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及其启示

•范树成 •李海 •

意识形态体现政党的政策、纲领和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政党的政治灵魂。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推动下,当代国外政党的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审视和剖析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及其成因,对于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

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为适应时代和政党自身发展及执政的需要,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其典型表现是意识形态的中间化、现代化、大众化。

1.意识形态的中间化。

传统国外政党的意识形态既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又是思想斗争的武器,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阶级性特征。二战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一些国外政党在实践中深刻认 识到,如果继续保持其原有意识形态的鲜明政治色彩和阶级属性,难以赢得选举的胜利,不利于政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意识形态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理念的束 缚,而是表现出了更多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开始由左、右两翼向中间路线靠近,即日趋呈现出中间化态势。其具体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差异性缩小、阶级 性淡化以及具体政策上的趋同。

当代国外政党面对社会多元化和人们思想多样化的客观现实,为减少意识形态冲突、化解矛盾、赢得尽可能多的选民支持,冲破了传统意识形态束缚,广泛容纳和吸 收其他政党的意识形态。在纲领中声称自己不是代表某一特定社会阶层,而是代表整个社会公众,抛弃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清晰界限,并尽可能模糊其意识形态的阶级 性,以消解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求得相互之间的妥协和调和。20世纪60年代,美籍德国政治学家奥托•基希海默尔就提出了“全方位政党”的概 念,认为政党正在削弱或放弃意识形态,寻求超阶级的支持。①同时,在具体政策上,无论是左翼政党,还是右翼政党,大都主张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社 会福利事业、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内外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工党积极推行和实践“第三条道路”,即介于左右派之间的兼顾公平与效率、平等与自 由、平衡公民权力与责任的道路;德国基民盟则明确提出建立“中间大众党”的主张;西班牙人民党推出“改良的中间主义理论”;法国社会党强调自己是“跨阶级 的政党”,并组建了“多元化左翼联盟”;瑞典社民党推行“人民之家”行动等。这些都表明当代西方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趋势日渐突显。

概言之,国外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包容性增强、差异性缩小、阶级性淡化及具体政策上重叠交错,使得其意识形态分野日渐模糊,改变了传统政党意识形态的差异、冲突、多元、分化局面,代之以意识形态的相互交融、渗透、共识等中间化趋势。

2.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意识形态思想内容、传播手段及功能的现代化。意识形态内容的现代化,即国外政党依据现代社会公众价值取向的变化, 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意识形态的内容,以适应广大公众的现实需要,赢得选民的支持。例如,1997年法国社会党上台执政以后,就“根据形势的变化,强调要在 维护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不断地对思想理论、纲领政策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思想和方法的现代化,为此提出‘现代社会主义’的主张”。

法国社会党认为,“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调节资本主义社会和利用市场经济为人服务的方式,强调要捍卫社会民主主义的传统价值观。”“社会党强调,当前仍要继 承五六十年代留下的社会民主主义的遗产,要坚持平等、公正、自由,通过集体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人的发展、进步的意愿等社会民主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同时, 在当今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社会民主主义的‘现代化’势在必行,应用与以往不同的手段,来为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价值服务,实现‘思想和方法的现代 化’,使目的和手段达到最佳结果。”②

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即国外政党利用现代化媒体宣扬其政策、纲领,展示和塑造政党形象,开展与民众的互动,倾听民声,调整自身的政策目标,并进行竞 选动员和筹资等。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为政党传播意识形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便利条件。一方面,国外 政党纷纷建立网站,疏通政党领导与网民的交流沟通渠道,增强政党的亲和力。“据统计,自1994年美国国会选举时政党建立第一个网站起,到2000年中 期,世界上大约有1250个政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单在欧洲和北美洲,平均每个国家就有大约40个政党有自己的网站。”③另一方面,国外政党利 用现代传媒宣传政党意识形态,塑造政党领袖形象,为竞选创造条件。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意大利前总理贝鲁斯科尼等许多政治人物在竞选中都 曾成功利用媒体塑造了自己的形象。

此外,“英国工党还利用手机及时向议员和干部发表党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树立党的新形象,改变媒体对工党的敌视态度”④。现代传媒成了政党 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意识形态功能的现代化,即当代国外政党除重视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功能外,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也开始重视意识形态的文化功 能。文化功能主要是通过施加意识形态影响,改变民众的价值判断与理想信念,完成对民众认知的重塑。总之,当代西方政党为增强其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维 护政党形象,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意识形态的内容、传播方式、功能等方面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3.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呈现出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其主要表现是,意识形态内容的大众化和政党组织的群众化。意识形态内容的大众化指意识形态内容 尽可能反映民众的诉求、维护民众的利益,以实现意识形态被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同的目的。国外一些政党认识到,在当代,选民们考虑更多的不是政党政策、纲领本 身的政治性,而是竞选纲领、内容能否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能否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提高生活福利,解决就业、医疗等。因此,国外政党在调 整意识形态、争取执政资格时,总是尽可能地表现出大众性和亲民性,强调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民生问题的解决,以便获取选民的好感和认同,吸引更多选民的支持。 如英国工党为迎合大多数民众的诉求,在1995年4月的全党特别大会上将党章的第四条修改为:本党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管理强大而来源丰富的公共服务,这种 服务的存在既是公正社会也是有生命力的成功经济的重要基础;本党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适当控制的私有因素,也需要奠定在效率和公平基础上的公有制。对此,布 莱尔承认,他之所以对党章作这样的修改,是为了“力图吸取反对派和中—左派的基本价值,把它们运用于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世界中,而这样做的目的是 摆脱过时的意识形态”⑤。换句话说,是为了使其意识形态能够尽可能反映大众的诉求和愿望。此外,西方国家中的“深绿”党也逐渐改变了其“反对以人为中心、 生态先于一切”的主张,开始向“浅绿”党转变,即同意人类中心和环境保护,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基本价值观。这表明,绿党在意识形态上,开始由代表 特定群体或少数人的观点主张向反映和体现大众利益诉求和价值观转变。

政党组织的群众化主要指政党广泛吸纳社会新生力量,由阶级政党向群众政党转变。一些政党为扩大群众基础、塑造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党形象,开始由阶级政党向全 民政党转变,力图争取更多选民和生存空间。如德国社民党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法国社会党认为,应扩大自己的代表性,以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样性,主张 党要“调和中产阶级与民众阶级的利益”,建立包括被社会排斥者、平民阶级和中产阶级在内的新阶级联盟。英国工党宣称不仅要成为人民的党,也要成为“商业界 和企业界的党”,根据1990年的调查,工党的一半党员是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和律师,而传统上与工党有密切联系的产业工人仅占26%。⑥此外,欧洲左 翼党为了实现群众性政党的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与团结”为基本价值观,重视与世界各地广泛发展的各种新社会运动的联系,力图通过与新社会运动的结 合,推动“左翼力量、进步力量与共产主义力量的合作”,建立“替代性的、激进的、环保主义的、女权主义的左翼力量”,“为和平、反法西斯、民主、社会公 正、妇女权利与生态保护而战”。

二、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新变化的成因

为适应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需要,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当代国外的许多政党对其意识形态进行了变革、调整。这种新的变革、调整成因复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结构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的传统工人阶级的规模日渐缩小,而数量庞大、分界模糊的中产 阶级队伍迅速增大,整个社会结构逐渐由原来的“哑铃型”转变为“橄榄型”。如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其他工人数量上逐步超过了蓝领工人;西欧绝大多数国 家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白领工人和知识者的数量逐渐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大,整个社会普遍呈现出橄榄型结构特征。新中产阶级群体人数众多,价值观 念和生活方式迥异,且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阶级格局,直接导致西方政党选民基础的重大变化。

由西方社会结构变化所导致的选民结构及社会基础结构的变化,使得西方政党传统的意识形态逐渐在政治竞争中失去市场,为吸引中间阶层选民的支持、获得广泛的 社会基础、维护自身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西方一些政党淡化政治界限,尽可能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此在意识形态上逐渐转向中间化和大众化。如布 莱尔政府的“第三条道路”、小布什的“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立场以及众多欧洲国家的温和改革路线,都突显出西方政党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

2.政党自身发展的需要。

面对社会结构和选民的变化,当代西方政党只有通过自我变革不断满足具有新诉求的选民的需要,才能赢得选民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社会基础,使政党自身得到发 展。反之,政党则可能面临社会基础萎缩,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被边缘化的危险。换言之,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实质上是各政党为了应对面临的危机而自 觉或者被迫进行的自我变革。如果拒绝变革,则可能导致被边缘化。如德国基民盟曾经是一个天主教中央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开始由阶级的政党转变为跨阶级 的政党,即“人民党”。这一转变确实带来了明显的成效,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基民盟单独或者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长达十余年之久,在2005年德国 大选中再次击败社民党执政德国。与此相反,基督教民主联盟的主要竞争对手社会民主党,由于未能及时变革创新,赢得中间派选民的信任,在选举中遭到失败。经 过反思,德国社会民主党也着手进行变革,并明确提出,必须使社会民主党由一个阶级的党转变成一个人民的党。此外,一些左右翼政党由于坚持其强硬立场,在国 家政治生活中也几近销声匿迹。竞选的实践使西方政党深刻认识到了政党变革的重要性,为吸引选民支持,赢得选举的成功,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自 我变革,以改变政党的形象。可见,谋求政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其意识形态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3.谋求执政合法性的需要。当代西方各国政党主要实行的是竞争性政党体制。

在这样的体制中,任何政党要取得政权并维持其统治,都必须取得合法性的执政资格。选举获胜是合法执政的重要根据,而要选举获胜就必须有足够多选民的认同和 支持。意识形态是政党实施领导和控制的重要工具,谋求执政合法性必然会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政党对传统意识形态进行变 革,使意识形态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充分反映广大民众的诉求,实现或满足广大民众的利益需要。一些西方政党认为,广大选民选择政治候选人的依据 不是政党的执政理念或政策主张本身的价值意义,而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反映和满足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这就决定了一个政党要上台执政,就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呈现出 一副代表民意、实现民利的形象,迎合民众的诉求。事实上,当代国外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谋求执政合法性。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在 1949—1957年的三次大选中均遭失败,党员人数锐减,处境极端困难。为适应形势变化,争取到多数选民的认同,社会民主党进行了革新,于1959年 11月通过了《歌德斯堡纲领》,使其由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政党转变为全民性政党。1989年12月又通过《柏林纲领》,强调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阶 级和特权的团结互助的社会”。1998年竞选纲领又强调,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从雇员、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科技人员直至企业家。1999年上台 执政后,又着手规划修改党纲。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施罗德曾说:“我既非左派又非右派,我就是我”,“旧的意识形态已被历史的力量所压倒,我只对当前起作用的 东西感兴趣”。⑦

意识形态是政党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政党凝聚民心、获得民众“位置认同”的重要参照。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到了意识形态对其谋求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意义,纷 纷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调整,以迎合民众的诉求,获得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这是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新变化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新变化的几点启示

尽管国外政党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代表西方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本质的不同,是不可能真正反映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但其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不断创新,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与时代化。

从国外政党兴衰的历史经验看,如果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革创新,政党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相反,如 果一个政党在意识形态上保守僵化、固步自封,它在政治舞台上必然会黯然失色,甚至走向消亡。这启示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变革创新, 实现意识形态的现代化和时代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境遇为立足点,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为着力点,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为落脚点,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各种功能为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思路是适应与超越。所谓“适应”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全球化、多元化和我国社会 转型的需要,并随着这些社会要素的发展变化而丰富发展。所谓“超越”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在反映上述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超越社会现实,实现对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全球化、多元化与社会转型加以规范和引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目标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党执政提供思想保障 与价值支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合理解释和科学论证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消除人们在思想理论上的疑虑,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维护、凝聚、调控、引导等功能,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功能创新、知识基础创新与实践取向创新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路径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进行创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时代性;在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中不断推进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战斗力和说服力;在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在指导社会实践过程中,对社会实践作出理论概括和总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坚持批判与继承的统一,根据时代的需要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在传统文化与时代需要的结合点上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总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2.改进表达与传播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当代一些国外政党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宣传其政策、纲领,塑造政党形象,疏通与选民沟通的渠道,有效改善了政党组织及领导人与选民的关系,增进了选民对政党 政策、纲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选民的认同和支持,为其生存发展和上台执政奠定了群众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改进意 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

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就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浅显,实现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同时使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少数人理解和掌握为多数人理解和掌握,为人民大众认同、接受,并成为其信念、信仰和行动的指南,实现普及化。

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应注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语言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转换。首先,改进语言表达方式,实现由学术话语系统向生活话语 系统、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要实现这种转换首先要做到意识形态传播内容的具体化、现实化和通俗化,即用简明、扼要、形象、生动的群众生活语言,用通 俗的文字和新鲜生动的材料来说明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哲理,把理论的阐释与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当前的社会实际、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讲解,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讲人民群众听得懂的话,形成一种准确、朴实、直白、生动的意识形态表达方式。

其次,改进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实现由显性传播向隐性传播的转换。即摒弃传统的简单生硬的灌输方式,将意识形态的传播寓于大众化文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 乐中,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生活化,使意识形态以其特殊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符号体现在、附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中,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非 意识形态化”的方式传播和发挥作用,使人民群众在无意识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众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多样化的传播途径极易于被人 们接受。实现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要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这一优势功能,以大众化文化为载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然,也应注意避免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 再次,完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实现由单一化向立体化的转换。在利用传统的印刷媒介即报刊、杂志、图书等传播手段的同时,大力发挥广播、电影、电视等传播手 段的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手机、互联网等现代新兴媒介,建立多种形式的网站,有效疏通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密切党群关系,宣传、解读执政党的政 策、纲领,引导人们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坚持阶级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为扩大其社会基础,调和不同阶层的利益,赢得选民的支持,从而上台执政奠定了基础。但是,意识形态的中间化也对政党谋求执 政合法性提出了挑战。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如果政党的意识形态模棱两可或“包罗万象”,不仅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践中也会使选民们无 所适从,分不清各政党的政策、纲领和价值理念到底有何不同,也不清楚政党如何反映或代表民众的利益,其直接后果是降低了选民对政党的认同和信任度,甚至丧 失对政党的信仰。“合法性的本质在于民众对政党基于内心的认同和支持,当一个政党无法获得民众尤其是党员的忠诚和信任,该党的合法性基础就十分不牢固 了。”⑧这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能走中间化的道路,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阐述:“统治阶级 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⑨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 在的反映,表达着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诉求,这是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区别于另一政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任何阶级要反映自 己的阶级意志、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尤其是阶级统治,都必然要坚持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样如此,它反映的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具有 鲜明的阶级性。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反映和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诉求。

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注重阶级性和党性,只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失去凝聚力和影响力。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应坚 持阶级性,又应坚持大众性,在阶级性与大众性的融合与统一中,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既具有鲜明阶级性又能被社会大多 数人认同、接受的体系。阶级性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大众性可以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包容性可以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就是要尊重、反映和不断满足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物质性和精神性需要,寻求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利益的有效契合,使意识形态贴 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反映民情、代表民意、服务民众;就是要关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性根基,体现人文关怀,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公平、追 求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满足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的需要;就是 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和谐共存,在对各种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同时,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在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中汲 取各种意识形态中的优秀成果,将其纳入和融合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中。

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大众性,要警惕和抵制“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左”倾错误,主要指坚持意识形态的“唯 一化”、“专一化”,反对任何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右倾错误,主要指漠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甚至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实行意识形态 领域的自由化。“左”倾错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右倾错误易于导致自由化思潮的泛滥。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要强调阶级性,又不能忽视和谐与包容,忽视适应性与灵活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实际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的一元与多元并存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意识形 态。

注释:

① 李路曲《当代西方政党的形态和类型评析》,载于《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② 本书编写组《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348页。
③ 王瑜《互联网对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8期。
④ 石学峰《世界政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及启示》,载于《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⑤ 杨雪冬、薛晓源《“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⑥ 王瑜《西方政党的党员构成及其特点》,载于2001年2月13日《学习时报》。
⑦ 付杰《论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因及表现》,载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⑧ 李沛武、范天森《国外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启示——基于政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载于《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6期。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8页。

作者单位:范树成,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李海,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90期,摘自2012年第3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2(4)/当代国外政党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及其启示.txt · 上一次变更: 2012/10/29 23:28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