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为何登上大不列颠号?

26/07/14

作者/来源:新加坡文献馆

一位传记作学者提问:‘船上有12位平民,他们和李光耀一样都是学生,这是来自本地区内,一群具有特殊背景家庭的子弟。李光耀的家庭背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也完全没有任何政治后台的影响力。那么,李光耀究竟是凭借什么而成为这些特权成员中的一份子?’

是的,李光耀是凭借了什么特殊安排而登上大不列颠号?当下,有两个不同版本解释此事件,一是,李光耀的自说自话,二是,李光耀是英国奸细说。这两个说法都不靠谱。

李光耀提出三个理由,被中殿法学协会录取;讲的一口不带浓重本地口音的流利英语,语法和用法都不成问题;战争中断了五年学业。单凭这三个理由就可以轻易拿到一个舱位的说法,脱离现实,不切实际。反过来看,如果所言属实,那么,这就否定了探讨李光耀为何能够登上大不列颠号的必要性,以及其所内含的政治意义。

先看看李光耀的解释何以不足为信。

对不明究竟的读者来说,被中殿法学协会录取似乎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实不然。被录取的门槛不高,只要达到了一个最低条件的剑桥高级文凭考试成绩,任何人的申请都是来者不拒。中殿法学协会不设学位课程,主要是举办律师资格鉴定考试,所谓被录取,只是说拿到了考生的考试资格。简言之,李光耀获得了考场的入门卷。

李光耀自夸说的一口不带浓重本地口音的流利英语,其实,这一档次的口音是次等货色,BBC的标准英语,才属于上品。战争中断了五年学业?想想看,在那一个年代,有谁?那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李光耀说‘对方同情我的遭遇,答应帮我的忙’;问题是,一名照章行事的低级运输官,如何能有权力给予李光耀一个如此破格的特大恩惠?李光耀的说法有违常识。

从常理可以知道,在任何情况之下,破例给予特别宽容的待遇,必定是要能够满足一些非常特殊的不同寻常的客观条件,也就是说,一个除受惠者之外,其他人都无法满足的严厉苛刻条件。

明显的,李光耀的理由是十分的牵强。换个角度来看,李光耀用如此不成理由的理由来搪塞一个备受质疑的历史问题,反而证实了这一起事件,其中确实是有些什么不可告人之处。

一位英国记者提出因为李光耀是英国奸细,所以给予舱位是一种回报。这说法也不足为信。战后,英国人对战争时期做出贡献的马来亚人民都给予表扬,比如,陈平获颁缅甸星章和战争勋章。李光耀的榜上无名,意味着在英国人的二战历史里,没有任何贡献。明显的,如果李光耀立了大功,为何不吭声?不拿来邀功领赏?此种低调是很不李光耀的处事作风。

从‘当李光耀在替日本人工作时,他和英国人有所接触’的描述来说;这可以推断为,当李光耀知道日本人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之后,接触了英国人,示意为英国人服务。如此表态,除了可以得到既往不咎的好处,更可以在战后开启一道新的人生路。以李光耀的机会主义本性来看,这种解读未尝没有道理。

这一段重要史实,至今依然是扑朔迷离。当两个现有解释被否定之后,要破解这一段历史,唯有从大时代背景入手,换个角度看看能否有些新观点。

据史料,日本人在入侵东南亚之前,已经在谍报方面做了相当的准备工作。因此,一旦占领了马来亚,就立即着手执行预订的统治方案,比如,要杀头的杀头,不要杀头的保命,要勒索的拿钱,要栽培的给予扶持,等等。

在这一方面,来福士学院毕业生应该是受到了日本人的特殊关照。因为来福士学院是整个东南亚境内的最高教育学府,在一个文盲普及与文化水平低落的年代,学院毕业生是本地区内唯一的人才来源。这是一批日本人要刻意培养的本地代理人。

按这一个脚本,李光耀逃过了日本人的肃清杀头劫数,之后,还当上日本人的情报员。吴庆瑞是一名义勇军本应处斩,却没有被杀头,反而当了昭南岛政府的行政官僚。李光耀和吴庆瑞的其他同学,也都在昭南岛政府谋得一官半职。

同一道理,马来亚光复后,来福士学院的毕业生又再次受到英国统治者的器重。

应该就是在这种非常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优秀生的李光耀得到了英国人的重用,也就是说,大不列颠号上的12名学生,应该都是英国人相中的殖民地未来的首选代理人。按这一判断,李光耀之所以登上大不列颠号,就因为他是英国人的首选代理人。大体来看,此种观点虽不中亦不远矣。

李光耀为何有必要三缄其口,不提自己和英国人之间的政治代理人交易之事?这其中道理不难理解,因为这种交易出卖了新加坡本土和新加坡人的利益;必然的,代理人是要替英国主子的利益服务。事实上,英国人原本就有计划,让战后的新加坡继续作为海外基地,由英国人统治。这也是李光耀为西方资本世界服务之说的历史背景。

当然,这只是一个解读历史现象的说法,并非历史事实。不过,无论如何,从有忌讳的事情才需要隐瞒的常理来看,其中的真相应该不是什么有体面的好事情,可以毫无顾忌的摆在太阳底下晾晒。

这一个案再次说明了,李光耀没有坦白交代的历史情节,才是真正的新加坡历史。明显的,李光耀的新加坡故事不能当真,真正的新加坡历史还有待发掘。

---

分类题材: 政治_politics 历史_history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