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打破美国自由镜像

•丁扬、 柴逸扉•

围绕斯诺登,这个世界还能上演更令人震惊的戏码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至少目前我们从斯诺登保险箱中所了解到的,无一不颠覆着互联网世界的现有秩序和面目。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互联网时代下的个人自由和隐私,这些原本看上去无比清晰的黑白世界,正在变得愈发模糊和灰色。

尤其令人意外的,则是斯诺登披露的美国面孔,以及“棱镜门”事件后美国政客的辩护及应对,都将这个国家的另一面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美国:从自由高地到道德泥潭

正在持续发酵的斯诺登事件依然搅动着世界,随着可提供政治避难国家名单的缩短,这个泄密者的命运也许在未来几天即可见分晓。但所有的旁观者都知道,无论斯诺登最后走向哪里,他所造成的影响恐怕能让整个世界花上好几年去消化——他以一己之力撕下美国在网络自由下的双重面具,并用备受争议的方式让互联网时代下的个人隐私问题再次得到关注和讨论。

对于美国而言,他是那个让民主和自由颜面尽失的搅局者,但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生活在网络之下的公民而言,斯诺登毫无疑问只是透露了他应该透露的信息。

作为个体的斯诺登无疑是勇敢而又无助的,尤其是考虑到他的对手是这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他站出来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四十多年来美国坚持打造的网络自由和政治优越性,终于在斯诺登一步一步的信息释放中渐渐粉碎,而这个自称世界上最透明的政府在处理斯诺登事件中所暴露的粗暴乃至自相矛盾,更是反过来印证了后者对它的指控。

从自由高地到道德泥潭,短短数天里,美国或许正遭遇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关危机。这危机,目前尚看不到尽头。

另一个美国

很显然,斯诺登事件发生后,“另一个”美国正在浮出水面。

在那个我们所熟知的高效、透明而正直的美国身后,一个无能、傲慢、百般掩饰且口是心非的美国出现了。正如斯诺登在最近一份公开声明中所指责的那样:奥巴马曾表示不会为引渡自己“不择手段”,但随后却“命令副总统拜登向厄瓜多尔施压,要求厄方拒绝他的避难申请”。

看上去,斯诺登的指控并无不妥——6月25日奥巴马还坚持不让斯诺登事件成为美国外交的大事(那时他仅仅是指令克里的副手伯恩斯负责与俄交涉斯诺登问题),但仅仅五天之后,副总统拜登就出面要求厄瓜多尔不要给予斯诺登庇护。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则认为,在斯诺登准备离开俄罗斯之前的那一刻美国取消其护照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一种耻辱。

“数年来,美国都是一个对个人权利包容的庇护所。可悲的是,这一权利现在被美国政府拒绝”。而目前在没有任何司法秩序的支持下,奥巴马政府试图阻止斯诺登行使最基本的寻求避难的权利,这一做法不得不让人理解为:奥巴马政府已经恼羞成怒。

目前在外访问的奥巴马辩称,情报机构的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而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则在记者会上否认一名俄罗斯记者有关美国自苏联时代一直在支持像斯诺登这样的人物的说法,称“政治异见分子和斯诺登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斯诺登的真正动机是伤害美国国家安全,而不是推动互联网自由和言论自由”。

但作为对互联网言论自由破坏者的反击,美国方面的另外一个举措再次令人跌破眼镜。“棱镜”项目被媒体曝光后,由于英国《卫报》在关于斯诺登爆料方面表现得过于勇猛,美国军方不得不禁止国防人员访问《卫报》网站——有趣的是,在过去,这种防火墙式的封锁行为恰恰是美国所最不齿的。事实上类似的措施也曾经在2010年出现过,当时美国空军禁止雇员访问刊有维基解密披露机密文件的媒体网站,包括《纽约时报》和《卫报》网站。

但斯诺登事先已将秘密数据备份了。这意味着,美国有更多的秘密尚待被揭露,而每多揭露一分,这个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或许就要在道德的泥潭上深陷几分。

双重标准绑架互联网

尽管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辩称,秘密监控是反恐需要,并称该计划曾帮助政府成功挫败了数十次恐怖袭击阴谋。然而,不断曝光的机密信息令美当局的辩解愈发苍白。牛津互联网学院学者、牛津大学网络安全中心副总监伊恩•布朗便直言:“美国是全球互联网自由运动首要倡议者,这件事情显示了它在这个议题上的虚伪,也严重影响了这场运动的声誉。”

可以肯定的是,在个人自由与公共权力、外交和国际权势斗争中,斯诺登能否摆脱牺牲品的命运尚不得知,但美国政府所一直坚称的“网络自由”将被打上耻辱印记。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后,美国便在网络资源上长期一方独大。自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更是在公开场合频频倡导网络自由。奥巴马政府将互联网自由作为核心外交政策之一,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连续两年就这一议题发表公开演讲,指责其他国家限制互联网自由的做法。

除了在全球不遗余力推销所谓“网络自由”的价值观外,美国还一直声称受到他国的网络攻击。伊朗、俄罗斯、中国等国屡屡“中枪”。其中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无疑是2010年谷歌退出中国事件以及今年年初奥巴马政府就黑客事件对中国进行的指责。在谷歌事件之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更是发表题为“网络自由”的演讲,宣布美国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演讲中希拉里四次提及中国并批评中国对网络信息进行管制。

但斯诺登告知大众的却是另外一个事实——自2009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电脑系统。美国对中国数家主要电信公司发动过密集的攻击,以获取短信,同时还持续攻击清华大学的主干网络:一天时间内,至少63台清华大学的电脑和服务器遭到美国入侵。而从斯诺登曝光的资料看,中国仅仅是众多受害者中的一个,美国发起的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超过6.1万项,相当于几十亿台的电脑都在美国的攻击和掌控之下。这一数字,足以让各国震惊。

世界上最大的黑客

事实上,美国如此明目张胆的监控行为,归根结底还是建立在全球互联网的“霸主”地位之上。美国不但在信息技术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还掌控着全球大部分互联网资源和关键基础设施,全球13台根服务器,有10台在美国。美国不仅拥有网络域名的专控权和否决权,还拥有世界互联网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支干线间的通信都要经过美国的主线——在不断指责他国发起对美网络攻击的同时,美国的网络作战力量却在不断增强。

如果美国想在信息技术方面惩罚哪个国家,只要在互联网网址上删去目前代表该国的域名,该国就将成为国际主干网的看客。2004年4月,由于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发生分歧。“LY”(利比亚顶级域名)瘫痪,利比亚在互联网上消失了三天。

“‘棱镜门’曝光,令一向以网络安全受害者、道德高地占据者、民主自由标榜者自诩的美国,彻底被扯下伪装,露出贼喊捉贼的虚伪面目。”海南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许森表示,“美国向来喜欢扮演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但事实上,它才是世界上最大的黑客。”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7期,摘自2013年7月5日-11日《国际先驱导报》)

从“斯诺登”看西方的虚伪

•方祥生•

揭露美国“棱镜”案的主角斯诺登于6月23日飞抵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他在机场中转区滞留已超过10天,中转区正在成为“长留区”。据“维基解密”法律顾问哈里森透露,斯诺登已先后向21个国家申请政治避难,但迄今看不到改变现状的“转机”。

斯诺登提出避难申请的21个国家中,有13个欧洲国家,6个拉美国家和2个亚洲国家。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提出避难申请的法、德、芬、荷、挪、波、奥、意、爱、西、瑞士、冰岛等12个西方欧洲国家,竟无一愿意受理。在非欧洲国家中,也只有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表示,会考虑其避难申请。

一方面是斯诺登避难,四处碰壁;另一方面是美国对斯诺登的缉拿气急败坏,甚至公然置国际法于不顾。美国政府因怀疑斯诺登可能在玻利维亚总统的座机上,而强压法国、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不让总统专机飞越,将其“迫降”维也纳。奥外交部官员证实,美驻奥大使曾在当天深夜来电话,要求奥方扣押斯诺登后移送美国。奥空中管理局也确认,上述国家的领空曾对玻总统座机关闭。

欧洲国家,向来以“人权卫士”自居,法、德等国每年都要接收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避难者”。斯诺登冒着生命危险,揭露美国监控盟国和其他国家,为维护法治、民主和各国公民的隐私权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表示,斯诺登的揭露显示,已有西方国家在使用专制统治,他为维护世界舆论的知情权助了一臂之力。德国绿党负责人特里廷表示,如果西方国家不能保护斯诺登,这是西方“民主”的“耻辱”。这类表态足以证明,他们认可斯诺登对维护法制、民主、公民隐私权的贡献。

奥《新闻报》4日发表评论,批评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虚伪”。这些国家,从总统到民众,白天为斯诺登揭露美国对他们的监控和窃听而义愤填膺。到了晚上,他们却不顾国际法准则,听美国吆喝捉拿斯诺登。文章说,在美国人眼中,斯诺登偷窃了政府机密并将之公布,让美国政府尴尬。他触犯了美国法律,美国想抓他,可以理解。但斯诺登没有公布一个人的姓名、没有威胁一个人的生命、也没有公布美国情报机构窃听的内容。他只是公开了美国情报机构颇有争议的做法。我们当然不能容忍美国情报机构不受监督,在“反恐”幌子下随心所欲地对全球进行窃听。就因为他公布了我们不能认同的美国情报机构的做法,美国像追杀恐怖分子本•拉登一样,要在全球缉拿他。难道美国的做法不过分吗?

斯诺登是个网络高手,年方三十,他已证明其能力足以养活自己,不会成为接受国的“累赘”。但为什么这些一直充当“人权卫士”的欧洲国家,没有一个站出来痛痛快快地接受斯诺登呢?究其根本,还是“双重标准”在作怪。假设,斯诺登是从俄罗斯或中国跑出来的,他揭露的是俄罗斯或中国对欧洲的大规模窃听,欧洲国家还会认可他的“刑事犯”身份吗?他还会面临“没人要”的尴尬吗?恐怕届时无论俄罗斯或中国说什么,西方国家早已视其为“英雄”,争先恐后地派飞机来接了。各种“民主奖”“人权奖”也会雨点般落到他头上。

揭露西方体制的黑暗,历来是要付出高昂代价的。“维基解密”的负责人阿桑奇,因为公布了美国的“秘密文件”,迄今只能栖身厄瓜多尔驻英使馆。涉嫌提供机密材料的美国兵曼宁,2010年被捕,面临终身监禁。1974年揭露“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深喉”美国中情局副局长菲尔特被迫“隐居”了30多年,直到去世前3年才公开自己的揭密身份。

美国对斯诺登的穷追猛打、西方国家在斯诺登面前表现出的虚伪,让世人进一步看清,西方国家更重视的还是本国利益。法治、民主、人权等他们整天挂在嘴边的“普世价值”,不过是披上了华丽外衣的“本国利益”而已。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7期,摘自2013年7月6日《光明日报》)

“棱镜门”揭美黑幕情侦系统难堵漏洞

•李大光•

“棱镜门”事件持续发酵,各种黑幕不断被揭开。美国进行情报收集的范围究竟有多大?美国高科技企业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些跨国企业的行为是否触犯其他国家的法律?这些问题需要各国网络安全专家和法律界人士深入挖掘。与此同时,有关美国情报系统的话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庞大机构源自冷战

纵观历史,在秘密行动盛行的冷战时期,美国情报系统共有九大成员,其中的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局能在国内外执行各类秘密行动,包括推翻外国政府,破坏他国选举,尤其能在美国国会不知晓的情况下策划行动,俨然是“特工在外,国会令可以不受”。

如今,美国的情报活动由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2004年设立)负责协调,国家情报总监是美国情报界的总领导,共有16个情报机构。其中,只有中央情报局是独立情报机构,其他15个情报机构则是不同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具体如下:

国防情报局(DIA)、国家安全局(NSA)、国家侦察局(NRO)、国家地理情报局(NGA)、反情报驻外活动(CIFA)、陆军情报部队、海军情报局、空军情报局、海军陆战队总部情报处都隶属于国防部。其中,DIA从事外军情报活动,NSA从事电子通信侦察,NRO从事间谍卫星侦察,NGA从事军用地图绘制,CIFA从事反情报活动,陆、海、空三军情报部门和海军陆战队情报处分别担负各军种战术情报任务。联邦调查局(FBI)下属国家安全分部(NSB)从事反情报与反恐怖活动,毒品管制局(DEA)下属国家情报处从事稽毒情报活动,FBI和DEA都隶属于司法部。美国能源部(DOE)下属情报局,从事核武器与能源情报活动。情报研究局(BIR)从事外交情报活动,隶属于国务院。财政部下设恐怖主义及金融情报办公室。国土安全部(DHS)下设情报及分析办公室、海岸警卫队调查处。

反恐为名快速膨胀

“9•11”事件后,美国新成立或重组了至少263个情报组织。国防情报局的雇员人数从7500人扩充至16500人,联邦调查局打击恐怖活动联合工作组的数量从35个增至106个,大约1271家政府机构和1931家私营企业在大约1万处地点从事与情报、反恐等相关的活动。

2005年,美国在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下设国家反恐情报中心,成为美国政府关于恐怖威胁的“情报总库”,每天向总统提供关于恐怖威胁的简报,协调和监督政府机构的反恐计划和行动。奥巴马政府已经赋予该中心浏览美国公民档案的权利,还可通过多个渠道获取包括政府文件、卫星图片、机密电报和电话录音在内的大量情报。该中心可以保存任何公民五年内的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这种严重侵犯公民隐私的做法以前是被严格禁止的。

事实上,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美国情报系统经历了从“信息匮乏”到“信息泛滥”的转折。美国国家安全局每天拦截并存储各类信息17亿条(包括电子邮件和电话),从中选取一小部分存入70个不同的数据库。然而,这些信息内容最终离不开人工分析,大批为美国情报机构服务的承包商从中找到了发财的机会。美国2012年公布的情报活动预算高达750亿美元。

据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有大约120万美国人拥有参与高度机密的安全许可,其中的38%是承包商员工。私人承包的情报工作规模远超美国公众的想象。《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说,美国情报机构已经变得“庞大、笨重、神秘”,“没有人清楚它花了多少钱,雇了多少人,制订了多少计划,究竟有多少机构在做同一件工作”。

提高门槛加强监管

据悉,“棱镜门”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发起了一项内部调查,评估“棱镜门”事件是否危及“线人”或情报获取渠道,以及情报侦查的目标是否因“棱镜门”事件而改变联络方式。按照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的说法,“棱镜门”事件给美国情报搜集能力造成了“巨大且严重的损失”。其实,随着美国情报机构的快速膨胀,各种安全漏洞也随之大增。在“棱镜门”之前,美国情报机构的泄密事件也并不罕见。

美国媒体6月17日披露的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显示,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正对美国各大情报部门内部人员未经授权的披露行为展开调查,查出的各种泄密行为最早可追溯至2011年11月,案例多达375例。不过,这份报告并未指明调查人员正在调查哪些具体案例。

为了堵住泄密漏洞,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基思•亚历山大称,有必要修改操作模式,对类似斯诺登的雇员加强监管。同时,基思•亚历山大也不得不承认国家安全局目前没有能够发现类似窃密事件的预警体系,但他强调将采取措施预防类似事件重演。他说:“我们已经更改了密码,但当前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人都会做正确的事。”他还补充说,国家安全局正在实施“两人规则”,但他没有说明其中的具体内容。

进入第二个总统任期不久的奥巴马早在今年5月就深陷“丑闻三重门”(班加西领馆遇袭调查、国税局不公平查税以及司法部秘密获取美联社电话记录),随后曝出的美国无人机致美国公民丧生及情报部门秘密监视互联网更是让奥巴马政府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许多人认为,奥巴马政府“将手伸得太长”,像极了当年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小布什政府(当年的小布什政府也曾对国内民众实施过秘密监控)。有分析人士称,奥巴马很可能陷入真正的丑闻,超过不道德和错误操作的范畴。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7期,摘自2013年7月4日《新民晚报》)

监控丑闻让美国抓耳挠腮

“棱镜”丑闻让美国在国际关系中陷入尴尬境地。对于各国质疑,美国已同意德国及欧盟的意见,对秘密监控项目进行调查。

7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过电话讨论了最近曝光的美国秘密监控事件,同意就此举行高级别会议详加讨论。

美国白宫发表声明说,奥巴马在电话交谈中向默克尔保证,美方“重视欧洲盟国和伙伴国的担忧”。两人同意今后几天举行一次两国安全官员高级别会议,详细讨论这一事件,并期待最快于本月8日就情报收集和监督以及隐私和数据保护问题,启动美国与欧盟以及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对话。

同一天,欧盟委员会负责司法、人权和公民事务的委员维维亚娜•雷丁表示,她已与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取得共识,双方将组建一个专家组调查美对欧盟监控、窃听事件。

雷丁当天对欧盟媒体表示,美国已认识到欧盟对“棱镜门”事件的严重关切,霍尔德在写给她的信件中承诺立即组建一个联合专家组对事件进行详尽评估。雷丁说,2日晚间她与霍尔德通话时进一步确认,联合专家组首次会议将于本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第二次会议将于9月在华盛顿举行。

同日,欧洲议会公民自由、司法和内务委员会宣布将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对窃听事件展开独立调查。欧洲议会的一份声明称这个特别委员会将于4日成立,在公民自由、司法和内务委员会之下运转。特别委员会将于今年年底前向欧洲议会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就查证的美国对欧盟监控、窃听事实提出补救措施,以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就在美国给盟友作出承诺的同时,美国媒体再次曝出猛料——美国政府正在利用一个秘密监视项目监控全美所有邮政通信,对所有通过邮政系统寄出的信件、包裹的外观拍照,去年一年监视总量约为1600亿封信。

根据《纽约时报》3日下午刊登在网站上的报道,这一项目名为信件分离控制与跟踪项目,在2001年美国发生炭疽信件袭击之后创立。根据这一项目要求,美国邮政局利用其电脑网络对经手的所有信件和包裹拍照、存档。执法部门查案时可以调取这些照片档案。

这篇报道援引前执法部门官员的话说,尽管只是对信件的信封拍照,但执法部门利用这一项目完全可以确认调查对象的各种信息,包括其在哪家银行存款、有哪些公司的信用卡、用哪家公司的网络与电话服务、有哪些朋友等,而且获取这一项目的信息不需要法官批准,只需要填写一份表格即可,可谓邮政“棱镜”。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7期,摘自2013年7月5日《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