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全:筑牢我们心中的那道防线

•高元新、 刘轶博•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防线的失守必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衰亡。在这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里,文化安全威胁的方式更加隐蔽,手段更加多样,渠道更加便捷,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统一筹划和实施国家的文化安全战略,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增强国家和军队文化软实力,抢占国家文化安全的制高点。——编者

武家常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国家安全亦如人身自卫,需要“骨气”。“骨”即各种有形,包括各类安全“硬件”;“气”,就是各类精神要素,尤其是民族的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侵蚀更加隐蔽、渗透更加便捷、危害更加突出,为此我们必须筑牢文化安全的防波堤。

日渐凸显的文化入侵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了“村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伴随着经济交往而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这给西方敌对势力推进文化渗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资本具有无止境扩张的内在属性。为了获取利润,西方国家到处开辟市场和建工厂,使得各国经济更具全球性。由于这种世界性是以资本驱动为核心,资本带来技术、资源的合作、配置及转型的同时,也带来“引狼入室”的危险,引发社会价值观的交锋、融合及转变。

发展中国家若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然而,在技术和资金引入的同时,异质文化的跟进也必然如影随形,有可能会导致价值观的错乱。而且,西方国家也从来没有放下和平演变的战略。美国《混合语》杂志曾曝料:美国中央情报局在1996年后就加紧了对第三世界学术界的渗透,出巨款让一些传媒宣传推进全盘美国化,打压第三世界那些保护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传媒。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掌控着文化传播市场。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美国影视媒体公司的老板们在大赚钞票的同时,也顺便推销了美国的价值观。文化战略不仅为西方拿走了巨额利润,还送来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人心控制因子。

此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越来越突出。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更趋便利,卫星广播电视媒介、计算机网络媒介比传统的纸质媒介更便利快捷,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如互联网已把许多国家的民众高度融合一个虚拟空间里,文化信息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自由、自在、自然地流动,人们更容易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中国网民人数如今已超过5亿,他们每人所拥有的网络端口不仅是人际交往的窗口,也是无界碑的国境线,文化安全面临着更加突出的挑战。

威力堪比原子弹

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一个民族,没有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因此,与武力入侵相比,文化安全威胁在某种程度上说堪比原子弹。文化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和认同的基础。它处在人类社会核心层面,熔铸民族生命力,具有维系民族生存的纽带作用、整合国家力量的基础作用。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安全。若民众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利益一致,则促进国家安全,反之则会妨碍国家安全。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言,文化的力量虽然“没有导弹驱逐舰那样气势汹汹”,却能够“改变人思想感情的归属”。回顾近些年国际政治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苏联和东欧剧变,都有着遭受文化霸权主义入侵的鲜明烙印。

当前,世界文化的生态格局极为不平衡,强势文化摧毁弱势文化的手段虽然和过去相比已经不那么露骨,有时还戴着迷人的光环,但其用文化力量统治世界的企图丝毫没有改变。历史上,文化传播曾有明火执仗的武力方式,而现代文化战则是打着“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幌子,图谋肢解他国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族传统和信仰。比如,为了对欧洲国家实施文化入侵,美国就曾在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谈判中提出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此,为保护民族文化,法国就坚持“文化例外”政策,反对将视听产品纳入世贸组织贸易规章制度中。法国为此还对欧洲各国进行不懈的游说,终于使得欧洲议会采纳了“文化例外”原则。

而且,相比其他威胁,文化安全威胁的效果具有长期性。文化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其转变要经过学习、积累、创造和发展,才可能发生突变和质的飞跃。而文化一旦发生转变,即开始渐进演变,将会保持较长期的稳定。同时,文化作为后天学习的产物,具有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功能,可实现自我加速和自我复制。某种文化一旦为人们普遍接受,就会成为一种环境,从而改造和转变进入此环境的人,拥有自我发展和延续的能力。如此代代相传,原有民族文化必将被其他的文化所篡改和替代。

打好文化安全保卫战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提出了“文化中心战”的新理念。在新一轮的竞争与较量中,如果文化防线一旦失守,必将造成国家衰亡、民族沉沦的恶果。为此,在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力的快速提升,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文化屏障,以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度。

增强文化主权意识,提高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自觉性。文化主权是国家主权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像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主权一样,高度重视维护国家文化主权问题,从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时刻警惕文化安全领域各种异常动向对国家文化主权的侵犯干预、弱化动摇和冲击损害,在文化观念上决不照抄照搬,在发展模式上决不简单模仿,强化忧患意识、防范意识和主权意识,不断唤起全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安全实力。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强弱和文化安全的程度。发展文化产业,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同时,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效益的关系。注重以优秀文化精品凝聚力量鼓舞斗志、防止文化糟粕涣散人心动摇信念,要注重依法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管理、防止无序发展混乱失控,注重掌握新兴文化业态的主导权、防止文化霸权乘虚而入控制垄断。同时,运用文化的整合创新功能,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以科学发展观及和谐世界理论为武器,夺取代表文化战争制高点的话语权。

把握内在特点规律,构建国家文化安全机制。要针对影响文化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全局性问题和长远性问题,加快制定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文化技术、主化权益等的安全;积极构建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深入分析和把握国家文化安全整体状况,对触及国家文化安全底线的不良动向,及时做出预先警示;建立完善国家文化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制定科学的方案预案,及时有效地制止可能产生的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危险和威胁。特别是要加强网络监控机制,防止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送来了“文化木马”病毒。近期,斯诺登所曝光的“棱镜计划”只是冰山一角,西方利用网络进行心理战实践已有多年。因此,我们在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的同时,还应清除那些乘网而入的“文化木马”病毒。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71期,摘自2013年8月5日《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