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之:谈协议期待与契约迷信——金特会想到的

协议也是契约。多年来,公知精英竭力打造契约迷信:人家是契约社会,所以先进文明发达强大。跟着美国,融入世界,就要信守契约,遵守美国人制定的规则。奴隶贸易到鸦片战争,到今天以航母导弹为后盾的美元霸权,知识产权的垄断,随心所欲的的制裁,西方老大老二借此“契约”富得流油,黑非洲亿万“低端人口”挣扎在疾病死亡线上……这“契约”,就是这样公平神圣!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宪之:谈协议期待与契约迷信——金特会想到的

第二次金特会无果而终,不少人似乎有点失望,愚意以为不必,想说清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啰嗦一些。

金特会,你所期望的是什么?能有各方皆大欢喜的结果吗?

朝鲜按照美国人要求“弃核”,特朗普承诺解除封锁,承诺“终战”。

从此,半岛就迎来了“和平发展”时代,朝鲜也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甩开膀子干四化了。

按美国霸权逻辑弃核,比城下之城还惨,朝鲜一弃之后不可逆转;而美国,随时都可找个借口整朝鲜。“弃核”是单方面的,美国的核不一定部署在半岛,除非朝鲜“转型”,变成仆从,越南化,乌克兰化。

与“和平发展”和“历史终结”狂欢年代不同,有了卡扎菲和萨达姆的教训,特别是伊核背信弃义的教训了,朝鲜人自然要比我们的公知聪明些。进入特朗普时代以来,美国反复无常、朝令夕改、毫无信誉可言已成新常态,你能担保朝鲜弃核结局会比伊朗更好吗?

朝鲜如果一厢情愿,自食其果就怪不得别人了。

“跟着美国都富”的神话,魅力早已今非昔比,东欧特别是乌克兰的现在,就是四小龙迷信的当初。

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我们也清醒了。不切实际的协议期待不过是画饼,言而无信反复无常,能指望他在半岛问题上变成信义君子吗?

其实,把“弃核”作为半岛问题的症结是不准确的,那是美国的霸权话语,我们习久不察习惯成自然了。

按照这个逻辑,伊拉克问题症结就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利比亚问题就是卡扎菲“专制”,南联盟是“反人类”……中国、俄罗斯和委内瑞拉,都是“专制”。

印、巴、以,要不要“弃核”?

弃核云云,不过是美国一超独霸、控制东亚、围堵中国和俄罗斯、重返亚太的借口。

朝鲜为什么拥核,不是多种原因逼得吗?我们不无应反思之处。是生存自卫需要,是博弈中讨价还价的筹码,向对手展示誓死抗争不怕鱼死网破的决心——朝鲜“拥核”,真的能威胁美国吗?

美国人“极限施压”至今未敢动手,不是善心未泯,也不全因对手拥核——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同仇敌忾的意志,劳动党的凝聚力等等,都是霸权主义不能不考虑的。朝鲜不会像伊拉克和委内瑞拉那样军界政界容易收买,国内也没有多少梦想“做一夜美国人”的买办汉奸和“精日”“精美”可以作为内应,进去容易出来难,他不能不有所顾忌,一想到越南和阿富汗,难免心有余悸。

当然,他们也顾忌背后的中国和俄罗斯,制裁可以,真打,不好说。

制裁,未能将其搞垮;极限施压,未能让其屈服,弦再绷就断了。多头出击,叙利亚、乌克兰、委内瑞拉、南海、俄罗斯、欧盟,力不从心的麻烦太多,不能老是在半岛原地踏步。中朝关系,又有明显改变。朝韩关系,也日趋缓和。特朗普还有个人的小算盘要打……这些都是促成美国人调整策略的因素。

是对手整不了,吞不下,不是人道或民主赐给的“机遇”。是自己、是大家,坚持斗争的结果。

拥核,才能谈弃核。宋江道路并非妙不可言。

老特不光反复无常,而且粗俗无礼,在最高级别的会晤中,这位“民国范儿”的当代祖师级范儿,无论对欧盟铁杆哥们,包括大英帝国尊贵的女王陛下,还是日本首相,都表现得缺乏起码的尊重,无半点“范儿”可言。不过对死敌“小金”,老特在会晤过程中倒是“范儿”十足,举手投足中规中矩,外交礼仪无可挑剔。与萨达姆和卡扎菲相比,一样处境,结局迥异:与不可一世的世界老大平起平坐握手言欢,举世瞩目风光无限,仅此就够做一篇文章了——仆从与对手,就是不同;一味投怀送抱,是得不到这样尊重的。

只会看人家脸色,永远不会有好脸色。

生活的辩证法就这样无情。

既然如此,我们对“弃核”问题,也不必再固守以往十分纠结。半岛局势的好转,实际上,对中朝关系的而言,意义更大——美国人精心设计的一石数鸟、挑拨中朝关系、让中国自伤手足的阴谋,难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摆脱了因“制裁”带来的尴尬,对中国来说,是具有世界战略意义的大利好,这点必须充分看到。

公知们煽动仇朝情绪,除了“专制”,主要是紧邻拥核。中国周边,拥核者四国,几乎是全包围。其余三国的亲疏,从来未考虑过拥核不拥核,怎么独独朝鲜就例外了呢?说到底还是美国的态度在起作用。连抗美援朝的辉煌都成为负担,才是当年安理会举手的大背景。

当今之世,一点屁大的事,都能够让欧盟群起呼啸围殴俄罗斯,支持加拿大引渡华为,安理会决议产生的大数据,尚未根本改变。

没有这背景,也不会出现“拥核”话题,不会有后来的风波和尴尬。

换个角度思考,未必是坏事。半岛“弃核”话题,既可以是负担,也能够变成与美周旋的大牌——关键在于角度和运用。

甜果能变成苦果,苦果能变成甜果。河内会无果而终之“果”,未必逊于预期之果。

谁都想在政治博弈中争取一个对自己较好的协议,但着眼点一定要放在坚持斗争壮大自己上,这才是根本。过度期待横行霸道者的一时承诺,是要吃大亏的。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处于弱势的进步力量,特别要懂得这一点。

过去多年,公知们营造出的氛围,什么都期待美国和西方的认可,人家的认可才是最终的政治正确和最高的荣耀。从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到文化艺术的“走向世界”,喁喁仰望,几成迷信——高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样期待认可的奴性心理定势,也该淡化淡化了。

吸取教训,稍加调整,明里暗里,一片喧嚣:“回头路”了,“专制”与“迷信”又来了!

苏联解体,转型接轨,“民主法治”,自毁长城,解散华约,也够循规蹈矩了;一讲点国家民族意识,“专制独裁”之类马上呼啸而至——中外公知忽悠大众的“先进文化”和“创新意识”,也不过如此!

协议也是契约。多年来,公知精英竭力打造契约迷信:人家是契约社会,所以先进文明发达强大。

跟着美国,融入世界,就要信守契约,遵守美国人制定的规则。

公知精英们虚无历史,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是中国不守契约自食其果,活该。于是,“信守不平等条约”也成公知高扬的信条之一。不然,老老实实做“三百年殖民地”,中国早就现代化了。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民无信不立”,仁义礼智信,“信”乃基本道德规范的“五常”之一,中国人怎么不讲契约了。

契约社会云云,是资本将自己的生存法则普遍化,以抽象的平等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掩盖雇佣劳动制度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掩盖强势资本对世界的掠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忽悠大众的,资本家养活工人才是人间正道。我开厂,你打工,我给工资养活你,劳资契约万岁!

在这契约保驾护航下,大老板顺风顺水轻松愉快就能契约出几十几百亿财富,而打工仔,必须把父母和孩子的“留守”扣除在劳动力价格之外,用每天十几小时的血汗劳动,换区三两千元月薪。即使如此,跳楼索薪、十几连跳,依然是资本履行契约的常态。八小时工作制,不是契约的赏赐,那是西方无产阶级两个世纪流血斗争的结果;对今天的农民工,这契约依然是奢侈。

奴隶贸易到鸦片战争,到今天以航母导弹为后盾的美元霸权,知识产权的垄断,随心所欲的的制裁,西方老大老二借此“契约”富得流油,黑非洲亿万“低端人口”挣扎在疾病死亡线上……这“契约”,就是这样公平神圣!

特朗普是最好的教员,他的最大贡献是一下子将中国公知多年精心打造的契约符咒撕得粉粹。

管他什么承诺、盟约、协议,只要不合我意,随时可以把它撕毁。再不行,就退群!

面对如此对手,我们还能继续信誓旦旦地表白一定遵守你主导制定的规则吗?

什么安理不安理会,我打谁不大谁,要你授权!

制裁决议,在美国眼里并不那样神圣。制裁不制裁,在我一句话。

一国两制,也是契约。

“五十年不变”,我们是信守的。

人家呢?新霸权与老主子从来没有把这当做一回事,策划扶植支持港独闹事,明里暗里,可曾一天消停过?

万事万物,斗争与不平衡的绝对的,同一与平衡是相对的;斗争寓于同一之中,随着力量的此消彼长,原先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新的平衡。没有千年不变的协议和盟约,因为他们都是一定条件下力量平衡或妥协的产物。

“不变”,不能成为束缚自己手脚的枷锁。

“一国两制”的根本是“一国”,终归是要“一”,不能坐等,因权宜而忘根本。

信守“两制”,但不允许“港独”。不能把“两制”奉为对西方霸权和香港大资本的神圣承诺,以敬畏心态接受检验,举手投足,生怕人家说三道四,那样,“独”必然会嚣张。

名正言顺行使中央政府权利,在“两制”框架内逐步强化“一国”,淡化各方面的殖民残余,为五十年后过渡做准备。信守,不等于放弃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必要斗争。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过分骄纵,不是好事。

依靠金融地产富豪治港,靠输血维持繁荣稳定,无视下层民生改善,大众自然会跟“独”跑。从省港罢工开始,香港地区表现民意的街头政治,包括左翼文化人的影响,反帝反殖和民主进步受始终是主流;回归以后,从“七一”50万人游行到其后的“占中”丑剧,香港的街头政治,基本是港独势力领跑。

回归几十年,中国最大的执政党反而在香港弱化了存在。

基本法第二十三条 要求禁止叛国、煽独的立法条款,20年过去了,至今没有理睬,中央政府完全可以依法有效作为。宽容,会成为纵容。

抗战期间,如果迷信“一切进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结局会如何?

这方面,毛主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两次国共合作、重庆谈判、北平和谈、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及平叛、搞点原子弹、等等,看不见自家的无价之宝,一味崇拜西方的“先进文化”,迟早吃大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