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连玉沈慕羽被喻“三剑客”·华教前线 必有陆庭谕身影

 

1973年年底,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次年起停止在大马招考新生,使大马华校生顿时丧失了一条升学的管道。时任教总副主席陆庭谕立刻呼吁,“我们应该创办一间华文大学”。图为独大的一批领导人,站立讲话者是沈慕羽,左为陆庭谕,右起苏天明及郭洙镇。
1973年年底,新加坡教育部宣布次年起停止在大马招考新生,使大马华校生顿时丧失了一条升学的管道。时任教总副主席陆庭谕立刻呼吁,“我们应该创办一间华文大学”。图为独大的一批领导人,站立讲话者是沈慕羽,左为陆庭谕,右起苏天明及郭洙镇。

(吉隆坡11日讯)在大马华教发展历史中,陆庭谕和林连玉及沈慕羽被喻为“华教三剑客”,在漫长的斗争、抗衡和捍卫华教权益,一直站在最前线,他的一生也因此留下许多岁月痕迹和鲜明的身影。

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陆庭谕就开始举起捍卫华教旗帜,成为家喻户晓名字,他在华社拥有崇高形象,是群众运动中之竿人物,在现在教总档案中,他自1979年以来发表的文告已累积10大档册,显示其对马来西亚华教作出的贡献。

80岁时卸下职位

他在2008年6月,年届80岁时卸下职位,总结其一生,大半生岁月都和华教运动紧密相连。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陆庭谕的形象逐渐树立。1984年爆发三保山事件,他静坐节食,目的就是在证明大马华人是开天辟地的建国一分子,这些古迹正是华族所做贡献的历史痕迹,应予保护。

不久,发生吉隆坡街道改名事件,其中有12条纪念华裔先贤的街道名遭改掉,他发声捍卫,并指这些行为是窜改历史。

那年10月联邦直辖区教育总监发出通函,指令所有小学在每周集会上使用国语,不得使用母语,此事经董教总交涉不得要领,陆庭谕却在11月初,独自一人一声不响到教育部所在的农民银行静坐抗议,引起全国注目,最后迫使教育总监收回成命。

在1985年国庆前夕,当时国父东姑及首相马哈迪相继发表否定华印族建国贡献的言论时,陆庭谕立刻发声抨击,认为此举无疑否定非马来人在宪法上应享有的地位,并支持当时雪州马华议案,即“我国三大主要民族皆源自异邦,因此没有任何种族有权称他族为外来移民,而自称本身为土生民族。”他要华裔不要妄自菲薄,因为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一切都是多元化的国家,我们都是开拓的民族,也是开国、建国的民族。

1987年华小高职事件爆发,陆庭谕在马六甲汉都亚礼堂的抗议大会上,当众落发,以示抗议政府派不谙华文老师至华小担任高职,过后政府采“茅草行动”逮捕各界异议分子,陆庭谕早有心理准备,收拾细软,在中华大会堂静候有关人员来逮捕,但他最终没有被捕。

一生可歌可泣

1979年12月,当时他在南强华小执教,曾发生“好心人”涉及要调走他事件,突然接获雪兰莪州教育局密函,硬要把他从吉隆坡调到登嘉楼州日底,幕后原因主要因为他当时是教总副主席,也是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秘书及独大副总务,长期参与核心工作,又是全国4000多个社团申办独大负责人之一,把他调离中央,砍其意志。为了此事,陆庭谕与政府缠讼三年,最后失败,退休金被取消,逼使他离开华小,到尊孔独中执教,不再是公务员。

在华教运动史上,他的作风和林连玉及沈慕羽不太一样,后两者是组织群众发动舆论,形成抗争运动,他则采取个人式抗争方式,包括发文告、静坐、落发等,其最大功劳是在辅助第一线领导人物的作用,在群众运动上体现了强大影响力。

陆庭谕一生可歌可泣,他见证了战乱、国家独立和华教漫长的崎曲之路,也为自己一生保留的经历风沙的阅历,保持铁定如山的信念,他是华教的“代名词”,也是让人愐怀过去如火如荼为华教献身的人一个巨大身影。

(资料参考:学者廖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