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崛起背后:始终保持对国内市场统一领导

来源:环球网   作者:林治波      时间:2015-06-21

001ec94a245116ef218815.jpg

6月18日,中铁二院与俄罗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就中标的莫斯科-喀山高铁项目的勘察设计部分与俄罗斯铁路公司正式签约,项目合同金额约24亿人民币,这是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第一单”。该段铁路设计时速最高将达到40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地面铁路“第一速度”。

实 际上,俄方一开始的合作伙伴并非中国,而是德国。两国合作成立联合体,工作三年之后,依然解决不了该项目的多种技术难题。在此情况下,俄方转而选择了中 国。根据合同,中方不但要承担该项目的勘察设计,而且要负责投融资、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这意味着,中国高铁走出国门“第一单”是一个检验和体现中国高铁 综合实力的整体项目。

德国电视一台网站的一篇文章说,现在大家一说到手表,就会想到瑞士制造;一说到机器,就会想到德国制造;一说到电子产品,就会想起日本制造; 一说到名牌奢侈品,就会想到法国、意大利制造;如今若说起高速列车,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制造。

的确,中国高铁在技术体系、制造与施工能力、成本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已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整体优势地位。

2007年以前,中国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而今天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一万六千多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一半以上,且在多国承揽高铁工程。在短短的几年里,中国高铁能取得如此显赫甚而令人惊异的成绩,是后来居上、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的结果。

那 么,为什么我国很多行业无法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而偏偏高铁能够做到呢?这里面的因素很多,但笔者以为,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我国铁路部门始终保持着 对国内市场的统一领导。这种统一性形成了对外的唯一性,能够有效避免内部的各自为政、相互损害,从而集中力量以庞大的国内市场为筹码,迫使西方跨国公司不 得不以转让核心技术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提条件。

在中国高铁崛起之前,世界上掌握高铁技术的跨国公司有德国西门子集团、法国阿尔斯通集团、 加拿大庞巴迪集团和日本的日立与川崎重工。实际上,这些掌握高铁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极不情愿向中国转让技术;但是令其垂涎的中国市场因铁道部的把守而不得 随意进入,故不得不以技术作为门票。就这样,铁道部先后把加拿大的轨道技术、法国的电控系统、日本的牵引系统和德国的行车控制系统陆续引进了中国,并在此 基础上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逐步构成了比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完整的升级版的先进技术体系。一位铁路系统的领导同志谈及这个问题,坦诚而自信地说: “我们承认中国高铁的技术来自德法日等国,是引进学习的结果;但我们也可以自豪地对他们讲,我们吸收、集成、再创新,现在中国高铁的技术比他们全面,比他 们先进,比他们更有竞争力,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相比之下,我国汽车业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本来,中国汽车业拥有和中国铁路一样的优越条件: 市场庞大,拥护众多,发展潜力巨大,如果体质机制对头,完全可以将世界汽车强国的最先进技术全部引进中国,然后加以集成创新,进而使中国成为世界汽车最强 国。然而,由于缺乏全国性的行业统筹,各地汽车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各自为政,相互杀价,把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降得很低,导致德、日、美、法、韩汽 车厂商在不转让技术的情况下,轻易实现了对中国市场的占领与垄断。最后的结果是,市场让光了,道路堵塞了,空气污染了,利润流失了,而技术没换来。这种情 况,不但给中国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影响了中国的产业升级。

类似的情况还有钢铁业和稀土业。按说,中国是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在国际市场上应该 有定价权,但实际上没有。因为,各个钢铁企业各自为政,相互抬价,把铁矿石价格越抬越高,结果全中国的钢铁业把利润拱手送给了澳洲、巴西的铁矿老板。稀 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卖家,按理更应该有定价权,但实际上也没有。因为,各个稀土企业各自为政,相互杀价,把珍贵的稀土杀成了白菜价,把利润拱手送给了 美日欧。这两个行业的惨状,究其根源,就是在行业体制上,缺乏统一领导和行业统筹,这和铁路部门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

经验教训证明,大企业 如果主要面对国内竞争,应加以分拆,以利于充分竞争,让广大消费者受益;反之,如果主要面向国际竞争,则应实行企业整合和行业统筹,以形成统一的、强大的 国际竞争力。分拆,还是整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几十年来新自由主义把中国害惨了,不能再听他们忽悠了。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societies/info_3916.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