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资本主义经济已变成吞噬金钱的怪兽

作者:许倬云

发布时间:2014-06-29 来源:乌有之乡

现代的主流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现在看来,这一支柱,已经变成一个吞噬金钱的怪兽。

战后,美国成为主要的生产者。欧洲要等到欧盟具体化以后,才几乎可以跟美国的势力相当。

而新兴的一些经济体,到了最近,就集中在中国、巴西、印度,和俄国。日本,第二次大战以后,成为美国的附庸,不仅在军事上依赖美国的保护,其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是和美国的战后经济完全配套。

美国能够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主要经济体:一则因为大战期间,美国本土没有承受战祸;而且,战后美国帮助欧洲复兴,也帮助日本重建,于是,美国的生产力,就以全世界为其市场。

欧洲那些老的工业国家,在马歇尔计划以后,很快就复原,尤其德国的复原,即使经过东、西德的分裂,还是具有惊人的成绩。

在里根当政时期,美国的政策是依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制定。在那个所谓“供给面”的经济政策,和凯因斯的“消费面”经济,一正一反,代表两个极端。

里根时代,冷战结束,苏联拜了下风,于是大家都以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确实应该回到亚当斯密斯原来提出的特色。美国的货币政策和国家力量,在里根时代前后,都是跟着这一个原则制定其调控政策。

所谓供给面的经济,乃是将经济发展主动权,放在投资者手里。哪边有利可图,资本就往哪里放,由此造成的经济力,就会增加许多工作机会,让劳力有充分就业的机会,社会上总的收入也就增加了。

在这个方向,资本主义的经济,必须要依靠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博取大量的收益。

回头看看,以美国为例,战后美国经济体的迅速扩充,确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货币供给量不够时,就以创造信用的方式,透支资金,再等待收益落实以后,回垫资金。

在二战以后,从战场回来的军人,纷纷成家立业,他们都要购买住宅,购屋的经费,全靠贷款,然后分期偿还。这就是一种信用制度,用中国的成语说,就是「寅吃卯粮」。

为了供给这些房屋需求,也确实对建筑业、建材业、和运输业等等,都增加了许多就业的机会,在总的经济体而言,从“承诺”开始,发展以后,才落实“承诺”,创造了资本财富。

在1960年代以后,本来已经存在的信用卡制度,迅速地扩大。过去只是一些具有特殊财力的人士,才能得到一些透支现款的信用权。到1960年代底,过去当作特权的卡片,性质改变了,成为许多人代替现金,延期支付的信用卡。

信用卡泛滥,一个人能消费的能力,可以数倍于他自己真实的财力。每个消费者,不断推迟其支付期限。

于是,大家都是用空头的承诺,透支消费品,厂商和商店,则以这些承诺作为支付其上游的另一个“承诺”。虽然一个经济体的实际货币流通量,并不很大,经过信用的膨胀,可以造成虚胖的泡沫。

吹肥皂泡的小孩知道,任何泡沫,都有可能随时破裂。美国的庞大经济体,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有将近20年之久,这一虚胖的泡沫,终于时时有破裂的迹象。

不过,各处金融界,尽力维护这个泡沫,不要炸开。他们又做了许多手段,将包装快要破裂的虚账,例如,二次房贷,就是这种包裹起来的虚账。到了最后,房地产交换最火旺的地方,例如加州,就首先见到泡沫经济的爆破。

另一种虚假的泡沫,则是股票市场上的许多操作。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原来是集合资本,形成一定的规模,去作较为长期的大规模投资。在近代经济制度开始前,类似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已经存在,例如,地中海地区,商业城市的商家,会集合一些资本,共头进行海外贸易,经过长程运输,海外商货运到市场时,利润是很大的,然而风险也是不小,甚至因为海难或其他缘故而血本无归。

这一种有风险的贸易行为,很难由少数个人承担,必须依靠很多人的资本结合在一起,作共同的冒险,也共享丰厚利润。美国早期的开发,也是靠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建筑铁路,开发矿产等等。

原来的股份,可能是在熟识的伙伴之间流转,但等到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也有一点储蓄时,美国的股票市场出现了,将这些散在各处的游资,经过购买零碎的股权,而集中为可用的庞大资金。

这种股票市场的功能,使一般的小民百姓,也参加投资获利的机会。这一种方式,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毋宁是致富机会的民主化,原意未尝不好。

只是,到了后来,股票市场的交换,不再是某一个公司几张股票,而是一大堆基金,将许多股票拆散了,团成一团,在这一大团中间,每人分一小块,其中包含许多公司的一小块股权。

这种共有基金,操作权在于金融业和股票商;那些零碎的小户,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那一家公司的千万分之一。

股份有限公司本来的运作,是由经理人负责经营,股东们定期聚会,时时监督。在股东们已经分散,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股份在哪里的时候,所谓股东监督,根本就不存在。

于是,经理人就掌握了庞大资金的运用权。为了表现良好的业绩,许多经理人作种种的运作,包括虚造假账、内线交易等等。股票市场上的短线操作,也代替了投资利润,成为股票经营者的主要操纵点。

最近半个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正在走向全球化。全世界有大概一打左右的证券交易市场,分布在各处。在今天信息非常发达的时代,资金的调动,可以在键盘上几秒钟之内,转移到远处。

那些靠股票经营牟利的银行家和股票商,在二十四小时内,可以完全靠信用,灵活地转换资金,在全球各处的股票市场,轮流投资;第二天结账,他可以从没有一文真正的资本,却可以获得巨利。

这种作为,也是所谓资金膨胀的另一个现象。更何况,还有许多假借“对冲基金”的名称出现的虚设基金,那就更是明目张胆的欺骗了。

资本主义的积极运作,本来就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互信。所谓“信用”,就是代表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承诺,是要具体兑现的。在上述两种现象发生时,“信用”成为幌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由于“信用”的泛滥,终于时时面临崩盘的危机。

二十世纪下半段,经济的全球化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国富论》时代的经济,是以“国”为单位的。一个国家的主权之内,可以用关税,保护自己的产业,也可以货币发行量,调节自己的通货。于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国民可以共享;国家也可以有权力,征取税收,将经济成长的利润,分摊在弱势国民。

然而今天,世界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整合的大网络。投资者的资金来自甲国,生产的基地却在乙国;甲国可以利用乙国的低工资,降低他的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

于是,甲国的劳工,失去了职业。甲国的投资者,获得的收益,又在全球化的现象下,流窜各处。很少一个政府,可以追踪那些大量资金的所在;更不要说,国家能征收厚利的重税,将利润匀摊在社会福利,使贫穷无靠的人,也能够生活。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二十世纪的下半段,确实是一个转变的关口。

古典经济理论描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不是由那“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却是由那些银行家、股票商、和敢于投机的冒险家,共同形成为许多“看得见的手”操控经济,而且,无人能够对他有所管束。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不再是建立在个人的自由权上,而是建立在各种投机取巧的操作。

现代的主流文明的重要支柱之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现在看来,这一支柱,已经变成一个吞噬金钱的怪兽。这一制度的变质,将是现代主流文明的一个巨大伤害。

摘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批判》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乌有之乡责任编辑: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