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印度的抵制,我们怎么办?

正常处于进攻地位的经济体会讲开放,处于防守地位的经济体会讲保护,为啥以前美国高举全球化大旗,中国讲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根据自身国情进行市场呢?  而现在美国讲美国优先,中国反倒开始讲全球化了,或者说中国版的全球化—一带一路。让人惊呼中美都拿错了对方的剧本。无非是以前美国经济力量是进攻方,要攻进中国市场,所以会讲开放。中国是防守方,要保护国内产业,所以要讲保护。 今天印度出现各种非市场化的手段的原因在本质上跟中国当年并没有什么不同,顶多加上美国的煽风点火。

无法用市场手段竞争,才会诉诸于民族情绪的抵制手段。这种情况中国并不陌生,之前中国抵制过日货,但为什么现在没人提抵制日货了,因为攻守形势逆转了,中国产品开始进攻日本了。二是日本经历了多次被抵制,已经放弃在终端消费产品领域的经营,转而将自己隐藏起来,专攻配件之类的生产要素,比如去年日本在氟化氢领域制裁韩国三星,瞬间让韩国演出了一场为了购买日货而抵制日货的迷惑行为。

让人惊奇的是莫迪关闭了微博账号,这就是最明显的信号,这就不是说印度处于收缩阶段,而是表明印度在思想上就放弃了扩张的想法:到微博开账号是在中国的主场宣传印度(有时候我真怀疑微博是谁的主场,微博的屁股是坐那边的),类似于胡锡进跑去推特上开账号跟美国打口水战。虽然20万的粉丝数量都比不过卖三无面膜的营销号,还不知道印度有没有买僵尸粉。但好歹这是在进攻,现在连这20万粉丝都不要了,你让印吹情何以堪?跪都没地方跪了。

这次印度的制裁行为,不会阻止中国经济力量在印度的扩张,而是表明双方的竞争进行了一个新的阶段,要用新的进攻方式了。用足球做类比,面对中国这个巴西队一样的强大对手,印度开始以为自己有阿根廷队的实力,出来跟中国打对攻战,目标是打赢比赛。结果上半场被连灌了几个球,连中国的禁区都没进过。中场休息时终于想明白了自己就是足球上的中国队,老老实实把11个人都缩在自己半场,摆出铁桶阵死守,争取少输几个才是正确的做法。那么下半场中国就要把策略从开放对攻改成破铁桶阵。

足球场上在规则内破铁桶阵是所有球队的难题,而且对手还可以随时犯规,所以我们正常的方法不是靠什么高超的技术,意识和体能,国家间竞争比的不是谁更守规矩,而是比谁能更合理的更巧妙的不守规矩。开个脑洞,破印度铁桶阵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收买对方球员。

中国人对国外有很多错误的看法,其中之一就是以己度人,中国是个民族和语言单一,各地区完全融合,中央地方政令统一的超大型国家。印度名义上也是一个国家,但除了超大两个字以外,其他地方就跟中国完全不同了。印度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统治而建立征税单位,基本上可以看作一个地理概念。什么统一的民族,统一的语言,统一的市场,统一的政府什么的都不存在的。

 

印度可以用民族,语言,宗教竖切,也可以用种姓和阶级横切,是世界上少有的立体国家。

 

在面对中国时,印度利用可以利用国家概念对中国公司的软件进行屏蔽,对中国经济在印度的扩张进行打击。所以我们要破解对抗印度这个国家概念,如何才能破解,什么力量可以对抗印度国家呢?在中国是不存在这样的力量的。但在印度,无论是竖切出来的根据民族,语言,宗教划分的地区,还是横切出来的种姓,阶级等人群都可以对抗印度这个国家概念。当初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搞大屠杀都没关系,印度地方跟中央相互扯皮,推诿,对抗,加上选票,党派政治,宗教矛盾,都是对抗印度国家概念的利器。英国也给我们做过示范了,对待印度就要分而治之,将目标市场从印度全国改成针对某一个地区或者某一个种姓的,从目标的特色入手,跟某个地区或者某个人群进行利益捆绑,将某些地区,人群建设成中国经济的根据地。就能破解印度国家概念的扫荡了。

之前日本的经验也可以拿来借鉴,在终端消费品牌层面淡化中国色彩,转而在资本,技术,生产和供应链等后台生产要素层面进行控制。反正印度人的学习能力非常稳定,几十年了,无论是技术转让,生产线投产,所有方法都用过了,怎么教也教不会。就算印度人神油抹多了,牛尿喝饱了,人品大爆发学会了某些东西,中国这边也不是闲着没事干,只要不断的技术迭代,就没什么好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