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生:香港该何去何从?

多维新闻       2019-07-09 22:47          李止戈

随着时间的流失,曾经代表着先进、潮流、开放、多元的香港,逐渐令人感到陌生乃至失望。香港曾经的辉煌,让它曾出台了很多对中国大陆不太友好的政策,更是引发多起恶性旅游事件。甚至有一些所谓的“香港名流”也对不少大陆人冷嘲热讽。但是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停滞,中国大陆庞大市场带来的丰厚利润,无疑更是加重了部分香港异见人士对大陆的抵抗情绪。

而香港社会弥漫的抵抗性情绪很大原因则在于香港末代总督彭定康突然单方面的“加速香港的民主进程”。

末代总督为何要“加速民主进程”,不同的利益阶层回顾历史,也会做出不同的性质的解读,但无论何种解读,无非都是为各自的立场站台。

坦率的讲,彼时的香港社会相对平安稳定,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当时的香港民众对政治现状也感到比较满意。同时,中英双方就香港回归的时间也已敲定,对香港社会的治理也达成共识并落实在多份协议文件中。本可按部就班,但是末代总督的的一意孤行,不仅招致了来自北京的严厉谴责,甚至是连许多英国外交部的官员和老牌中国问题专家,如前驻华大使柯利达爵士,都曾在相关场合对彭康定的对抗政策表示异议,认为难以真正保障香港的最大利益。

“尽管有许多可怕的预言,但在回归后的日子里,香港并没有出现人才大量外流、社会动荡、或对媒体的粗暴干涉,以及警察对异见人士的镇压等事情。四千名中国解放军驻扎在他们的军营内,共产党组织也没有建立。日子一天天过去,看起来与往常并没有甚么不同。”“回归一年后,香港政府竭尽全力以维持住原状,而中国政府也一直信守不干预香港事务的承诺。香港居民在中国统治下所享受到的自由,与在英国统治下没有甚么不同,日常生活中所享有的民主大致都保持下来。”

如果真如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的书中所言,那么中国政府在对待香港问题上以及治理香港的层面上,最大程度的践行了当时签署的协议。

那么在未来,香港会更好吗?

实际上,香港社会实质是“变”,在“变”中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弹丸之地的香港,最初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到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再到重回中国版图,历史从未让香港停止变化。香港也始终在与变化为伴,与变化共生。在香港既有激荡人心的奋斗,也有令人扼腕叹息的固执对抗,既曾踏着资本主义高歌的奋进,又有因经济停滞之下的社会戾气。

当下,部分香港民众内心深处不安的感觉逐渐加重,主要原因在于教科书的重新修订,以便于反映中国政府对各种事务的态度;部分作家和出版商开始“自律”避免触及中国政治的敏感之处。在一些公共场所如火车站和机场,已经使用普通话、广东话和英语进行广播。香港政府的公务员用中文代替英文,成为开会和报告的官方语言。

同样,放眼当下,中国大陆对香港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可以说,香港每寸土地上几乎有着来自大陆的影子,或商品,或人群。香港,一个曾经“寄富贵人家篱下”的孩子,再次回到母亲的怀抱,有过惶恐,有过慌张,也许一度想摆脱贫穷与落后的亲身母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贫穷落后的母亲焕然一线,甚至超越了它,巨大的心理落差让香港无所适从。然而,中国大陆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香港不得不正视“富起来的原生家庭”,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在香港街头巷里出现,香港究竟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