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殖民:19世纪英国霸权的建立

•刘金源•

英国从19世纪中叶起便确立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优势,作为欧洲西北角的一个岛国,英国何以迅速崛起,史学界往往偏重从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方面来考察,而除此之外的“软实力”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软实力”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提出的术语。该理论为我们诠释英国霸权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英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整合

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政治的发展历程,英国由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随着王权的衰落,贵族控制议会,英国进入到为期一个多世纪的贵族寡头制时代。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政党政治开始兴起,英国由此成为现代政党制度的发源地。政党政治的发展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议会下院多数党组阁的原则在18世纪确立起来。随着现代政治制度的创建,在政权更替方面,英国也首创了一套理性化的“游戏规则”,由此形成几个世纪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为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海外扩张提供了政治保障,也为后来欧美各国的政治转型提供了范例,英国政治制度的国际影响力由此体现。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三层式社会结构,通过不断的分化与组合,中间阶层逐渐处于主体地位,社会结构的整合为英国迈向工业化进而走向崛起提供了条件。革命后的英国社会,大体可分为三个阶层:以大土地所有者为核心的社会上层;以小地主、农场主、城市工商业者为主的中间阶层;以小农、农业工人、城市劳工与贫民等为主的社会下层。在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社会中“地主—农民”的两层式社会结构被打破,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开放性、流动性的社会结构所取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使英国社会结构始终“处于轰轰烈烈的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其显著特点是有数量众多、层次复杂的中间阶层出现,它既包括农村的租地农场主,也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和专业人员。中间阶层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一方面,失去土地与爵位的贵族子弟往往流入中间阶层;另一方面,社会下层通过把握机遇、努力奋斗而进入中间阶层的例子也比较多。社会不断分化与整合造成的总体趋向是:多数人向中间阶层聚集,中间阶层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并取得社会主导地位。从本质上看,工业社会要求一个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社会结构,在工业化来临前,英国已在社会结构方面做好了充分准备。可见,在创造适宜于工业化的社会结构方面,英国无疑充当了“领头羊”。

追求财富价值观的泛滥

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的兴起为英国工业社会的勃兴及霸权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前工业化社会中,与东方国家“重农抑商”传统有所不同的是,英国早就兴起了追求财富的潮流及价值观。积累财富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前提,以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倡导工商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对外贸易,以增加国家财富。重商主义得到包括贵族在内的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追求财富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英国清教传统中的“合理谋利”、节俭禁欲等精神,对追求财富潮流有很大推动作用。而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思想则公开鼓励人们谋求私利,把追求利润看成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这就为发财致富提供了最好的理论辩护。同时,私有财产权的确立成为追求财富潮流的基本保障。可见,在工业革命前英国兴起的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极大推动了英国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

帝国建构中的文化霸权

在构建“日不落帝国”中,英国通过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对外传播,逐渐在帝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建构起以英国为中心的文化霸权,而这正是英国霸权得以建立并长期维持的基础。意大利学者葛兰西首先提出了文化霸权概念,文化霸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或军事控制,而是以话语权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常识”。英帝国鼎盛时期,其领土面积占世界四分之一,对相当于本土面积130多倍的“日不落帝国”而言,对其全球殖民霸权的维系,仅仅依靠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帝国内部对文化及价值观即话语权的认同,这是帝国赖以维系的根基。为了构建以母国为中心的文化霸权,英语随着殖民扩张被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众多殖民地的官方语言;英国的清教也随传教士的足迹传遍殖民地;英国人构建起“进步”与“文明”的观念,并自封为带领其他民族或种族摆脱野蛮与落后的“引路人”。正是这种抽象无形的文化霸权,成为英国维系全球殖民霸权的基础所在。

总之,英国从近代欧洲强国崛起为世界霸主并确立起全球霸权,在很大程度上,与英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文化霸权等相关。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霸主的英国,成为其他国家效仿的范例。从近代英国的历史演进中,不难发现“软实力”对大国崛起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实力竞争中,“软实力”或许应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96期,摘自2013年9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