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褚振江•

近日,笔者随国防大学“寻访红大足迹,弘扬苏区作风”主题活动考察团,踏访一个地处闽、粤、赣三省边陲的县城——寻乌。

1930年5月,为了解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毛泽东在寻乌邀请教师、店员、小商贩等各阶层人士,展开了为期20多天的广泛深入调查。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一文。这是一篇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是今天我们温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文献。

悉数毛泽东农村社会调查,笔者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调查的目的很明确。了解城市的商业状况,弄清楚土地分配中的富农与地主的问题。二是调研的次数多。在井冈山的短短两年零四个月时间内,就有《永新调查》、《宁冈调查》、《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等。三是调查的人员广。在寻乌,有城郊乡苏维埃主席、教师、店员、杂货店主、商会会长、小商贩、县衙门钱粮师爷、前清穷秀才等各阶层人士共11人,最后还开了一个总结调查会,请了四五十人到场。并将自己认为还不够清楚或把握不准的地方一一提出,请大家核实补充。四是调查的时间长。仅寻乌调查会就开了10多天,每次调查会,毛泽东亲自主持和记录,热情地接待每一个与会者。五是调查报告详实、真实。一份寻乌调查,就有近10万字,连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娼妓行当及嫖娼客身份的变化,毛泽东都调查得明明白白。他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主张解决实际问题就要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他还尖锐地批评当时党内存在的那种不研究中国的国情,而把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本本主义”现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毛泽东也感到此次调查还有个大缺点,就是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还有在旧有土地分配上面,没有把富农、中农、贫农的土地分开来讲。这是毛泽东对自己提出的严格要求。没过多久,在《总政治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他又进行了补充: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而正确的调查靠的就是深入群众。至此,深入群众搞调研,成为苏区干部始终坚持的好作风,并成为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克敌制胜的法宝。

详细了解寻乌调查的经过,重新翻阅调查报告原文,令我感慨系之。毛泽东所从事的调查研究,其内容广泛、时间长久、规模宏大、思想深刻。他不但自己坚持做调查研究,身体力行,为广大党员干部做表率,而且倡导和组织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形成工作制度。他既注重调查研究的实践活动,又重视对调查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和概括。他不仅写下了许多极具价值的调查材料,为研究和认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指导,而且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调查的意义、目的、方法和态度,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理论财富。

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由此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的工作方法。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有助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古人云: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决策要做到科学,符合实际,符合群众的意愿,就必须倾听来自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这就需要有持久不断的“活水”。

时下,一些调研经常遭遇这样的窘境: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上网络,不深入实际生活,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想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却尽是一些能说会道的背“标准答案”;想解剖“麻雀”研究问题,却只参观一些“示范点”、“富裕户”。“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不少基层干部正是摸透了、号准了一些领导干部心之所想,投其所好。这种调研,任人摆布,徒有虚名。从表面上看是基层有人弄虚作假,但根子却是一些同志下基层如蜻蜓点水,浮光掠影,雨过地皮湿。

到哪调研?找谁调研?怎么调研?这里头颇有门道。调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善不善于调研,既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更是作风问题。可以说,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看起来费时、吃力,但却是最科学实际的方法。否则,双脚就会“踩空”,头脑就会“发懵”,问题就易“抓瞎”。

调研贵深。要走基层,蹲班排,身上带点“兵味”;去乡村,到田间地头,脚上沾些露珠。要选择问题多、困难大、矛盾集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基层单位,通过“望、闻、问、切”等,倾听群众心里话,号准问题的脉络。不能偷懒、嫌麻烦、图省事,对有些事假装看不见。或者不去现场,而是根据刻板的成见去想象,或者根据逻辑去抽象地推演。只有啃骨咬筋“深”下去,才能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研贵实。调研脱离实际、远离基层,分析问题就如同盲人摸象,决策做事则会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对工作敷衍了事、心浮气躁,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对群众居高临下、虚张声势,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对时代变化感觉迟钝、判断乏力,也是发现不了问题的。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既要倾听真民意,更要倾听那些沉默者的声音。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紧抓不放,做到不了解情况不发言,没有调研不拍板。

调研贵准。要掌握主动权,既完成好“规定科目”,也要有“自选动作”,更要探究“没有准备的地方”。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为迎合、印证某些提法、观点,选择性地撷取能证明自己偏见的信息和所谓“证据”。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

善于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的根源要害,直接检验着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检验着一级组织的群众路线和执政水平。寻乌调查为党在苏区制定土地革命路线指明了方向,使党和军队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倡导“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犹如一盏穿越历史隧道的明灯,闪耀着熠熠的光芒。今天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眼睛向下,深入、唯实,缜密、深度地加强调查研究,使之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经常事、基本功。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67期,摘自2013年第11期《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