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伦敦市长之路,布满“反犹”陷阱

土木

土木    西媒华裔记者

发表时间:2016-05-09 07:58:24

工党候选人萨迪克·汗(Sadiq Khan)当选伦敦新市长,成为伦敦第一个穆斯林市长,击败了保守党候选人扎克·古德史密斯(Zac Goldsmith)。在竞选中,萨迪克·汗的穆斯林身份一直被对手拿来炒作,但扎克·古德史密斯的犹太背景却没有竞选话题。

在伦敦市长选举中,萨迪克·汗被保守党候选人和英国保守党首相描绘成恐怖分子的同情者。但出身贫寒的萨迪克·汗只敢指责对手作“负面竞选”,并没有针锋相对,说古德史密斯是有着6、700年历史的犹太金融家族富n代,他的妻子正是著名犹太金融家族罗斯柴尔德的成员。

这一切就像希区柯克的悬念片《蝴蝶梦》(Rebecca,1940年),女主角从未在电影中现身——在伦敦市长选举中也有个未露面的重要角色,那就是以色列。像这样让国际政治在市长选举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的情况,恐怕全世界除伦敦之外再难找出第二个城市。

工党候选人萨迪克•汗(Sadiq Khan)当选伦敦新市长

谈穆斯林可以,议论犹太不行

萨迪克·汗从政经验丰富,深谙英国政治正确中的陷阱,知道拿对手的犹太背景说事,会引火烧身,被扣上“反犹”(anti-Semitism)种族主义的帽子。

实际上,萨迪克·汗在成为工党伦敦市长候选人之后,一直竭力讨好犹太社区。作为一个穆斯林,他在斋月期间访问犹太教堂,多次打破伊斯兰斋月禁食的戒律。他对英国犹太媒体保证,他和伦敦之前那位坚定支持巴勒斯坦的左翼市长利文斯通不同,主张对“反犹”零容忍。

尽管如此,萨迪克·汗仍然饱受犹太媒体怀疑。一是因为他曾经提名左翼议员科尔宾担任工党领袖,后者强烈批评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权益;二是他在做律师的时候,曾经为美国黑人穆斯林牧师法拉肯(Louis Farrakhan)被拒进入英国而申辩。

除此之外,保守派杂志《旁观者》(Spectator)的评论把萨迪克·汗在推特上关注巴勒斯坦人反对非法占领的网站(Electronic Intifada)也当成反对他的理由。在被该杂志追问后,萨迪克·汗取消了关注该网站。

《泰晤士报》的右翼作者Melanie Phillips在选举结果产生前说,尽管萨迪克·汗大声谴责恐怖主义以及批评工党内部“仇视”犹太人的问题,但他当选仍然特别令人焦虑,因为他对极端主义的态度不能令人放心。

这位著名的评论员还例数萨迪克·汗的罪证:2003年萨迪克·汗发言批评反恐立法针对穆斯林社区, 他和后来被定罪的穆斯林人士同台演讲。她认为萨迪克·汗美化那些仇视犹太人的伊斯兰主义者。萨迪克·汗还说当选后要对付“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的问题,所以她指责萨迪克·汗打穆斯林牌。

这位英国主要报纸的专栏作者,同时也是BBC时政节目的评论员,她在伦敦爆炸案后写了《伦敦斯坦:英国内部的恐怖国家》一书,指责英国当局没有认真对付本土滋长的伊斯兰极端主义。

纵观整个过程,不难看出警惕穆斯林极端化和伊斯兰主义可以是主流舆论的话题,但警惕犹太复国主义却是舆论雷区。

因“反犹”惹火上身的女议员

萨迪克·汗在选举中竭力淡化自己为穆斯林社区发声的历史,并且附和保守党候选人古德史密斯,承诺在当选后支持在伦敦举行“特拉维夫节”(Tel Aviv Festival)。该节日旨在宣传以色列首都同伦敦一样“宽容且充满活力”。

此举,遭到曾强烈批评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著名英国政界人物盖洛威(George Galloway)指责,认为萨迪克·汗是在讨好犹太社区,争取选票 。他说道“萨迪克·汗支持特拉维夫节的意义何在?难道是要宣扬大规模驱赶、屠杀巴勒斯坦人?宣扬把巴勒斯坦从地图上抹掉? ”早在2003年,盖洛威因其强烈反对入侵伊拉克的立场被工党开除。

在英国社会,“反犹”(anti-Semitism)指责是个足令所有公众人物和专业人士人禁若寒蝉的帽子。盖洛威一直受到此指责,多年来是各种攻击诽谤的目标,其中也包括肢体袭击。最近工党产生了左翼领袖后,政界和媒体的“反犹”指责更令不少工党成员付出了代价。

不久前,工党女议员Naz Shah因为曾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一条有关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的言论而被停职。当时她评论说,美国花了大量纳税人的钱支持以色列。与其那样,不如把以色列挪到美国更省钱。她发言中还附上了一幅地图,显示以色列相对幅员辽阔的美国显得微不足道。

Naz Shah因此前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言论而饱受争议

Naz Shah同伦敦新市长萨迪克·汗一样,都是巴基斯坦裔英国人。她6岁时被生父抛弃。她的生母担心男友会性侵她的女儿,在她12岁时将其送往巴基斯坦。此后,Naz Shah的母亲毒杀了男友,被判14年监禁。Naz Shah在巴基斯坦时迫于压力接受了包办婚姻,重返英国后做过残疾人护理,担任过精神病慈善机构的负责人。

她因陈年的言论引起争议后,许多人认为她当时尚且年轻,因言获重罚对她不公平。而同情者在为她辩解时,仍不得不顾及犹太人的感受。他们一般都要先说她的言论十分愚蠢,不可饶恕,但还够不上“反犹”罪名。另一些人索性先谴责一番反犹种族主义、希特勒和“大屠杀”,之后才会谨慎地指出:既然维持以色列对美国这么重要,为什么要在别人(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进行呢?

毕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袖们当初就和英帝国探讨过把欧洲移民送往其他地方建立犹太国,比如乌干达,塞舌尔和阿根廷等国。辩护者们说,既然如此,Naz Shah建议在美国划一小块地方给犹太国,怎么就成了大逆不道呢?

但这些都阻止不了犹太压力组织给这位女士扣上“反犹”的帽子。他们的理由是:建议转移犹太国家即意味着人口迁徙,即否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以色列建国过程是与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相伴随的。80万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实行谋杀和制造恐怖之下背井离乡,数百万人通常作为难民被迁移到了世界各地。

盖洛威就说,如果说从地图上抹去以色列的言论是否认以色列生存权的反犹种族主义,那么以色列建国和扩张以及违反大量联合国决议,使得巴勒斯坦从地图上消失,这一现实又是什么?对这个现实视而不见,却去对工党议员Naz Shah的言论上纲上线就显得荒谬。

又一顶“反犹”帽子

在工党女议员被指“反犹”惹上麻烦后,另外一位工党左翼元老,前伦敦市长利文斯通(Ken Livingstone)也因为她辩护而引火烧身,遭到媒体和政治对手的围攻,成为第二个被停职的工党议员。利文斯通说,希特勒曾经帮助过犹太复国主义者,他因此被扣上了“反犹”和“纳粹辩护者”的帽子。

利文斯通在BBC广播节目中的原话是:“让我们回顾希特勒在1932年当选的情况,他当时的政策就是主张犹太人应该移民去以色列。在他变疯狂,最后屠杀了600万犹太人之前,他是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另外一个事实是,Naz发表有关评论的那年,当时的以色列正在对巴勒斯坦人发起又一次野蛮攻击。”

利文斯通还说,扣“反犹”帽子的诬蔑中伤实际上是“以色列游说”势力对工党发起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攻击,对任何反对以色列的人进行妖魔化。在媒体追堵和舆论压力下,利文斯通坚持自己说的没有错,没有什么可道歉的。

利文斯通提到的历史事实就是所谓的《哈瓦拉协议》(Haavara Agreement,也称转移协议) ,即1933年8月25日纳粹德国同德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签署的协议。协议旨在帮助德国的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在帮助他们移民的同时,强迫他们临时放弃在德国的财产。这些财产后来通过向巴勒斯坦出口德国产品得到补偿。

希特勒本人最初对《哈瓦拉协议》持批评态度,但后来改变了看法开始支持这个协议。但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哈瓦拉协议》无法实施,名存实亡。

以色列总理内坦尼亚胡也曾经公开讲,希特勒本来无意灭绝欧洲的犹太人,是一个巴勒斯坦民族主义领袖让希特勒改变了主意。内坦尼亚胡去年10月在耶路撒冷召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发言说,侯赛尼(Haj Amin al-Husseini)说服了希特勒去屠杀6百万犹太人。

侯赛尼是20-30年代英国统治巴勒斯坦时耶路撒冷的穆斯林宗教领袖。他当时反对英国当局允许在巴勒斯坦犹太移民。后来侯赛尼参加了伊拉克发生的亲德政变,失败后流亡德国,与德国纳粹合作。

英国舆论中的“雷区”

应该说,英国这个收容过马克思以及后来许多异见者的国家相比西方大部分国家,有更悠久的舆论宽松历史,但主流舆论中也有强大的政治正确和讨论雷区。

在巴以冲突和批评以色列和犹太游说势力的讨论中有一句话经常被引用:要弄清谁统治你,只要了解你不能批评谁就找到答案了。这句被说成出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经常被用来指责犹太势力控制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舆论机器和政治生活。

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的著名学者何新和作者宋鸿兵都认为同犹太势力相关的秘密势力在主宰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甚至影响整个世界的格局。

这两位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者,自然不认同对经济和政治权力作结构性分析,而倾向于阴谋式的解释。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资本家的剥削和主宰不是密室阴谋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的共识,而这种共识产生的基础就是结构性的经济原因。

马克思的批评不是针对具体个别的资本家,并非像庸俗批判中描述的“仇富”,他批判的是其理论中掌握资本和生产方式的所谓资产阶级。同理,针对犹太人的阴谋论往往同种族挂钩,更接近“反犹”种族主义。而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则更侧重于反对以色列国家的扩张,在对犹太复国主义最强烈的批评者中有许多是犹太人。

即使如此,在英国讲犹太势力影响舆论和文化界依旧是犯忌话题。这一点,比较下英国华人和犹太人群体就能看出些端倪。

2015年,一则BBC报道引述研究说,英国华人受到种族歧视和攻击往往被忽视。报道中的受者说,对华人的种族歧视称呼(Chink)并没有像对黑人(Nigger)和巴基斯坦人(Paki)的种族歧视称呼那样引起警觉。

对犹太人称呼,不用说种族主义蔑称,就是暗示也会惹麻烦。前不久工党一位女性官员(Vicki Kirby)在社交媒体上说犹太人“的鼻子长”,以色列的行为像“希特勒”,而被停职接受调查,最后可能还会被作开除处理。

但一些政客(包括英国王夫爱丁堡公爵)说中国人是“眯缝眼”(slitty eyes,不是丹凤眼),都被媒体说成“失言”一带而过。

英国的华裔人口不到40万,犹太裔不到30万。主要是各种同乡会联谊会的华人组织在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参与能力和游说能力跟犹太团体无法相比,在选举中没有哪位候选人需要考虑去争取华裔社团。

但犹太人社团的影响力就完全不同,伦敦市长候选人要去登门沟通,争取理解和支持。这些组织对主流媒体中有巨大的影响力。最近市长选举及工党“反犹”争议中出现在主流媒体上施压的犹太社团有:英国犹太人代表委员会、犹太人领导委员会、伦敦犹太论坛、工党以色列之友、犹太劳工运动(附属于英国工党、以色列工党、世界犹太复国组织)、犹太工党市政议员组织、反对反犹组织、英国以色列通讯和研究中心、大屠杀教育基金、欧洲犹太人大会、自由犹太教组织、各犹太社区的宗教领袖、以色列的工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