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习近平访欧的机遇和挑战

2014-04-04 23:26:31

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之际,在法国外交部组织了一场由两国外交、智库和学者参加的研讨会。由于上海春秋战略研究院是会议的发起方之一,我也有幸得以参与。

这场题为“面向未来的中法全球伙伴关系”的研讨会,中法双方都高度重视,两国的外交部长不但出席而且各自做了时间不短的开场演讲。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人员还参加了由两国国家元首共同出席的建交五十周年大会,也一起见证了习主席说出“中国睡狮已醒,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这一历史时刻。

以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再过六年,中国或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人均GDP也跨过一万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将跨入发达国家行列。六年在历史长河不过一瞬,到那时,全球对中国的理解将完全不同于今天,中国也将面临全新的内外部环境。

毕竟,以西方的视野来看,这是西方崛起主导世界以来,第一次一个非西方民主制度的国家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不仅它们面临着理论的挑战,中国也同样。如果说西方可能是以中国例外论、特殊论来自圆其说,而中国面临的则是如何把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上升到政治文明的问题。如果说西方不得不再度调整对华外交政策,中国面临的则是如何调整对“洋”乃至全世界的政策。比如,至少中国再也不能以“发展中国家”自谦,而不得不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这六年完全准备好。… 阅读更多

空想名:说中国GDP集中度高,美国呢?

2014-04-04 08:40:16

3月28日,美国《外交政策》网站28日报道,该杂志最近采集了2013年中国各大城市的GDP数据,经过研究发现35个城市占据中国去年GDP近半江山,并由此得出了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惊人巨大差异、东部沿海的城市群远比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富庶的结论。

出于好奇,笔者找出了美国的类似资料,准备对同一问题做个比较。幸好,在美国商务部下属国家经济分析局网站查到了按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划分的年度GDP数据报告,不过最新一版的报告似乎是基于2013年9月17日公布的2012年初步统计数据。好吧,既然美国比中国先进这么多,让咱们一年也情有可原,姑且拿美国2012年的数据和我国2013年的数据比较一下吧,想来也不至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美国366个都市区的2010-11年GDP变化图,来源: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

美国366个都市区的2010-11年GDP变化图,来源:美国国家经济分析局

这份报告汇总了美国366个都市区(上图中蓝、白、黄色的地区为都市区,灰色地区表示非都市区)的GDP数据。根据其分析,2012年上述366个都市区中的305个实现了经济增长,全部366个都市区的实际GDP在2012年增长了1.7%(全美实际GDP增幅2.8%),高于2011年的1.6%(全美实际GDP增幅1.8%)。从图中可见,美国的都市区多数位于沿海和平原地区,以东西海岸和五大湖地区为主,而中西部的都市区较少。… 阅读更多

田文林:中国为何不需要西式民主

2014-04-03 10:07:15

来源:海外网

核心提示:一个国家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并不容易,尤其中国国情复杂、人口众多,我们更应珍惜现有政治制度,不能不负责任地进行“政改试错”。中国一旦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灾难。2011年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民主化试验已经表明,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很容易水土不服,带来灾难性后果。

近些天来,习近平主席访欧引发广泛关注,其在欧洲三国所做的数场演讲更是好评如潮。4月1日,习主席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时,一段话被媒体高度关注:“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论断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自信”和“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等提法一脉相承,也是历史和现实经验的深刻总结。

政治的本质是政权问题,政权的关键又是哪个阶级掌权的问题。就此而言,国体问题(也就是政权的阶级基础问题)才是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民主只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根本没有超阶级的民主。毛泽东曾指出,“没有抽象的自由,只有阶级的自由,具体的自由。”“民主是一个方法,看用在谁身上,看干什么事情。”… 阅读更多

寒竹:西方民主的移植为何深陷泥潭?

2014-04-04 10:35:24

【观察者按】从古老非洲大陆的埃及,到欧洲边缘的乌克兰,从东亚的“民主典范”台湾到南亚的“和谐”泰国,曾经庆幸“转型”成功、移植了西方民主体制的“国家”如今动荡不安,广场政争到暴力冲突,一轮又一轮此起彼伏。而老牌“民主”国家诸如英美,则不得不通过严厉整肃广场“民主”运动来获得安宁——英国迅速审判街头运动参与者、美国暴力驱散华尔街上绝望的占领者。如同蜥蜴断尾,却不得不同时默默消化金融危机带来的内伤。

骄傲的西方之心似乎不再那么自信,各种吞吞吐吐的反思者终于开始出现。继3月1日夜莺歌手《经济学人》发表那犹如漫漫长夜前夕的警示之后,一向喋喋不休的意识形态喜鹊《华盛顿邮报》也在3月29日忍不住发出感叹:西方民主将重蹈雅典民主的悲剧结局。哀歌之余不忘顾影自怜,在现象式的反思之外,其基本逻辑大致都是同义反复:为什么我们的民主出了问题?因为我们没有消灭问题。

相比于躁动不安的媒体,西方的“先知”们有更多深刻焦虑。曾以“历史终结论”闻名的福山教授面对美国两党无所作为的乱象,一定深感“终结”并不在别处。他在聆听张维为教授的“中国模式”论后不久,就呼吁美国应该学习中国的“民主专政”。… 阅读更多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李捷 

摘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防止执政党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问题,对群众路线作了新探索,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亲自带头。大家普遍感到,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又回来了。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论述,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论述,回顾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可以增强投身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阅读更多

从神话到现实:美国对东欧“演变”政策的确立

吕香芝 

冷战语境下提到的东欧通常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地理上位于中东欧国家的统称,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八个国家,再加上苏联就有了一个专门术语“苏东”。在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这八个国家的命运与二战结束后大国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安排牢牢地拴在了一起。雅尔塔体制确立了东西方分裂和两大集团对立的欧洲格局,东欧成为默认的苏联势力范围。冷战帷幕拉开以后,这里便成了美苏较量的舞台,扮演着“缓冲带”、“战略跳板”和“防御前沿”、“防疫线”等等角色,对欧洲力量的均衡乃至世界和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对东欧的政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或者调整的。

一、“6•17事件”:“解放”不是一个可以操作的理论

冷战伊始,美苏关系急速升温,华盛顿的决策者忙着设计遏阻和限制苏联扩张的战略和决策。短短两三年时间,遏制大战略、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相继出炉。对于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国家,他们的基本判断是:“共产主义是一个单一的政治‘整体’(monolithic),成形于苏联,并受莫斯科‘中心’的指挥”[1]12,这些国家是铁板一块。基于这样的认识,1949年12月出台了NSC58/2文件(《美国对东欧苏联卫星国的政策》)。该文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明确将东欧国家与苏联同等对待,实施以政治攻势、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为内容的“进攻性”全面遏制战略,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1956年。当然,南斯拉夫是被排除在外的。1948年苏南冲突公开化,铁托被斯大林“革出教门”后,便被杜鲁门政府视为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的资产,遂对其进行拉拢,特殊对待,这就是“南斯拉夫差别”。南斯拉夫是第一个享此“殊荣”的东欧国家,直到冷战结束。… 阅读更多

张志坤:美俄之间,中国面临选边站

2014-04-03 10:12:11

来源:草根网

核心提示:所以,面对美俄的争取拉拢,中国既不可左右为难,也更不可自鸣得意,而应旗帜鲜明地做出取舍。当代中国需要具备这样的战略理性,即:中国无论怎样在中美关系上下功夫,都不可能因此为国家的战略安全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乌克兰危机启示录(之五)

乌克兰危机一个显著的溢出效应,就是给中美俄三角关系带来了新的课题。现在,美俄都在争取中国,今后一个时期也可能这样,中国面临选边站的艰难考验,中国究竟应该做怎样的战略取舍呢?

对于这个问题,中国国内大致上有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应该坚定地站在美国及西方一边。

持这种意见的人一方面从普世、人权的高度对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进行猛烈的抨击,一方面借机深翻中俄历史的旧账,说历史上沙俄曾经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似乎新仇旧恨一起涌上了心头,煽动国人的仇俄情绪,以此佐证俄罗斯才是中国最大的敌人,而美国与西方才是中国的伙伴与朋友。… 阅读更多

KANO:自我「再殖民」的历史想像

作者:曾健民

发布时间:2014-04-02 来源:人文与社会

影片KANO以台湾「嘉农」棒球队历史为素材,透过日本人视角所呈现的「日治」荣光,不但燎起了民众把日本殖民当作台湾「现代化」原乡的集体想像,投合了时髦的媚日哈日风潮,更符合台独意识的政治正确,大大挑动了文化历史认同的集体亢奋。

1931年的台湾「嘉农」历史和今天以日本人的眼光拍摄的「KANO」,所呈现的是两个不同主体的世界;「KANO」远远背离了台湾「嘉农」。

摘要:影片KANO以台湾「嘉农」棒球队历史为素材,透过日本人视角所呈现的「日治」荣光,不但燎起了民众把日本殖民当作台湾「现代化」原乡的集体想像,投合了时髦的媚日哈日风潮,更符合台独意识的政治正确,大大挑动了文化历史认同的集体亢奋。KANO热潮突显了台湾的精神自我「再殖民化」危机。

二、八十年后再现的「『国语』(日语)中心主义」

三、真正的台湾「嘉农」精神

四、殖民者的蔑视眼神

五、彰显武士道「野球」精神的教化… 阅读更多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思考

作者:汪行福

发布时间:2014-04-02 来源:国外理论动态

今天的资本主义不仅与马克思的时代相比,而且与半个世纪前相比,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主义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似乎每次都能在危机中起死回生。对资本主义的思考必须与时俱进,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思考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参考。

2003 年,詹姆逊说: “想象世界的终结比想象资本主义的终结要容易得多”,我们似乎只有在人类灭亡时才能见证资本主义的灭亡。2005 年,齐泽克说: “想想今天处境的奇特性。在三四十年前,我们仍然在谈论什么是未来: 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资本主义,如此等等。但是在今天,已经没有人辩论这些问题了。我们默默接受了全球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要呆的地方。……事情显得如此悖谬: 想象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终结比想象对资本主义极其温和的改造要容易得多。”但是,在金融危机和占领华尔街等抗议运动之后,时代精神似乎发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 一是资本主义批判主题的回归;… 阅读更多

陈平:突破美国金融模式,这才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使命

2014-04-03 07:25:48

按:“马云马航马伊俐,失意失联失文章。”这个最近流行的网络段子,第一个就事关马云的余额宝与互联网金融。围绕这个新兴事物的争议非常大。真实的对抗也已经发生了,四大行对快捷支付的限制以及马云连续发表公开信要支付宝挺住,把这个争论带入僵持阶段。有人说余额宝是金融创新,也有人说它抬高了融资成本,是吸血鬼。关于是否该监管,如何监管的问题,业内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观察者网专栏作者陈平教授谈谈对这个新兴事物的看法。以下是陈平教授的观点:

陈平:中国互联网跟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陈平:中国互联网跟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余额宝是个新兴事物,我只能按照历史经验来回答。美国1970年代发生过金融创新,他们是这样定义的:金融创新是用金融的办法绕过政府过时了的监管,以满足市场的需要。金融创新的实践有正有负,需要时间来检验。目前国内争论的焦点是金融企业应当国有还是私有,这在混合经济下并不重要,真正的竞争是商业模式的竞争,而非产权竞争。因为所有金融企业管的都是别人的钱,而非自己的钱。这是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的基本差别。金融企业的价值不能只看账面利润,必须要看社会贡献。… 阅读更多

乌克兰的“民主”病

丁栩翔 

3月16日,克里米亚就是否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举行了全民公投,所有选票的统计结果显示,有96。77%的选民赞成“脱乌入俄”。1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克里米亚领导人签署了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一部分的条约。他也在昨晚(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己尊重克里米亚人民的自主选择。这次方式与乌克兰1991年脱离苏联的独立公投惊人的相似:那次公投以90%以上的得票率制造了乌克兰的独立。现如今,克里米亚人依样画葫芦,同样以一次公投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与此同时,乌克兰自去年11月开始的大动荡却远没有划上句号。西方知名杂志《经济学人》月初甚至为此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病在哪儿》的文章,开始就乌克兰局势反思民主遭遇的困境。文中一句话耐人寻味:“大体上讲,民主国家比非民主国家更加富裕,卷入战火的几率较小,反腐败更加有力。”

这个“大体上讲”大体上是得体的,因为每当人们觉得西式票选民主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时,一堆新兴“民主”国家就“脱颖而出”做反面教员,比如现在的乌克兰:经济上贫穷落后,政治上腐败不堪,而卷入战火的几率倒成了20多年来唯一还能直线上升的指标。断言乌克兰的“民主”转型失败,已经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只是在于,乌克兰的“民主病”在哪儿?… 阅读更多

中国照搬西方模式走不通

张维为 

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牛津大学。20年前我曾在这里做过访问学者,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牛津大学强烈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思辨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帮助我形成自己研究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思路。这次你们又安排我住在牛津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学院底楼有学院之子大诗人雪莱躺在湖边“安睡”的雕塑。雪莱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诗人,他的著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曾鼓舞过无数中国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奋斗。过去的30年中,这些诗句又鼓舞了无数投入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人们,激励他们克服了改革开放过程中许多艰险,这一切为今天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雪莱住在楼下,我住在楼上,这种感觉无比奇妙。无疑,英国人的历史感在这里得到了最佳体现。这使我想到了今天我要讲的内容,和英国人一样,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历史感极强的民族。如果说“雪莱住在楼下,我住在楼上”体现了英国文化的历史传承,那么在中国,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论著,今天多数中国人还可以阅读其原文,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中国今天的崛起离不开这种伟大的历史传承。… 阅读更多

习近平在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 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全文)

2014-04-02 06:30:15

4月1日,在欧洲之行最后一站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前往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习近平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指出为了把中欧关系推向前进,中欧双方需要加深相互了解,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

当地时间上午11点35分许,习近平在比利时国王菲利普陪同下步入演讲大厅。在热烈掌声中,习近平发表演讲。

习近平表示,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为了把中欧关系推向前进,中方需要加深对欧洲的了解,欧方也需要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习近平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我想选择几个最显著的特点,谈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希望有助于大家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 阅读更多

传播和平之声 倡导文明互鉴

发布时间: 2014-03-28
在多样文明际会的地球上,中华文明在“和而不同”思想之源的启迪下,绽放着可贵的和平光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携手,为人类提供着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讲述中华灿烂文明的高远追求,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内涵,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演讲,将世界的目光引向多彩文明托起的人类精神的圣殿。

令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感动于心的是,中国领导人曾经同他畅谈雨果、福楼拜。令许多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领导人不久前脱口道出对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等俄罗斯文学巨匠的欣赏。而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国领导人侃侃而谈古玛雅文明、伊斯兰文明、古印度文明……真诚表达了对于人类璀璨文明的珍视与崇敬。

铭记“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在利剑和思想之间辨明方向,让和平理念的种子生根发芽。在多样文明际会的地球上,中华文明在“和而不同”思想之源的启迪下,绽放着可贵的和平光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赢得世界的认同。

阅读更多

习近平访欧五方面成果 新时期中国外交又一杰作

发布时间: 2014-03-31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3月31日讯 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接近尾声,将以在欧盟委员会总部发表的对欧政策演讲压轴,总体已是成功在握。这是一次展现中国外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特点的访问,也是一次调控中国对外战略布局、影响国际局势发展趋向的旅行,堪称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又一杰作。

这次访问行程丰富、手法新颖、内容充实,五方面成果尤为突出:一是扩大了中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和欧盟组织的互利合作,全面提升了中欧关系水平,促进了亚欧文明对话。二是提出“四个并重”的核安全观,引导了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打破了西方主导的格局。三是在中美元首海牙会晤中主动设置议题,把正共建新型大国关系方向,以十点共识维护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四是进一步阐明中国在乌克兰、朝鲜半岛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发挥了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大国作用。五是展示了大国领袖的历史使命感、时代责任感和开放、务实、亲民风范,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

阅读更多

习主席访欧四大演讲突显“中国智慧”

来源:中国网 2014-04-01

习主席强调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

作者:陈向阳

(陈向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应邀于3月22日至4月1日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出席核安全峰会、造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与欧盟总部,他亲率中国外交“梦之队”,主动宣介“中国梦”,从容传播开明进步、开拓进取的中国外交新理念,大力提升中国软实力与国家形象,以下四大演讲尤为精彩纷呈、不同凡响。

一、海牙核峰会演讲展示中国“核安全观”

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于3月24-25日在荷兰海牙举行,首次与会的习主席应东道主之邀首先发表主旨讲话,审时度势、高屋建瓴、辩证统筹,强调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提出了兼顾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四个并重”:

第一,“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必须牢牢坚持“安全第一”原则,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

阅读更多

傅崑成:南海U形疆界线的法律性质

2014-04-01 08:19:01

1947年12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其官方公布的南海区域地图上,正式划出了一条U形疆界线。多年来,原本无人挑战此U形界限内水域的法律性质。但是,继1958年日内瓦海洋法四公约,以及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订之后,南海周边的邻国基于对南沙、西沙资源利益的觊觎,乃于近些年内开始挑战中国南海U形线内水域之主张,并要求中国对U形线的法律性质进行说明。

中国南海 南海U型疆界线

南海U型疆界线

我国在南海所划定的U形线,其法律性质如何,笔者认为,确有澄清的必要。其理由有二:

第一,在最近几十年里,国际上成文海洋法已粲然大备,昔时的暧昧未明逐渐消除。1958年日内瓦四项海洋公约(包含:《领海及邻接区公约》、《公海公约》、《大陆架公约》、《捕鱼及公海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于1958年4月29日签订,早已成为有效的成文法。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签字后,目前此一公约中诸多规定也已成为各国实践和接受的习惯法。而依据这些新出现的国际海洋法,1947年我国所划定的U形疆界线,究竟被认为是“内水”之外界限,“领海”之外界限,“邻接区”之外界线,“专属经济水域”之外界限,抑或仅仅系“岛屿归属”外界限?不予澄清,则无法依国际法加以主张、区隔、维护与执法。… 阅读更多

建国后毛泽东五战“稳周边”

盛平 

周边,是与国家领土主权和权益范围相邻的国家和地区的总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周边问题主要是保家卫国的反侵略、反蚕食、反封锁的斗争,那时的周边是保家卫国的前沿。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比现在要严峻复杂得多。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临危不惧、沉着应对、高屋建瓴、敢作敢为,充分运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种手段排解危机,特别是在军事上择准时机、多次果断出手,迅速打开了局面。其中最有决定意义、作战效果最显著最持久的是五次公开用兵,次次旗开得胜,威震天下,可以说是五战“稳周边”。

着眼大局、果断出手的解放西藏之战

1948年,国共在打仗,美国和英国却已经准备插手西藏。到了1949年10月,我们建国,印度的尼赫鲁耍小聪明,想打实际控制西藏的小算盘。

毛泽东一眼看穿了印度伙同美、英侵我西藏乱我西南的险恶用心,年底去苏联访问前,决定要趁热打铁,出兵西藏。那一代的领导人明白,主权抓到手里才是自己的。我进藏大军闻风而动,雷霆出征,很快解放了西藏。… 阅读更多

马克思哲学解读当代人类经济生活中的资本逻辑

王德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在中国全面展开,资本逻辑已进入中国的经济生活,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是在讨论我们当下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本身。

苏东剧变之后的1992年,日裔美国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发表《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宣称未来将是自由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政体大行天下,而社会主义以及作为其纲领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已经没有了位置。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举办大型国际研讨会,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与会并发表演讲《马克思的幽灵》,内容针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他说,在今天,地球上所有的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知道与否,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学说的继承人。

在当代的时代课题面前,我们仍然需要从马克思学说中得到具有根本意义的启发。马克思的学说仍活在当下,因为这一学说在资本主义研究领域中所作的分析,所达到的深刻程度、远见和洞察力,迄今未被超越。… 阅读更多

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火炬》文章: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也称作乌托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最早描绘社会主义的一本书叫做《乌托邦》,所以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前的社会主义,一般都称作乌托邦社会主义,也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认为:社会上一切祸害的根源是私有制的统治。他认为在乌托邦的理想社会里实行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的原则

空想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法国和美国。在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英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它不但对海外各殖民地大事搜刮掠夺,而且也开始了疯狂剥夺国内农民的“圈地”运动。当时,英国的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地主感到繁殖绵羊和把土地改作牧场更加有利可图。因此,他们就用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用栅栏和沟渠把这些土地圈起来,变作牧场。结果,大量农民被驱逐,沦为乞丐和流浪者。英国政府还颁布法律残酷地对待流浪的农民。强迫他们到企业里当雇佣工人。当时,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看到农民、工人颠沛流离,受尽折磨,使他对资本主义的英国极度不满,就写了一本书,叫《乌托邦》,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莫尔在《乌托邦》这本书中把当时的英国称作“一个奇怪的国家”,在那里羊把人吃掉了。造成这样羊吃人的根源是什么呢?莫尔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社会上一切祸害的根源是私有制的统治。他说:“我深信,只有完全废止私有制度,财产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人类才能有福利。”于是,他描绘了第一副空想共产主义的画图。他说:“在乌托邦这个理想社会里,人们是不知剥削压迫、贫困愚昧为何物的。那里实行了财产公有、普遍劳动、按需分配的原则;那里没有城乡之间的对立,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那里人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鄙薄金钱,珍惜荣誉,爱护集体,热爱祖国,尊老扶幼,社会和谐。”…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