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为什么是人民改革运动的胜利?

《会讯》记者

2018年第14届大选激起全民海啸,带来大马变天!

在人们欢呼胜利声中,社会上出现各种有关“胜利”的说法,综观事态,与其说是“政党轮替” 或“两线制”的胜利等等,不如更确切地说,这是人民社会改革运动的一次巨大胜利!

众所周知,上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从大马隐身(或撤退)时,留下了两大课题,一是把殖民地战争用“反共”国内战争的名目继续打下去;一是将其议会制度移殖过来并保障其所扶植的政权长期执政。前个课题由于1989年12月2日大马、泰国及马共三方达致光荣和解、签署《合艾和平协议》而告解决;后个课题也因本届“5·09”选后国阵失去政权而告落幕。以下仅谈谈后者。

英国将其议会上下两院制度搬来时,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把议会下议院的多数党执政权,让给以“马来人主权”为号召的巫统上层,并配上亲巫统的马华、印度国大党上层共同组成的“联盟”(之后改为“国阵”)牢牢掌控。为了本身的宗主国利益,英国极力为种族主义为基础的“联盟——国阵”护航,提供政治资源,包括制定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和议员资格等优惠;另一方面,它又极力镇压人民改革力量,特别是对那些非种族性的进步政党(如“社阵”等),不断进行取缔驱逐、逮捕坐牢等等,为“联盟——国阵”扫清执政障碍。这就是英国在我国所设置的政治统治模式。

为了推翻上述统治模式,我国的社会改革 (爱国、民主、进步)力量以人民党、劳工党等组成阵线进行艰苦斗争,并支持民主行动党、民政党等等在1969年大选中给予联盟以重创。但统治集团发动“5·13”种族屠杀事件,把社会改革力量镇压下去。1974年,联盟扩大为“国阵”,继续且加强上述统治模式,我国的社会改革运动进入低潮。

“5·13”之后,马来中心主义/土著主义政策日益横行,到了1980年代,一些华团提出“两线制”,说是要争取在议会里“形成两个足以互相取代的阵线”,以使到执政的国阵有所顾忌而改变为开明。然而,倡议“两线制”的华团上层人物并没有明确的社会改革目标,他们虽设法说服一些政党组成反对党阵线以对抗执政党,但本身又同执政当局勾勾搭搭,更对当权领袖奉迎有加。因此“两线制”无法形成社会改革浪潮。

1997年下半年爆发了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巫统内部大闹分裂。1998年9月,首相马哈迪革除副首相兼财长安华,又以“道德败坏”等罪名开除安华出党。安华及支持者在其选区发表《峇东埔宣言》正式宣战,接着安华在国家回教堂的10万人大集会上掀开了“烈火莫息”(Reformasi)的社会改革运动。

“烈火莫息”是以马来人为主体,以大规模群众街头抗议为特色,它涉及媒体、文化、思想等领域的革新,从而催生了1999年以革新为号召的多元主义的公正党。可以说,“烈火莫息”引发的马来民族的觉醒其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在“烈火莫息”激发下,马来族、华族、印度族和东马的人民群众纷纷奋起,针对巫统为核心的种族主义政权,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刺:

1.2008年“3·08”大选,由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伊斯兰党合作一举否决了国阵在议会占三分之二的多数席位;并取得全马13个州议会的近5州。选后,三党组成声势浩大的“民联”。

2.2013年“5·05”大选,民联奋勇追击,取得总选票的51%,压倒国阵。只是由于国阵取得较多议席而保住中央政权。

3.这次“5·09”大选,尽管安华仍在狱中,年老的马哈迪则认错归正站到反对党阵线(希望联盟)这边来,共同对抗国阵。马哈迪这“临门一脚”,希盟胜选,国阵下台。

应该看到,“5·09”终于推翻60年来不变的种族主义政权,换上人民期待的多元团结新政权,这就是人民社会改革运动胜利的最大意义。

我们要说的是,政权改变了,朝野双方共同存在的议会并没改变。有人说只有这样的西方式议会那才是“民主”,从而暗指中国的人民代表制是所谓“独裁”。其实,西式议会制或人民代表制,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民主与独裁,只有有关的人民才最清楚。

取自:21世纪联谊会出版的《会讯》第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