初的反对政府加征燃油税,拓展至抗议政府改革对民生造成的损害,甚至一度要求马克龙下台。

为化解民众的愤怒情绪,缓解“黄马甲”运动对社会与政治稳定的冲击,马克龙于1月中旬起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全法大辩论,着重讨论包括税务和公共开支、国家机制和国营企业、生态转型、民主和公民资格在内的四大项共35类议题。目前,全法大辩论第一阶段告一段落。

马克龙在《告国民书》中称,此次大辩论“不是大选也不是公投”,而是“试图将怒火转化为解决方案”的一次行动。他提到,“你们的提议将帮助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架构、重塑政府和议会的行动,以及重新定位法国在欧洲、在国际上的角色”。

可以看出,马克龙希望通过把“黄马甲”和政府的矛盾转化成全民和社会的忧虑,在回应“黄马甲”诉求的同时,听到更多非“黄马甲”声音,进而对民众循循善诱深化改革,同时对自己实行意义重大的自救。马克龙期待大辩论可以挽回自己的民意支持率,从而为欧洲议会选举做好铺垫。

从更深层次看,大辩论旨在回应法国民众对于代议制民主和中央集权的不满。一方面,法国目前面临代议制民主失灵的窘境。代议制本应代表民众,但前总统奥朗德取消双重职位制的决定,导致议员无法同时兼任地方市长,难以体察民情。这形成了精英和民众之间的断层,民众诉求缺少了沟通和宣泄的渠道。

另一方面,民众呼吁“去中央化”进程。近年来,虽然法国政府提出“去中央化”,但在操作层面,中央集权的程度不降反增。同时,鉴于精英和民众之间的断层呈现逐渐拉大甚至不可调和的趋势,大辩论可以起到桥梁和润滑剂的作用。

作为一个走中间道路的政治家,马克龙政权追求的是政绩合法性而非意识形态合法性。这就要求其在第一任期内尽快兑现竞选承诺,形成早期收获。因此,马克龙欲打造出一个“全领域、加速度”的改革局面。但这种操之过急的做法,往往会在短期内减少百姓的获得感,而习惯于养尊处优的法国民众不具备着眼长远、顾全大局的能力和胸襟,相反,民众利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策略,不断试探和挑战政府底线。

马克龙的底线思维:民主不等于民粹

随着“黄马甲”运动进入到新阶段,马克龙也改变了一意孤行的改革节奏,其应对措施也进入到新阶段,即“走出爱丽舍宫、靠近人民大众”,看似被动妥协,其实是以退为进的一步好棋。两个月内,马克龙深入法国外省选区仔细聆听,充分互动,共参与了56个小时的辩论活动,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敬意。其支持率在3个月内上升了8个百分点,达到31%,相当于“黄马甲”爆发前的水平。

不过,大辩论虽然允许全民建议,但诸如“取消参议院、推翻总统”等被指与法国现有选举机制相违背的内容并不在辩论范畴,这让一些民众认为自己是“被政府牵着鼻子走”。一些反对党也借机攻击马克龙,社会党秘书长奥利维尔•弗雷指出:“这次辩论的结论必须是法国民众自己选择的,而不是总统提前设定好的。”

马克龙在大辩论中所体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彰显了其底线思维,即民主不等于民粹。这种底线思维不仅针对愿意参与大辩论的法国民众,对于暴力抗议的群体,马克龙也展现出掌控力。

第18轮“黄马甲”暴力升级局面,为马克龙的强力回击提供了合法性和依据。他表示“和顽固的过激极端分子不存在任何对话可能”,下令在极端暴力行为频现的主要街区全面禁止游行活动,炒了应对不力的巴黎警察总局长……马克龙深知“黄马甲”中有许多人是打着“少工同酬”算盘的懒汉,其回击旨在阻止该群体对法国政府的底线试探,以及根治该群体没有“断奶”的心理。

虽然马克龙让尽可能多的法国国民参与到大辩论中,但鉴于众口难调,最后的效果可能不那么显著。可以说,大辩论本身治标不治本、换汤不换药。

(作者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31177.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