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革命 槟城发源地 槟城阅书报社 22日庆110光辉再现

19/12/201821:21

槟城阅书报社社长拿督庄耿康接受《光华日报》记者专访时,侃侃而谈槟城阅书报社的由来。 ▲槟城阅书报社将于12月22日当天晚上在夜间大放光彩。

槟城阅书报社社长拿督庄耿康接受《光华日报》记者专访时,侃侃而谈槟城阅书报社的由来。槟城阅书报社将于12月22日当天晚上在夜间大放光彩。

(槟城19日讯)或许很人误解,以为槟城阅书报社是一个让公众看书及阅读报纸的地方,实际上,槟城阅书报社是孙中山当年鼓动中国推翻满清政权同盟会的南洋总机关所在地,更是一个革命基地的中枢。

位于槟城中路65号的这座纯白色建筑就是槟城阅书报社,现为孙中山纪念馆,而当年华人更喜欢叫它小兰亭俱乐部。

100多年前,孙中山就是在这里(槟城阅书报社)开始了他在槟城宣传革命第一场演讲,也是在这里他结识了被后世奉为“南洋革命党三杰”的吴世荣、黄金庆和陈新政。

b1_Photo-1槟城阅书报社是于1908年成立,而槟城阅书报社的原址位于柑子园94号。同时,槟城阅书报社在注册华商的掩护下以地下组织的方式运行。

1909年,槟城阅书报社迁移至打铜仔街120号,翌年,槟城荣升为东南亚同盟会的总部。

打铜仔街120号的店屋是现今世界上最历史悠久仍在出版的华文报章,即本报的创刊之地。1910年,同盟会的喉舌《光华报》从仰光移至槟城。孙中山、吴世荣和其他会员在槟城重新发行该报并命名为《光华日报》。

今年(2018年),将是槟城阅书报社110岁“大寿”,在这个大日子中,该社当然将会大事庆祝。

槟城阅书报社社长拿督庄耿康接受《光华日报》访问时表示,配合110社庆,该社将于12月22日推出一本记载该社百年风雨路历史的“峥嵘岁月”纪念特刊及“岁月留痕”光碟推展礼,同时也推出特制限量版纪念品。

“当晚的庆祝晚宴邀请中国驻槟总领事鲁世巍、槟州政府长官、华社领导、乡团及社团代表参与其盛。”

b1_Photo-4莊耿康:耗逾10万装修迎庆典

莊耿康重申,为了迎接今年的110周年庆,槟城阅书报社也耗资超过10万令吉进行装修,这包括外部的重铺地面及内部粉刷。

他说,除了庆祝槟城阅书报社创立110周年纪念外,22日当天也将庆祝孙中山纪念馆创馆7周年纪念。

他强调,槟城阅书报社及孙中山纪念馆都是民办,是在没有获得其它资金下经营,而为了文化的传承,区区10令吉的入门票是难以维持费用,因此,该社把建筑物楼上空间出租,而全体参与该社活动的都是义工。

程福隆:特刊光碟述百年风雨路

槟城阅书报社署理社长程福隆透露,配合这次的110周年庆,除了将出版该社百年第一本较完整的纪念特刊“峥嵘岁月”外,该社也制作视频光碟“岁月留痕”,讲述该社百年演变的风雨路。

他说,此外,该社也将推出限量发行的纪念品,这包括襟章及钥匙扣,其中襟章将分为精致版及普通版。

他强调,配合这次110周年庆,该社也将张灯结彩,于周年庆当晚大放光彩。

这次社庆的标语为“峥嵘岁月、百载程功、初心不忘、砥砺前行”。

林唐欣:鼓励中小学生组团参观

槟城阅书报社总务林唐欣表示,“峥嵘岁月”纪念特刊收藏百年历史,非常有价值,席望所有华团都能各收藏一本。

由於槟城阅书报社与中国、孙中山、槟城锺灵及槟华都有密切关系,他鼓励学校及中小学生们组团前往参观,可以向该社申请优惠或甚至免费参观。

彭春松:具悠久历史价值“发源地”

槟城阅书报社财政彭春松指出,槟城阅书报社具有悠久历史价值,也是槟城文化教育及很多学校的“发源地”,以及也是孙中山革命起点之一。

他重申,该社没有基金,只依靠入门票及租金维持费用,所以希望公众能大力支持,即鼓励更多人,包括年轻人及学生前往参观。

b1_Photo-3【槟城阅书报社简述】

孙中山先生於1905年初临槟岛,即以一句“满清不去,中国必亡”的豪言壮语,拨动侨众的民族意识及革命思想,催生了【槟城阅书报社】,是华侨走上支持民主革命的一大因缘。

从1905年至1911年,孙中山曾先后5次莅临槟城联络侨绅志士,鼓吹革命。其中受孙中山言行感动至深者,有黄金庆、吴世荣、陈新政、丘明昶等先贤。他们是孙中山忠贞不渝的拥护者,协助组织中国同盟会槟城分会,创立槟城阅书报社,被孙中山视为股肱。

兰亭初会宣革命 书社結义聚群贤

槟城阅书报社【The Philomathic Union】是由孙中山创办,并亲自命名。

1908年8月初,吴20余人齐聚瑞福园商讨秉承孙中山所嘱,在槟城创立阅书报社,以团结侨众,翊赞革命。筹备就绪,於同年11月13日,联名通告同志,假平章会馆召开大会,通过由汪精卫起草的章程及选举吴世荣与黄金庆为正副社长的首届职员后,即择定12月19日举行开幕典礼,宣告成立。社址设於柑仔园94号黄金庆私邸,表面是公立文化团体,实则是华侨支持革命的机关。

槟城阅书报社甫成立,依循孙中山所言:【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於一主义之下】的目标,积极招募社员,联络爱国志士,展开活动,鼓吹革命。

槟城阅书报社自成立后,一心一德协助孙中山为中国的民主富强奋勇以进,一场惊心动魄的民主革命,经历了多次屡起屡败的起义,终于在武昌一役,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特颁发优等【旌义状】于槟城阅书报社,以表彰对民主革命之贡献。

革命建国之后,接着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与国际形势的变化,槟城阅书报社的辉煌逐渐消退。

启迪民智办报社 光披四表名不朽

1906年,孙中山在槟城成立中国同盟会槟分会后,向同志作出两项指示:

(一)在槟城成立民间文化团体,表面宣扬文化,实则藉以团结侨众,辅佐革命。

(二)创办报社,作为党喉舌,传达革命讯息。

《光华日报》始于1910年12月20日成功发刊,馆址设在槟城阅书报社(打铜仔街120号)社所。沿用《光华日报》之名发刊,此因【光华】二字为孙中山所定,含光复华夏之意。随着逐步发展,光华数度搬迁,迄至1992年迁入位於闹市自置的4层楼大厦,规模之大,雄踞北马。今天的光华,报龄逾百,不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庇能会议 青史留名

孙中山自1895年至1910年,前后发动多次起义。孙中山于1905年至1911年,先后5次到槟城多个地点公开演讲,与会众纵论天下事,分析时局,抨击清廷的腐败,号召彻底进行革命。孙中山逗留槟城期间,必亲自督导阅书报社及同盟会同志,措商革命大计,探求救国方针。

1910年11月13日,壮志未泯的孙中山乃在槟城柑仔园404号寓所,召集同志举行会议,策划再举义帜,发动【黄花岗起义】,此乃革命史上著名的【庇能会议】。翌日11月14日,孙中山再次在槟城阅书报社社所【打铜仔街120号】召开另一场【紧急会议】,商议执行【庇能会议】的决策及向世界各地的华侨发出呼吁,展开募款,支持起义。孙中山破斧沉舟,声泪俱下的言词,感动全场,士气高振,即席募得八千大元。

b1_7a革命功成兴教育 輸金办校育英才

锺灵学校

槟城阅书报社乃於1916年召开会议,商讨开办学校,并即席推举陈新政、丘明昶、徐洋溢、林如德与许生理等人为筹备委员,策划办校,经费悉由社员共同负担,不向外界募捐。校名经众议,定名为【锺灵小学】,取其锺灵毓秀之意。1917年3月9日正式开课。

迄今锺灵巳是全马著名学府,除了两所分别在槟岛及北海的国民型中学外,尚有一所独立中学,三校造就的精英学生,遍布全球,校誉驰名海内外。

b1_8福建女校(槟华女校)

二十世纪初,南洋社会风气保守,侨民思想封建,教育亦不普及,尤以女子受教育之风气未开,有机会到学校接受教育的女性,更不可多得。1919年,为让侨界女子同样拥有机会接受教育,槟城阅书报社先贤乃创议兴办女子学校。校名则因为当时校董成员多为闽侨,且因经费不足,需挪用筹赈福建水灾余款资助,遂以福建女校名之,并先从开办小学开始。1951年,福建女校拼除畛域性的校名而改为槟华女子学校。

今天,学校在华社的护持下稳健发展,在同一园地里,分别矗立着幼稚园、小学、中学及独立中学的校舍建筑,四校一体,规模之大,当数全槟女子学校之首,校誉之隆,有口皆碑。

b1_8a抗日济难丹心在 助餉輸金侨众情

1894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获得巨大赔款后,开始对富庶的中国东北虎视眈眈,计谋蚕食。日本以多方借口入侵长城各口,进行逐步侵略。直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才奋起抵抗,引爆中日战争。槟城阅书报社不忍坐视祖国受侮,同胞有难,乃义不容辞多次发动赈济,支援抗日,召开华侨各团体代表大会,组织【槟榔屿筹赈祖国难民大会】,槟城阅书报社正副社长刘玉水,王景成被公举出任主席,领导侨众及学生如火如荼地展开抗日救国运动。

1939年响应陈嘉庚呼吁,招募熟练机工及驾驶员,前赴滇缅公路,在枪林弹雨中冒死负起运输战需品,支援抗日。

1941年日军佔领槟城3年8个月期间,社员被日军视为抗日份子,恐被逮捕,纷纷逃亡避难纪的灰黯日子。60年代开始幸得担任二十余年社长的叶国桢不离不弃、守护管理,槟城阅书报社之合法身份及产权,才得以保全至今。

槟城阅书报社作为一个在马来西亚建国前成立的侨团,无论是革命建国或抗日战争,每临祖国有难,莫不矢志辅佐,挺身而出,输金舍命,义无反顾。当年华侨身居海外,心系家乡祖国的可贵情意,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为文化教育 百年九迁徙

槟城阅书报社自成立以来,无论是租赁或自置的社所,屡次或因社务进展,或因配合创办报社,或因兴学办校所需,社址前后9次搬迁。直到2010年始将早在90年前购置的两座老屋,即槟城中路65号和毗邻的26号楼房收回,用以创设孙中山纪念馆及办事处。由此可见本社先贤对民族教育及文化之重视与堅持。

槟城阅书报社有鉴於此,特於2010年设立孙中山纪念馆,把当年孙中山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的艰辛路程,以及华侨如何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里,作出贡献与牺牲,希望通过搜集、考核与归档,然后呈现给世人,虽说这已是逾百年的革命史迹,但至今被提起,仍有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