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回眸2014——世界在困顿中寻找希望

  • 2014/12/26 09:22
  • 来源:人民日报

匆匆又是一年。

这一年,人类的安全感不断遭遇冲击。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提醒人类正视自身的渺小与脆弱;马航失联,令人揪心,也令人感受到面对苍茫海天时的迷茫与无奈;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崛起并以其残忍的行径震惊世界,而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独狼”袭击更是令人人自危。

这个世界渴望安全。

更糟糕的是,这一年,世界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后危机时代,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依然低迷,前进的步伐依然沉重蹒跚。而且,全球最富有的34个国家的国民贫富差距达到30年来最高水平。经合组织警告称,日益恶化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将会严重损害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不怕,希望在人间。

旧的秩序出问题了,就冲破桎梏、构建一个新秩序。在“破”与“立”之间,各方势力各显神通。于是,这一年,各方博弈。从个例看,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苏格兰公投还是美国种族骚乱,相关各方无不为了更好的未来而机关算尽。从全球看,无论是国际能源格局、国际金融体系还是国际地缘政治,变化都已经开始发生。

回眸2014年,哪些国际新闻中的关键词让人印象深刻?

反攻(新华社 发)

关键词一:埃博拉

2014年,一种30多年前就被发现的病毒再次牵动起整个世界的神经。

3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出现,并迅速蔓延至多国,甚至引发自1976年首次发现该病毒以来规模最大、最严重、最复杂的一次疫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2月22日发布的数据,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9万例感染者,7000多人死亡。数据还在上升中。

虽然埃博拉疫情集中于非洲西部,然而在“传染病全球化”的时代,即使是医疗水平发达的欧美国家依然无法避免零星病例的出现。如今,埃博拉已成为全球性风险,在造成全球恐慌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后遗症”。根据联合国报告,疫情使西非疫区粮食安全再亮红灯,也成为损害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2014年即将过去,埃博拉疫情虽有所缓和,却仍未结束。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现在是我们加倍努力的时候,因为一个病例可以引发一场瘟疫。”

关键词二:“伊斯兰国”

过去一年中,恐怖主义的阴影依然在世界各地徘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伊斯兰国”的崛起。这一逊尼派伊斯兰极端组织主要由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残部组成。6月29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宣布成立“伊斯兰哈里发国”,头目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为国家的领导人,即“哈里发”,该组织更名为“伊斯兰国”。

“伊斯兰国”一路攻城略地,并在网上再三公布斩首人质的血腥视频,震惊世界。“伊斯兰国”目前控制着叙利亚和伊拉克约1/3的地区,包括大片产油区,并截获了大量资产,包括许多美军遗留的武器。

“伊斯兰国”崛起于混乱的中东,尤其得益于美国结束伊拉克战争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也有分析指出,为了对抗叙利亚的巴沙尔·阿萨德政权,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势力对这一势力有意无意地进行了纵容,导致了这一势力的不断壮大。

一年来,不仅阿尔及利亚、菲律宾、利比亚和埃及等地的极端组织宣誓效忠“伊斯兰国”,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人也开始涉入各类“圣战”团体。据联合国统计,截至今年10月末,全球共有80个国家的约1.5万人加入“伊斯兰国”。

来源:未来网

关键词三:油价连跌

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上演了下跌大戏。自今年6月国际油价触及每桶115美元的高点以来,至12月,国际油价已经跌至60美元左右。

此轮油价一路下滑与全球经济低迷和美元走强之间关系密切,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供大于求。一方面,全球经济未能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真正复苏,导致后危机时代全球需求疲软。另一方面,2009年以来井喷式的页岩油气革命是当前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重要因素之一。11月27日,占全球石油总产量1/3的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就是在“保价格”与“保市场份额”之间选择了后者。欧佩克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美国能源信息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国际油价开始下跌以来,美国石油产出增长了7.5%。因此,有人将此轮油价下跌比作传统石油土豪与页岩油新贵之间的较量,其结果极有可能改变目前的全球能源格局。

当然,阴谋论者们认为,此轮油价下跌的幕后操盘手是美国,其目的至少有两个:一个是通过打压原油价格打垮俄罗斯经济。的确,在低油价与西方制裁的影响下,俄罗斯央行预测明年经济零增长——除非制裁解除。另一个则针对“伊斯兰国”,其资金主要来源之一便是占领区的石油买卖。

好消息是,油价下跌不仅会明显降低企业能源原材料生产成本,而且会大幅减少消费者能源开支,这对于低迷的世界经济而言是一个利好。

关键词四:马航

3月8日凌晨2时40分,一架从吉隆坡起飞、载有239人的马航客机与管制中心失联。事发第一时间,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的搜救力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赶赴客机最有可能的失联地点,一张海空搜寻大网迅速铺开。但近两个月的行动毫无收获,被迫中断。马亚西亚方面的含糊其辞,失联方位的多次变换,最终让MH370的搜寻成为一项耗时耗力的无用功。

时隔4个月后,在MH370仍然杳无音讯的情况下,马航再度遭遇黑天鹅,MH17航班途经乌克兰东部地区遭袭,机上298人全部罹难,调查结果尚无定论。就在MH17被击落的前一天,美欧就制裁俄的新政策刚刚出台。西方把客机的坠毁归结于俄罗斯武装的介入,而俄罗斯方面则把这种指责称之为栽赃。在角力之下,西方对俄罗斯熊的捆绑日益加力,正如普京在年度记者会上所说,西方希望把熊捆住,然后去掉其爪牙。而这一切,马航成为一个借口。

大国的争辩不应冲谈人们对事件后果的反思,对人的生命的敬畏应该受到重视。无论谜底何时揭晓,真相能否打开,人类都应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将人的生命放在首位。

来源:《全球商业经典》杂志

关键词五:金融体系

国际金融体系是带有偏见的,至少新兴市场国家在这个体系中无法得到应有的地位。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在某种意义上说,推动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这也意味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进入了破冰期。

卢布暴跌令有关1997-1998年金融危机重来的警报声不绝于耳。联系去年6月至8月新兴市场股市、汇市的暴跌,人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了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远小于其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规则制定过程往往忽视新兴市场国家的诉求;过度的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经常对新兴市场造成冲击,导致其汇率与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虽然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但其本身所面临的巨大的基础设施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发展中国家中,大量资金仍然投向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而绿色项目难以得到充分的融资机会,这对可持续增长构成了威胁。

7月15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领导人正式签订协议,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设立1000亿美元应急储备基金。同年10月24日,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亚投行的成立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一年之内,由中国牵头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打破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垄断国际金融的格局。目前,两个金融机构正在成立阶段,相关的细节正在磋商。如果达成一致,让合作开发机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向更多发展中国家开放,最终会成为一种撬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新兴力量。

关键词六:乌克兰

用一个字来形容乌克兰危机,最恰当的莫过于“乱”。2013年年底,因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中止同欧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引发乌国内“亲欧”民众走上街头游行反对。2014年年初,街头抗议发展为骚乱并一发不可收拾。2月22日,亚努科维奇被逼“跑路”。抗议者还没来得及欢呼“胜利”,克里米亚就宣布脱乌独立,随后,乌克兰东部两州又宣布“独立建国”。乌政府将其定义为恐怖武装,并发兵“反恐”。政府军与东部民间武装之间冲突不断,虽然9月相关各方在明斯克达成了停火协议,但事实上协议并未能得到切实履行。

考虑到地缘政治的因素,乌克兰危机背后折射的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随着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并影响外溢,美欧和俄罗斯之间的“斗法”也在日益升级。从美欧联合抵制索契八国峰会,到对俄金融、能源、军工等领域的数轮经济制裁,再到普京“以牙还牙”的强硬反制措施,双方围绕乌克兰问题的博弈从幕后走到前台。目前,卢布暴跌、金融市场动荡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有关。以至于有分析人士称,目前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可称为“新版冷战”。

乌国内的政治斗争,美欧与俄罗斯的对立,美欧之间的如意算盘……各方利益的盘根错节更增添诸多不确定性。临近年关,乌克兰危机短期内难以妥善解决,事件如何推演,没准又是2015年的主要大戏之一。

关键词七:公投

2014年,民族分离主义的火苗在欧洲越燃越旺。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苏格兰政府于9月18日举行独立公投,由苏格兰选民投票决定是否从英国独立。这被视为是自1707年并入英国以来,苏格兰独立派迈出的“脱英”进程的一大步。“独派”一度领先的支持率让此前淡定的卡梅伦也在最后一刻按捺不住,飞赴苏格兰作“最后的挽留”。

虽然最终55%的选民反对独立,使英国的统一和完整得以保持,但本次公投足以对英国政治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对整片欧洲大陆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励起其他分离主义的士气,开始更加积极地主张独立诉求。

就在苏格兰独立公投一周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法案,要求于11月9日在该地区举行类似的独立公投。虽然遭到西班牙政府的反对和西班牙宪法法院的禁令,但加泰罗尼亚地区仍然坚持如期举行了一次非正式公投,展示了独立的决心。

如今,在欧洲各地,想从各自所属国家独立出来的地区至少还包括西班牙的巴斯克、比利时的弗拉芒、意大利的威尼斯、法国的科西嘉、德国的巴伐利亚等地区。这些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和历史的地区从苏格兰独立公投中看到新的希望,更为活跃。

这一年,欧洲分离主义风头正劲,经济全球化冲击下民族认同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再次摆在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面前。

弗格森事件常见标语“我举手了,不要开枪”。 来源:今日奏折网

关键词八:弗格森

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大陪审团裁定对射杀黑人青年布朗的白人警官威尔逊免予起诉。这一司法裁定引发全美范围的抗议和暴乱,仅3天时间就扩散至170余城市。事实上,此类事件在美国曾多次发生。2014年,白人警察与黑人之间的矛盾呈激化趋势。12月20日下午,纽约两名警察在巡逻警车中执勤时惨遭28岁的非裔男子布林斯利枪击身亡。之前,杀手层在社交网站公开留言,声称是为在警察执法过程中死亡的纽约黑人小贩加纳复仇。

一连串事件引发民众对种族问题与警察暴力执法问题的关注。

种族歧视问题历来是美国殖民历史乃至独立建国以来的“顽疾”。“弗格森事件”让世界看到,种族歧视依然是美国社会的难治之症。此外,逐渐扩大的美国白人家庭与少数族裔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成为大规模“弗格森骚乱”爆发的重要原因。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美国白人家庭财富的中位数是黑人家庭的13倍。

“弗格森骚乱”的另一个结果是引发世界对美国警察暴力执法的关注。压力之下,奥巴马提请国会拨款2.63亿美元为警务人员配备监督执法仪器、加强执法培训并助力警察系统改革。同时,司法部宣布,即将发布全新指导方针,进一步限制联邦执法人员行动中可能出现的“种族定性”行为。

关键词九:太空

2014年,一部《星际穿越》让人们脑洞大开,感受到外太空的神秘莫测与无限可能。事实上,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年,各国航天局也传来不少令人振奋的消息。

9月24日,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使印度成为继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后第四个成功探测火星的国家或组织。这让世界对这个南亚国家刮目相看,也激励了更多国家着手准备向火星进军的计划。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在10月宣布,希望2021年向火星发射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枚无人探测器。

而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航天大国,美国也扫去航天飞机爆炸悲剧的阴影,于12月重启载人航天活动,进行了新一代载人航天工具“猎户座”飞船的首次试飞。虽然此次试飞没有搭载宇航员,但作为40多年来首个冲出地球近地轨道的飞船,“猎户座”在未来承载的是比曾经的“阿波罗”号更为远大的目标——把人类送上小行星乃至火星。

此外,沉寂很久的欧洲航天局终于在今年扬眉吐气了一把。他们在11月13日宣布,“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的“菲莱”登陆器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太空之旅后,于当天成功降落在一颗彗星表面,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探测器在彗星的成功着陆。这不仅让正深陷经济衰退泥潭的欧洲向世界重新展现了自己的前沿技术与强大实力,也为人类解开太阳系形成的秘密找到一把新钥匙。

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类历史首次”的出现,外太空对人类而言将不再是遥不可及。

责任编辑:青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

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