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前马共中委单汝洪——森林中的动荡岁月

观念平台
谢礼如(新闻从业员)

马来亚共产党,以及它在大马的历史,对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新生代来说,是那么的遥远。新生代无从了解五十年前为什麽有一批批热心青年为了一个他们认可的理想,奋不顾身走入森林,与家庭、朋友、社会断绝关系,甚至为了理想牺牲了生命。而历史与政治的剧变,却和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然而,月前有机缘拜访一位曾经参与马共斗争,如今已是92高龄的长者,他却对生命的挫折不言悔。

“我对‘无阶级之分’、‘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与抱负未能实现,并不气馁。革命的道路是必须伸延的,让下一代继续完成吧!”

在森林斗争大半辈子的前马共中委单汝洪说,在长期艰苦斗争的年代里,出现许多优秀的革命者和英烈,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到艰苦、激烈、动荡的革命激流中,不少人忘我地献出生命;也有一些意志薄弱者,为金钱所引诱,在关键时刻丧失高尚品质,把党的财产攫夺为己有,饱肥私囊,使党军面临重大损失。

曾在1965年从泰南森林跋涉到越南,再从越南河内飞到北京的单汝洪,当时是由总书记陈平指派,到北京汇报边区和当时国内贯彻新方针的情况,二则治疗重病,三则交代海外局实现具体任务,即增加经费扩军,培训外科医生为战斗伤员治疗,与设立广播电台,加强宣传。

开动“革命之声”地下电台

他也在1969年11月于中国湖南省负责开动了秘密电台一一《革命之声》的工作:用25千瓦、输电压10多万伏特的发射机,把革命的讯息传遍新马与其他海外国家,并播出当时马来亚人民的诉求。

后期也担任合艾和谈代表团成员的他,如今已是92岁高龄,深居简出地居住在泰南耶拉府勿洞和平村内。其老伴李英于2007年逝世,享寿85岁,供奉在村内简陋的祠堂。

曾在森林中行医的长女单慧娟嫁赛哈密阿里,目前居住于巴株巴辖;次女慧敏则与丈夫陈光亮居住于香港,从事教育与网络工作;三女慧丽则在泰国曼谷发展生意。另外,长子单京生在和平村与父亲同住,之前也是人民军人员;次子单海英, 则在泰南勿洞担任汉语老师。这5名子女从 小都在北京接受严格的小学教育,过后也 都随父亲“走入森林”。

他们这独特的一家人为父亲庆寿之日,迎来了我这名从未踏足和平村的“新贵”;在他们眼中,成了“谢小妹” ,当然,个人也从中能体会到他们一家人那种为革命而奋斗的士气与豁达大度的气度。

协助平反同志,心感安慰

我是六字辈人,对于单汝洪当年在霹雳、泰南或是北京的一切,无法透彻了解,然而,在阅读其多本著作后,不禁叹服他们的吃苦精神。岁月的洪流滚滚流过40多个头的今天,有什么是不能够坦荡向国人明明白白说清楚的呢?

单氏畅谈个人对毛泽东思想的看法,并且也认为他在后期犯了错误,但是,中国若是没有毛泽东,也就没有中国人民从剥削中解放的一天。因此,在评估其成就时,仍然是值得歌颂的。

他也特别怀念牺牲的战友与同胞,当然,为民族的解放与国家争取独立而作出牺牲是必然的。他也对自己多次没有落入敌军之手而庆幸。“在泰南森林区进行马共工作时,是异常艰辛的,数千人斗争到最后,只剩下800多人。”

单氏自己的成就,莫过于后期贯彻的退伍方案,同时纠正党的错误,及马共和解后,为多名因肃反扩大化而被误杀者进行平反工作,也让他体会到人生的快乐与意义。

在拜访老人家之余,也参观了马共烈士的纪念碑,也看到了一棵标榜着勿洞和 平村万古长青的千年树。这里还有新建设 的旅舍与一所马共战史文物纪念馆,让许多散居大马与泰国的前马共份子在水果季 节时,都到和平村缅怀过去。这里也吸引 一些游客,多了解马共的种种。

单汝洪已出版多本回忆录,其中《我肩负的使命》就出版了5集,把他在抗战中 所遇到的种种情况,包括合艾和平会谈的内情等等一一口述,并由女儿单慧敏下笔撰稿而成。

他在《回忆往事》著作中,详尽描述自己的童年,过后从中国东芫石龙镇,辗 转到香港九龙,过后又乘船到新加坡,吃尽苦头,复转到马来西亚霹雳亲人的家, 一边当校役,一边刻苦求学;最后在霹雳 大搞工人福利会,在1938年加入马共的经 过,过后调任森美兰知知港;在日军入侵 大马时发挥抗日游击队的角色。

他自小接触的世界名著除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太平天国》等,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与《列宁传》也影响他颇大。尤其黄伯遂更是带领他走上革命之路的良师好友。

接著,他在《我所肩负的使命》之五的著作中,则表达了他对下一代与理想的盼望,并且也详尽记载他后期为前马共被误杀者展开平反工作,及成立马来亚革命之声广播电台的任务;此外,也述说了前马共与马泰三方签订和平协议后,军人下山建村的艰辛经过。

追崇无产阶级社会的单汝洪虽然没有完成理想,但是,他的人生,留下美丽的痕迹, 他把理想与使命的种子,深深植放在儿女的心中:

今天,我国进入一个首相纳吉的“一个马来西亚”时代,我们理应更成熟,吸取过去先辈的经验,争取更美好的未来。各族人民能否做到不分彼此,相敬相爱,生活在马来西亚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仍然存在一些问号……

来源:取自马来西亚《东方日报》2011年3月13日“东方文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