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翔:关丹独中的申办是分水岭?

《星洲日报》2012-08-06 08:52

关丹独中的申办自520大集会後,加快了速度,其批文在7月27日公布。眼下正是国家“转型"期,令人遐想:这个新生的婴儿可能是一个分水岭,独中将会纳入教育的主流?果如此,关丹独中将以破天荒之举载入马来西亚教育史册。可惜,批文留下“神秘兮兮"的尾巴,条件似有还无,各说各话,却又不禁令人生出另一种遐想:莫非关丹独中是“变种"独中?

且从历史说开去。现代华校是我们的先辈在20世纪头10年创办的(最早为1906年吉隆坡尊孔独中),之後即迅速遍地开花。此时恰好也是马来(西)亚现代多元民族社会的开端。所以,华校具有三重与生俱来的特徵:一是董事会实行自力更生,没有董事会即没有华校;二是取代方言,以白话文“国语"(华语)教学;三是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潮打造了华校反封建反殖民(独立後反种族主义)的民主主义思潮。三者糅合,构成了华校之定义与价值观,百年来起著防火墙与推动力的作用,至今不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校遭遇改制的浩劫。40年後的今天,独中是否仍然受到“历史契约"所约束?该契约是否隐藏於若隐若现的“条件"之中?事关独中存亡断续,人们十分关心,并非吹毛求疵。以息事宁人或避免“内耗"为借口,把雾里看花似的一纸批文一股脑儿的囫囵吞枣,未免太草率,对有关方面欲达选票考量也未必有好处。

或曰独中应当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没问题,华校从来自力更生与自力更新,最好的例子是20世纪头10年的新与旧的过渡,与乎独立前後从侨民学校到公民学校的过渡。後一过渡,在董教总领导下,华校自觉地接受“马来亚化",严拒“马来化",为今天的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立下鲜明典范。其他如课程、教学法与设备的更新,我们都不停地力求赶上时代。应当重视的是,当下潜藏著与1950年代锺灵改制後人心浮动相仿的因子,而1957年昔华中学改制恰好被英文至上的“锺灵风"所刮倒!马来谚语说“pisang takkan berbuah dua kali"(香蕉决不开花两次),谁愿意重蹈昔加末旧华中的覆辙?

今日独中有母语型与非母语型之别。母语型者依循惯例,只考独中统考,不浪费时间去考与统考不分轩轾的政府考试。此外,以母语课程为主,政府课程为辅的独中,基本上也属此类型。非母语型者则指以政府考试为主,样子像华校,实际上已经变质。刁诡的是後两者都被人叫做“双轨制"。冯京当马凉,就有再次改制的现行危险;果如此,则万劫不复矣。

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今天,独中中兴期已翩翩然降临。诸如今年全国新生大量增加,名额爆满;关丹独中行将筹建,昔加末独中继其後;并且729昔加末大集会7千人出席,一波比一波高涨,在在证明独中兴盛势所难挡。昔加末729议决案之一重申了开办母语型的独中,非货不对版的“双轨制",非常及时。增办独中是当务之急。我们希望关丹独中是一个分水岭,是母语型独中的新起点,标志著我国远离抑制国家生产力提升的单元主义,迈入多元平等和谐的转型大道。

(星洲日报/言路.作者:麦翔)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