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兵:让英雄信仰灯塔永远照耀民族心灵

时间:2016-04-01 07:01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魏兵

内容摘要:“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英雄信仰,让灯塔永远照耀民族心灵

——穿越战火硝烟走过70年的心灵对话

引子英雄,对于历史和未来,对于国家和民族,到底意味着什么?

1949年10月1日,响彻天安门广场的那个声音震撼了世界。毛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你可知道,此前一天——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带领他的战友们,为历史为未来,立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雄关漫道、腥风血雨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如果没有这些英雄,中国人是站立不起来的!

整整65年后,首个国家“烈士纪念日”的号角又在这里响起,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默哀、献花、致敬。以国之名昭示:我们永远把英雄的旗帜高高举起!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马克思曾说:“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今天仰望英雄,洒下的不仅是热泪,还有很多、很多的思索……

一、哪里有民族的召唤,英雄就从哪里出发

对国家和民族来说,英雄史就是心灵史。如果丧失对英雄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我们永远不能遗忘,从1840年开始的中华民族百年沉沦。

天安门曾经饱经屈辱,痛不忍睹!

日本朝日新闻社1938年1月11日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第十五辑中,有一幅照片扎人心窝:在天安门城楼上,日军悬挂起祝贺占领南京的标语……

而早在1900年,烧杀抢掠整整3日的列强军队,就大摇大摆地穿过这里,在中国的皇宫举行阅兵……直到49年后的开国大典,天安门的木梁上,还嵌着八国联军炮击城楼后没有爆炸的3发炮弹!

南京城曾经尸骨遍地,血流成河!

1937年12月18日的《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着记者弗兰克·蒂尔曼·德丁从中国发回的稿件,标题是:《屠戮意味着占领南京——俘虏全部被杀》。而在同一天的《芝加哥论坛报》上,记者耶茨·麦克丹尼尔的记录更是锥心刺骨:“我对南京的最后印象——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死亡的中国人……”

痛,又何止在1937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邓小平曾这样痛说民族的苦难。

那个年月,多少中国人用滴血的心在思考:

100年间,为什么几乎所有列强都侵略中国?

100年间,为什么几乎所有抵御外敌入侵的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梁启超曾激愤而言:“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俎,魂魄不知谁氏之鬼。”字字犹如泣血!

四万万人的泱泱大国,为何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走到了濒临亡国灭种的境地?观之痛!思之更痛!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落后就要挨打!一个沉睡民族的心灵,谁来唤醒?!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于他族……识时贤者,能无责乎?”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大声疾呼。

“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如此慨言。这是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啼血呐喊,这是对中华民族英雄儿女的呼唤。

长夜如晦,屈辱如山,民族危难,英雄出发!斗争,流血,倒下,后来者继续前行……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们挺起胸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抗战之时,中国军队伤亡380万余人,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无数的英雄和先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今天当我们一次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千万不要忘记,那让你热血冲顶的旋律,正是当年英雄出发的号角。

  二、英雄在哪里集合,哪里就是民族的希望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本有6次机会脱身,却执意赴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905年,陈天华则在写出了《猛回头》这篇呼唤中国人精神的檄文之后蹈海自尽,“恐同胞之不见听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登台亮相,为何终究没能让一个古老民族走出苦难、赢得解放?直到我们这个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直到一个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唤起工农千百万”。

“七·七”事变后,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青年奔赴延安。人群中,有出身豪门的少爷小姐,有山野乡村的农家子弟,有满怀激情的青年学生,有向往光明的知识分子……

这个战前仅有3000人的小城,在1938年至1939年间最多一天就有1000多人到达。

近代中国的民族复兴一挫再挫,就在于没有一个能够把全民族凝聚起来的坚强核心。为什么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成为英雄志士的“集合地”?

作为第一位亲赴延安和敌后根据地的美国军事观察员,埃文思·福·卡尔逊在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这样描述中国共产党:“甚至要是中央政府决定向日本人妥协,我相信这个集团将继续抵抗日本侵略……他们将打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或者直到把日本侵略从中国领土铲除。”

一位年轻的军人问得好:为什么日本侵略者多次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却从未有过?

抗战未终,国民党中央委员降日者竟达20余人,100多万军队整支整支地带枪投敌。抗战至终,共产党的高级领导者无一向日本人投降,八路军、新四军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去当伪军……

两个政党,两支军队,在抗日烽火中不仅验证了谁是真金,也给一批批英雄儿女指明了去处,指明了方向。

英雄在这里集合,凝聚成一股无比蓬勃的力量,“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三、英雄本色,一种甘愿牺牲的活着

有一种活着是为了牺牲,有一种牺牲是为了我们的民族能抬起头来活着……

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抗击日军的“大扫荡”,最后宁死不屈,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踏访巍巍太行,许多老人含泪告诉我们,宁死不屈,舍身跳崖的,何止“狼牙山五壮士”?

在晋西和顺,1943年5月5日,日军纠结重兵合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曾仁文带领警卫部队阻击敌人,最后战至6人,弹尽粮绝,跳下壁立千仞的阳曲山,英勇捐躯……

在冀西井陉,1940年9月6日,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的地方抗日队伍,不幸被日军包围在挂云山。吕秀兰带领突围失败的5名战士,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其中的儿童团员康三堂,年仅15岁……

纵然明知必死又如何?

城外7000日寇,还有飞机、大炮;城内兵力不足3000人,身背“川造”步枪、土制手榴弹。守得住吗?

站在山东滕县的城墙上,第四十一军代军长王铭章,这样回答:“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

苦守孤城,血战四日,小小县城落下3万余发炮弹!

城破,日军飞机掠过空中,投弹扫射,王铭章身中七弹,全身浴血。卫士扶住王铭章,他用最后的力气高喊:不要管我,快杀鬼子!

城破,滕县县长周同对身边的人说:“抗战以来,只有殉土的将领,没有殉职的地方官,吾愿开此先例。”说完从城上纵身一跳!

城破,一座大宅子里,300多名重伤的川军子弟,互相拉响手榴弹自炸,宁死不落敌手!

今天之所以还能有中国,就因为曾经有这样的中国人。在最黑暗、最困难、最无助,许多人万念俱灰的时候,仍然在用他们的灵魂,用他们的血性,支撑着中华民族的脊梁。

抗战艰难之时,安县青年王建堂,请缨参军杀敌,老父王者诚,送给儿子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竟然是一个斗大的“死”字!旗子左边的小字写道:“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谁能想象,数十年前,这位白发老父握住斗笔时该是怎样的抖动?

这就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他们照亮了黑暗,留下了今天的中国!

四、英雄本无敌,可怕的是我们迷失信仰

那时的中国,一群又一群的先烈,血战到底,魂归山河;一个又一个的英雄,视死如归,化作历史的星空。

然而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有一种尘霾,试图迷失我们的双眼:

2013年底,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自诩“解读历史、传播真理”的认证账号发布,居然将不屈抗战的“狼牙山五壮士”污蔑成了土匪,将屠戮国人的日寇描绘成了正面形象。

不仅于此,网络、报纸、杂志上: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被所谓的物理分析方法诋毁,烈火中潜伏的邱少云被质疑是违背生理学常识……

英雄纷纷中枪,“子弹”来自哪里?

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

“这些人拼命地诋毁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的537.7高地和597.9高地两个模型,却摆在美国西点军校的纪念馆里,至今还是教学战例,而黄继光就牺牲在其中的597.9高地上!如果一切都是假的,美国人还研究它做什么呢?”一位将军的话意味深长。

军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敌人最想消灭的,就是他们最害怕的。

美军原计划用两个营的兵力、5天时间、伤亡200人便拿下上甘岭。然而,动用了6万余人,倾泻了190万发炮弹,打了43天,伤亡了2万余人,却仍未拿下。至今美军还在想:为什么?

黄继光的战友们这样描述:“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这是什么样的军人?谁又能让他们屈服?然而,英雄本无敌,可怕的是我们迷失了对英雄的信仰,把英雄视为异类,把崇高视为庸俗,把宝藏视为瓦砾。今天我们仰望什么?权力或财富?欲望或诱惑?

今天,我们听着“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的歌唱,别忘了我们脚下的大地,曾经“一寸山河一寸血”!

你可以陶醉于“钢铁侠”、“007”、“蝙蝠侠”的炫酷,但你绝不该陌生了杨靖宇、董存瑞、黄继光的壮烈!你可以疯狂于圣诞节、情人节的欢歌,但你绝不该淡忘了“七·七”、“九·一八”的苦痛!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抗战尚未胜利,郁达夫就曾发出这样的忠告。

  五、信仰英雄,我们的队伍才能英雄辈出

是和平年代让我们无觅英雄?还是和平年代让我们无视英雄?

如果你有这样的疑问,你一定没有去过边关的烈士陵园——

在亚东烈士陵园,长眠着3名哨兵,一个23岁,一个26岁,一个17岁……他们生前驻守在海拔4662米的詹娘舍哨所。

那一天,詹娘舍大雪,17岁的哨兵滑下山崖。23岁的哨兵和26岁的哨兵下山营救,却一起在雪崩中化作了冰雕……

23岁的哨兵是烈士靖磊磊,26岁的哨兵是烈士王鑫,17岁的哨兵是烈士于辉。他们静静地长眠在雪山之间,年轻得让人心痛。

一位将军动情地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雪域高原牺牲的官兵达1万余人。他们为谁而来,为谁而去?什么是祖国利益高于天?什么是我以我血守国门?且看一看雪峰上的界碑、冰山上的红旗,还有那一幕又一幕的壮举:

1998年抗洪前线,九江大堤决口,千百名子弟兵结成人堤,与洪水殊死搏斗。每天都有几十个小伙子因极度疲劳而休克……

2008年冰雪灾害,4名在广州火车站疏导旅客的年轻战士在寒雨中站着睡去。记者拍下感人瞬间,无数市民落泪……

2008年汶川大地震,家中受灾的机长邱光华,64次飞进灾区,最近的一次距家不足800米,却始终没有离机回家,直到不幸失事……

2015年5月13日,海军两位飞行员,面对重大险情,放弃跳伞,驾机避开人口密集区后,坠地牺牲。他们一个27岁,一个22岁。他们的英雄壮举,就在54天前。

我们这个年代,难道不是英雄辈出的年代?

习主席勉励我们争做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就是要求我们把英雄的旗帜高举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

苏联著名女作家科茹霍娃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士兵的力量不仅仅在他自己身上……还在于他生长的古老土地上,在于他从祖辈继承下来的多年形成的历史之中”。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英雄的传人,英雄在我们长长的队伍里。

 六、繁华岁月,离不开英雄目光的守望

那些英雄埋骨的地方,而今,依然生长着信念和精神——

他叫欧兴田,今年90岁。

只因一句承诺,他从师级岗位离休后,来为抗日牺牲的战友们守墓,这一守就是30年。为了留下英雄的故事,他自己学着刻碑。每座坟都有几百字的碑文,他已经刻好了23座……

他叫刘福昌,今年90岁。

因看到烈士陵园没人看护,里面长满了荒草,他自愿留下守墓,这一守就是47年。他在烈士陵园对面的山上给自己买了一块墓地,期望自己“百年”之后,还能守望着这里……

他叫艾买尔·依提,今年75岁。

30岁,风华正茂,他辞去中学校长职务,扛着铺盖,拉着老婆,抱着6个月大的孩子,当起了烈士陵园守墓人,这一守就是45年。这些年他身子骨不行了,儿子又默默担起了守护烈士的责任……

他们的故事感人至深,他们的选择更让人沉思。

他们守望的仅仅是一座座墓碑吗?他们守护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和魂!

魏巍曾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

那时,新中国成立不过两年,魏巍一定开始发现,已经有人忘记了英雄牺牲的意义。

那么,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当你开着自己的私家车驶向单位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星巴克、玩着微信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打开电脑上网的时候,当你往孩子口里塞冰淇淋、巧克力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朋友一起泡吧、郊游的时候……你是否曾意识到:我们每一份平淡的幸福,原来都与长眠于山河的这一座座墓碑息息相关。

今天,我们守望着英雄,而英雄守望着我们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切,繁华也许就会如烟远去……

  尾声

“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

70年前的英雄们这样歌唱!

“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

70年前的英雄们这样梦想!

他们在这样歌唱和梦想中走向战场、走向牺牲,走进历史的深处、走进这座巍然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真的只是一座碑吗?这不是碑,这是凝固了70年的英雄血!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前方的长安街上,新中国举行了14次大阅兵。其实每一次,天安门广场上都有一群无言的特殊观众,那就是碑上的万千忠魂。他们必定欣喜地瞩望着他们的后来人,排山倒海地走来……

2015年9月3日,他们又将欣喜地瞩望,正如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中的深情告白:

“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作是我的精诚的寄托吧!在微风的吹拂中,如果那朵花是上下点头,那就可视为我对于为中国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们在致以热诚的敬礼;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责编:huanqiuth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