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而不宣的“921”工程

2013-10-28 15:21:15 来源:法制晚报

■梁东元法制晚报讯1986年10月,中央在批准863计划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而其中的40亿元,被用在航天领域的项目上。1987年4月,航天专…

•梁东元•

法制晚报讯 1986年10月,中央在批准“863”计划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而其中的40亿元,被用在航天领域的项目上。

1987年4月,航天专家委员会发出了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系统的招标通知后,相关科研单位很快就提出了11种方案,经过一年左右的筛选,最终有6种方案浮出水面。1988年7月20日至31日,有关领导和专家们齐集哈尔滨,由“863-204”主题组筛选出的6个方案开始接受17位专家的严格评议。

6个方案中,有5个是关于航天飞机的,只有一个是飞船。

航空部提了两个方案,一个难度最大,是601所设想的带“主动力”小型航天飞机,形状与美国的航天飞机相似,水平起飞、重复使用。这个方案好倒是好,可就是技术难点太多也太大,因为要航空航天一体化,就是国外也还没搞出来呢。另一个方案倒是最省时省力,是航空部611所提出的,即借鉴法国正在研究的小型航天飞机。

其余4个方案都是航天部提出来的。北京11所提了一个V-2火箭方案,使用两级火箭,垂直起飞,水平着陆,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可重复使用。但因为技术要求非常新颖,造出来预计要到2015年,太晚了。上海805所与航空部604所提出的航天飞机方案叫“长城一号”,可自主飞行,以现有的大型火箭为基础,技术风险比较低,预计2008年进入试飞阶段。

最后一个方案,也是唯一的飞船方案,是航天部五院508所提出来的——多用途飞船借助火箭上天,返回时靠降落伞定点。这一方案优点是经济快捷,十年左右即可投入使用。

最后,专家评审打分表汇总下来,多用途飞船方案是83.69分,小型航天飞机方案是84分。“飞船方案”的主张者们认为,载人飞船既可搭乘航天员,又可向空间站运输物资,还可作为空间站轨道救生艇用,且经费较低,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而航天飞机无论是造价还是维修费用以及发射场建设,都相当昂贵。更重要的是,目前我们国家连支线飞机都造不了,却要生产远比商用客机复杂许多倍的航天飞机,根本就不具备条件。

“航天飞机方案”的拥护者们一开始是多数派,他们认为,美苏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将人送入太空了,我们现在要搞,就不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而应该将目标定在一个更高的地方。

航天专家王希季说,论证的时候,其实一开始大部分的人都主张上航天飞机,他们说这才是最先进最现代化的,应该一次性到位。我是主张上飞船的,因为美国搞了个“自由号”,花了100多亿美元,最后连个螺丝钉都没弄成。而苏联虽然也搞了航天飞机,但它主要还是发展飞船,非常经济实用。中国还很穷,国家大,到处需要花钱,航天飞机飞一次的维修费用,就够得上造一艘飞船了。

搞航天飞机难度高,风险也大,如果弄不成,或者遇到发射失败,像美国“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升空几十秒爆炸,死了7名宇航员的悲惨事件,中国是很难承受得了的(后来“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从太空返回时失事爆炸,又死了7名宇航员,仅这两次就损失了14名宇航员。而中国连教练员加在一起,也才14名航天员)。本来对于航天工程的上马就一直争议不断,如果一开始搞得不切合实际,不能很快见到效果,就很可能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

按王希季的看法,美国搞航天飞机其实是走了一个弯路,因为太简单化了,本来是要省钱,但却变成了最贵的,没办法达到最初的目的,所以美国很快就后悔了,想回过头再搞飞船。

载人飞船方案的代言人李颐黎,当时是航空航天部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高技术论证组组长,他说,欧洲发展小型航天飞机凭借的是航空技术优势,而我国却恰恰相反,航空技术水平比较低。再说了,欧洲小型航天飞机这条路还没有走完,技术风险大、投资风险大、研制周期长的弊病就已暴露出来了。至于美国,他们虽然有钱,造了4架航天飞机,但飞行一次就得烧掉四五亿美元,每架回来后光检修就要半年的时间。俄罗斯是最早搞飞船的,他们也有3架航天飞机,但总共才飞过一次,现在也飞不起了,原因很简单,没钱。欧空局研制的赫尔墨斯号小型航天飞机方案也是一变再变,进度一拖再拖,经费一加再加,盟国都不想干了,最后只好下马。所以,从我们的国情出发,绝不能搞航天飞机。

其间反反复复,争争吵吵好几年,最终,航天领域的专家们得出了基本一致的意见:

从载人飞船起步,飞船要达到当时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的技术水平。

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说,我们当时最担心的是,像国际上已经实施了核禁试一样,美国会不会也搞一个太空条约,来控制中国和其他国家。如果中国不抓紧把载人航天搞出来,一旦将来受制于美国,想搞也来不及了,就像我们的大飞机,耽误了时机,耽误了人才,几十年受人家控制,只能是仰天长啸,后悔不已。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论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报告有了一个基本的方案。在此期间,李鹏曾约见了任新民(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和钱振业(载人航天项目专家组组长),主要了解了两个问题:第一,究竟是上小型航天飞机还是载人飞船?飞船能否利用“长征二号E”运载火箭发射?第二,整个载人航天工程要花多少钱?发展速度和投资有没有关系?

实际上,虽然定下来了不上航天飞机而搞飞船,但是,最初确定搞一个什么样的飞船方案,也经历了比较激烈的争论。

载人飞船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主持向中央专委做论证报告时,虽然提出了三舱方案,但在方案复审过程中,专家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有的人觉得三舱方案是一种超越式的设计,不用老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追,应该有一个高远的目标。但也有人认为,中国第一次搞飞船,没有太深厚的基础,不能一步登天,两舱设计起来比较简单,保险系数高,而加上一个第三舱可就复杂多了。

航空航天部的领导一看这事不好办,总这么吵架也不是个办法,就决定首先简化论证,成立了一个五人专家小组,最终的意见就由五人小组定。五人小组成员都是当时中国航天界的权威,有庄 逢甘、王永志、戚发轫和白拜尔,任新民担任组长。

任新民让大家表态的结果是2∶2。戚发轫和白拜尔主张先一步一步来,上两舱的比较保险、稳妥,王永志和庄逢甘则建议一步到位,上三舱的。最后,任新民投了王永志一票,支持搞三舱方案。

1992年9月21日上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听取载人飞船方案汇报并展开讨论。中央顾问委员会的杨尚昆、薄一波和万里也参加了会议——对薄一波来说,出席这样一个会议更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因为几十年前他就参加过毛泽东主持的类似会议,那时候是研究导弹原子弹的。

讨论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大家都认为,我们国家如果没有“两弹一星”,能进联合国吗?如果中国在空间没有一席之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能坐稳吗?杨尚昆说,老一辈搞了“两弹一星”,如果没有新的任务,我们的队伍无法完成新老交替,就会断档。李瑞环发言道,如果钱不够,就是奥运会不申办也要办这个事。刘华清也表示,钱不够,动用国库的金子也要干。江泽民说,这是个大事,大家同意,我完全同意,下决心搞这个东西。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没有实际的东西培养不了接班人。这个事业要培养人才,使之后继有人,也是重要方面。要静静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多干、少说,只干、不说。

最后,会议一致同意了中央专门委员会《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会议结束之后,随即在国防科工委设立了“921”工程办公室。

因为载人航天工程是在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准的,江泽民又要求“静静地搞”,“只干,不说”,所以便决定把这项工程叫做“921”。中央随后强调,载人飞船工程是一项大型的保密工程,不报道,不宣传。

(《作家文摘》2010年总第1330期,摘自《通天秘旅:中国载人航天第一系统传奇》,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