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袭击阴谋惊扰北美

•李学江、 李勇、 青木、 甄翔、 魏辉 、柳玉鹏•

震惊美国的波士顿爆炸案刚过去一周,恐怖主义的幽灵再次袭扰北美大陆。当地时间22日,加拿大警方宣布破获一起大规模恐怖袭击阴谋,并逮捕两名恐怖嫌犯。他们被指在伊朗境内“基地”组织“指导”下,预谋袭击加拿大多伦多至美国纽约的客运列车。伊朗23日否认与“基地”组织有联系,并痛斥这种指责“太荒谬”。首次遭遇“基地”组织的袭击策划,令加拿大舆论“大吃一惊”。加拿大《环球邮报》23日在社论中说,本•拉登已经死了,“9•11”已经过去近12年,但现在还没有到西方放松警惕的时候,“波士顿所发生的,这里也可能发生”。

加美联手破获袭击铁路图谋

“又一个星期一,又一起恐怖阴谋:谁能想到这起阴谋要炸毁尼亚加拉河的大桥,且与基地组织有关?”面对加拿大破获的恐怖袭击阴谋,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22日发出如此感慨。当天下午,加拿大皇家骑警宣布逮捕了两名企图炸毁客运列车的恐怖嫌疑分子。其中一人名叫施赫布•埃瑟盖伊尔,30岁,在蒙特利尔居住,是一所大学的博士生;另外一人叫拉伊德•贾瑟尔,现年35岁,在多伦多居住。两人都非加拿大公民。皇家骑警指控他们受伊朗境内“基地”组织的支持,预谋袭击大多伦多地区的列车和铁路,袭击计划包括让旅客列车出轨。

“今天的逮捕表明,恐怖主义仍对加拿大构成现实威胁。”加拿大公共安全部长维克•托伊斯在记者会上说。他还表示,加拿大绝不容忍恐怖主义活动,不会成为恐怖分子或支持恐怖活动人员的避风港。加拿大广播公司援引高层消息人士的话称,嫌疑人已被监视了一年多,这起调查是加拿大执法机构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美国国土安全部跨境合作的一部分。加警方官员表示:“所谓基地组织支持,就是提供指导。”美国驻加大使杰考布森对逮捕行动表示祝贺,他说:“我们面临严重而真实的威胁,确保北美安全是美加的共同责任,两国必须保持警惕。”

加拿大警方没有对两名恐怖嫌犯的具体背景及阴谋活动做更多披露,但这不妨碍案件在舆论场引起的巨大震动。《纽约每日新闻》说,袭击阴谋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被加拿大皇家骑警破获,但它还是令加拿大人大吃一惊。加拿大皇家骑警官员贝斯特说:“这是我们在加拿大首次遇到基地组织策划的袭击。”美国《大西洋》月刊称,在爆炸阴谋被粉碎后,媒体纷纷曝光了更多细节,路透社表示,袭击目标是连接多伦多和美国纽约的铁路。《多伦多太阳报》进一步称,嫌犯企图袭击尼亚加拉瀑布附近连接美加两国的惠尔浦大桥。

“基地组织一直在研究袭击铁路系统,认为这么做成本较低,操作相对容易,而且能带来巨大收获。”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3日称,“基地”组织及其支持者曾在西班牙和德国策划袭击铁路系统。2004年3月马德里铁路通勤系统遭袭击造成200多人死亡、1700人受伤。美国情报部门透露,击毙拉登行动中获得的文件显示,“基地”组织在2010年就曾讨论袭击美国铁路,在桥梁、河谷地段的轨道上放置障碍物让列车出轨。

路透社报道说,加拿大情报机构早就表示,心怀不满或者极端的加拿大人可能袭击国内外目标。今年初,有加拿大人参与了武装分子对阿尔及利亚天然气厂的袭击。加拿大和索马里当局还在调查一名前多伦多大学学生是否参与了上周摩加迪沙的炸弹袭击事件。2006年,警方逮捕和指控近20名多伦多区域的男子策划在加拿大多处目标安放炸弹,其中11人最终被判有罪。

波士顿爆炸案的最新背景也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德国新闻电视台23日以“攻击旅游列车”为题说,继波士顿爆炸攻击后,恐怖主义并没有收敛,反而继续导演“恐怖情节”。他们试图炸毁桥梁,让火车出轨。两名嫌疑人已经被逮捕,与波士顿爆炸案的案犯一样,他们都是年轻人,都有西方文化背景,还获得了居留许可。俄罗斯《劳动报》23日在题为“加拿大恐怖分子准备发动‘铁路战争’”的报道中称,恐怖分子已渗透到西方社会,加拿大这一事件可能只是西方反恐斗争的一个片断,未来反恐还将面临更为艰巨的任务。法新社23日称,袭击列车图谋与波士顿爆炸案之间似乎没有联系,有加拿大媒体披露,两名嫌犯中一人出生于突尼斯,另外一人是拥有阿联酋国籍及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的巴勒斯坦裔。

伊朗否认存在牵连

“德黑兰因素:加拿大反恐努力增添了新皱褶”,虽然加拿大警方表示没有证据显示袭击计划得到国家支持,但加拿大《环球邮报》23日还是用这样的标题表达对伊朗的“怀疑”。报道称,加拿大对伊朗立场强硬,去年与之切断外交关系,但这并不会使加拿大成为“基地”组织的目标,因为“基地”组织从不听命于伊朗。但“基地”从伊朗策划袭击依然引发关切。伊朗与“基地”组织是对手,一个是什叶派,一个是逊尼派,但双方机构有时又共同战斗,特别是在伊拉克。加拿大是美国忠实的盟国,参加了阿富汗战争,坚定支持以色列,成为“基地”组织的眼中钉。

CNN23日称,分析人士表示,美国对伊朗境内的“基地”组织知之甚少。2001年塔利班倒台后,拉登心腹圈子一些成员从阿富汗逃到了伊朗,包括“基地”组织的重要军事指挥官塞夫•阿戴尔和在“基地”组织中发挥一定领导作用的拉登较年长的儿子萨德•本•拉登。路透社说,美国官方消息人士称,在伊朗靠近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扎黑丹市,有一个不知名的“基地”组织中间人网络,为“基地”分子活动提供便利。

不过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加拿大《国家邮报》23日说,“基地”组织与伊朗同为“西方之敌”,彼此却非朋友,将“基地”组织与伊朗的关系称之为敌对更为恰当。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伊朗据称驱逐了拉登的女婿苏莱曼•阿布•吉斯后,美国FBI上月在土耳其将其逮捕。这是伊朗在此前三个月内驱逐的第三名“基地”组织成员。伊朗前驻联合国代表扎里夫曾说:“伊朗抓获的‘基地’分子比任何国家都多。”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加拿大警方宣布的消息让许多研究中东和伊朗恐怖主义的专家感到吃惊。美国大西洋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斯拉文表示:“坦率地说,我无法理解这件事。如果说有联系的话,应该也是极为间接的联系。”报道称,不仅分属不同教派,在叙利亚“基地”组织支持反对派武装人员,而伊朗则支持总统巴沙尔。从拉登藏身地获得的文件也显示伊朗和“基地”组织不和。

“这是我活了64年来听到的最荒唐可笑的事。把基地组织跟伊朗扯上关系真是太荒谬了。我们希望加拿大官员表现出一点智慧,注意世界公众舆论和情报信息。”伊朗外长萨利希23日用这番话驳斥加拿大方面的猜疑。法新社说,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当天也对加方的说法予以否认。该发言人表示:“我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极端的加拿大政府或许是出于对伊朗敌对的立场才把这件事情跟我们国家联系在一起。”

“恐怖主义仍是现代世界的严峻现实”

“基地”组织还有多大能量?《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说,2011年5月击毙拉登后,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等官员称“基地”组织已接近战略失败,但此后“阿拉伯之春”等一系列意外发展延长了这一恐怖网络的寿命。现在“基地”组织在传统地盘分崩离析,但却在不稳定地区获得新生,其分支利用北非和西亚乱局,在马里、叙利亚和其他地区安营扎寨,获得新的喘息空间。这些分支改变了“基地”组织的结构,美国对“基地”组织威胁的评估因而变得复杂化。一名美国高级情报官员说,这些新的分支成分多样,容易获得武器,乐于合作,产生“乘法效应”。

而且恐怖威胁并不仅限于“基地”组织。23日,法国驻利比亚使馆外发生汽车炸弹袭击事件,造成两名法国警卫受伤和使馆建筑物严重受损。利比亚外交部长谴责袭击是“恐怖主义行动”。在加拿大警方逮捕恐怖嫌犯的同一天,美国西雅图和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市均发生恶性枪击事件,分别造成5人和6人死亡。荷兰警方周一逮捕了一名威胁“射杀我的荷兰老师、射杀尽可能多的同学”的学生。

“包括伊斯兰极端主义在内的恐怖主义仍是现代世界的严峻现实”,《纽约客》22日说。加拿大《环球邮报》称,针对平民的大规模袭击极为罕见,但一旦发生,不管具体是什么样的形式,似乎都会产生相同的后果,而且会有长期持续的影响。恐怖分子不会胜利,但可能给一个国家留下印记。“基地”组织支持的制造列车出轨的阴谋提醒我们,恐怖主义依然构成威胁。“9•11”已经过去近12年,但西方不能放松对恐怖主义的警惕。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4月24日《环球时报》)

链接一:美国将面临更多元化恐怖威胁

•邹强•

从对恐怖阴云的惊恐到对嫌犯落网的欢呼雀跃,美国民众的心理在过去短短一周经历了极大的嬗变。布鲁金斯学会情报项目主任布鲁斯•里德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波士顿爆炸案不会给美国社会带来“9•11”式的冲击,但其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的。美国未来将面临更多元化的恐怖威胁,人们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及移民政策也会出现更多争论。

追捕嫌犯:惊天22小时

美国电视剧《反恐24小时》因情节扣人心弦曾被人引为经典,在波士顿马拉松连环爆炸案后,这出戏却有了更真实的版本。经过22小时的全城追捕,波士顿警方最终在4月19日晚8点45分,将在逃的二号嫌犯焦哈尔•察尔纳耶夫缉拿归案。

“经过漫长的5天,爆炸嫌犯最终失败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因为我们作为美国人民拒绝被恐吓,美国欢迎来自全世界的所有人都能维持同样的精神。”奥巴马表示,政府会调查此次恐怖袭击的所有信息,以最终找到真相。

4月15日的爆炸案共造成3人死亡、176人受伤,3名死难者分别是美国的8岁男孩马丁•理查德和29岁的妇女克里斯蒂•坎贝尔,以及23岁的中国女留学生吕令子。在获悉嫌犯落网后,美国民众从惊恐和哀痛中暂时摆脱出来,纷纷击掌相庆。

恐怖爆炸案发生后,波士顿警方和消防队联合会发出5万美元悬赏,征集嫌犯的相关信息。在对长达5个小时的现场监控录像进行甄别后,警方最后锁定了来自车臣地区的焦哈尔兄弟。

调查显示,焦哈尔兄弟在爆炸案后“镇定自若”地离开现场,随后开始疯狂大逃亡。他们在18日晚先是洗劫了一家便利店,后又射杀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校警,而后劫持了一辆奔驰SUV。警方当晚发现两人行踪并展开追捕,19日清晨双方发生激烈交火,26岁的一号嫌犯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受重伤被捕,后在医院丧命。

动机成疑:等待真相需耐心

由于案犯来自车臣,有媒体将注意力转向俄罗斯。4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了电话。普京对在波士顿恐怖袭击中的死难者表示哀悼,表示将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与美国加强协调,双方强调了情报部门合作的重要性。

案犯虽已落网,但背后动机依然不明。焦哈尔兄弟究竟只是“独狼”,还是与国际恐怖主义组织有染,美国舆论对此莫衷一是。有分析指出,使用“压力锅炸弹”明显带有国际恐怖组织的行事色彩。早在2010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的一份情报报告就显示,“压力锅炸弹”曾在阿富汗、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恐怖活动中被广泛使用。而“基地”在也门的分支,曾将此方式向各国的“独狼”介绍推广。

尽管程度不及2001年的“9•11”事件,但波士顿爆炸案仍唤醒了美国民众的焦虑和恐慌,他们担心美国本土无法彻底摆脱这样的恐怖袭击。

同期发生的得克萨斯州化肥厂爆炸和蓖麻毒素信件事件,更加剧了民众的心理紧张。美国首都华盛顿显著提高了安全警戒,从白宫到国会山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几乎每个角落”都部署了警力,国土安全部的警察也开始进入地铁系统执勤。

专家则认为,在获悉全部真相之前,难以对波士顿爆炸案的影响进行深入评估。“波士顿爆炸案是一场悲剧,但不会形成‘9•11’式的冲击。”布鲁金斯学会的情报项目主任布鲁斯•里德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央情报局出身的里德尔长期研究反恐问题,在奥巴马政府推出的“阿巴战略”中曾担任主要智囊角色。里德尔表示,现在人们关于波士顿爆炸案获得的都是“初步信息”,而初步信息有时会误导人们的判断。里德尔以1988年的洛克比空难举例说,初期的情报和评估都认为事件由叙利亚策划,但最终才确定是利比亚所为。

“要获悉波士顿爆炸案的真相需要耐心,因为真相大白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里德尔对记者说。

反恐与移民:奥巴马政策遭遇挑战

毋庸置疑,波士顿爆炸案对奥巴马政府的反恐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因为奉行“无人机”反恐,才导致美国四面树敌和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而在强化本土安全方面,奥巴马政府的举措则显得乏善可陈。

“对那些相信奥巴马是超级英雄的人来说,波士顿爆炸案揭示了残酷的现实。”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专家查尔斯•沃尔科特说,“奥巴马所能做的,只是展示治疗师般的象征性能力,并承诺将元凶捉拿归案。”

里德尔则认为,奥巴马就任总统以来虽未像前任布什总统那样高举“全球反恐”旗帜,但却是全力推行反恐政策的一位总统,奥巴马努力的目标就是防止美国再次遭受“9•11”式的恐怖袭击。“因此,奥巴马不会因为波士顿爆炸案饱受诟病。”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不论如何,美国社会总是存在“独狼”、与恐怖组织有关的本土极端分子或极端组织,他们注定会发起恐怖袭击。“不管你喜欢与否,这都将是21世纪的美国面临的一种常态。”

在波士顿爆炸案中,一号嫌犯塔梅尔兰曾于2007年以难民身份获得绿卡,而兄弟两人在美国至少“合法居住”了一年。有分析指出,奥巴马政府对非法移民过于宽松的政策,是否会为焦哈尔兄弟这样的潜在恐怖分子大开“绿灯”。

本周开始,参众两院都将举行无人机反恐的听证会,美国智库和媒体则接连聚焦在国会争议不决的移民改革。可以预见,奥巴马政府在这两大问题上都将面临更大的压力乃至阻力。

悲剧已然过去,生活还要继续。但专家指出,美国民众需要提高安全意识,这不应只是执法部门的关切,也是每个人的应尽责任。“再严密的安保措施和再详细的情报搜集,都无法保证民众的绝对安全。”《华盛顿邮报》记者乔尔•阿肯巴克撰文指出,“美国是个开放的社会,而不是一个警察国家。人们应对波士顿悲剧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你的生活,但同时要睁大眼睛,对周围提高警惕。”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4月23日《法制日报》)

链接二:联合国人权事务专家撰文:美国若不反思强硬外交政策可能遭受进一步打击

•袁博•

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二号”嫌疑人焦哈尔•察尔纳耶夫终于苏醒过来,能够用手写的方式接受调查人员问询。他在描述一些作案动机和过程时,称他与哥哥塔梅尔兰•察尔纳耶夫是独自行动作案,否认获得境外组织的支持。

作案动机逐渐显现

4月21日,焦哈尔•察尔纳耶夫苏醒后首次在病床上间歇地借助笔和纸回答执法人员的一些问题。

焦哈尔告诉调查人员,他与塔梅尔兰在马拉松比赛大约一周前计划爆炸袭击,独自行动,通过网络接触极端思想,没有接受境外恐怖组织的训练或支持。

他说,塔梅尔兰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不满”,这是他们发动爆炸袭击的动机。反恐官员说,焦哈尔认定那两场战争是“他们作案的主要理由”。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执法部门官员说,焦哈尔似乎没有对美国在伊斯兰世界扮演的角色不满。当局依据焦哈尔的回答和兄弟俩网络活动记录推断,塔梅尔兰是爆炸袭击的主要“推动者”。

网络学习造出炸弹

焦哈尔告诉调查人员,他与塔梅尔兰没有练习过引爆炸弹。调查人员认为,察尔纳耶夫兄弟在阅读一份指导如何制造炸弹的杂志后,造出了那两枚炸弹。那本在线英文杂志由“基地”组织也门分支在其网站发布,2010年刊登一篇文章,指导一些想要成为恐怖分子的人利用易于获取的材料制作土炸弹。

调查人员说,确认塔梅尔兰在新罕布什尔州南部、即与波士顿所在马萨诸塞州的接壤处购买烟火。调查结果显示,塔梅尔兰于2月6日走进锡布鲁克镇一家名为“幻影烟火”的店,直接询问店员店内出售的威力最大烟火是哪一种。

当时接待塔梅尔兰的店员默根•卡恩斯说,之所以记得塔梅尔兰的话是因为顾客一般购买不同种类烟火,而塔梅尔兰只买威力最大的烟火。

焦哈尔定于5月30日出席一场听证会。法院将确认焦哈尔是否已经向检方认罪。一些法律专家说,如果焦哈尔身体状况持续好转,出院后将受到高等级安保看押,等待审理。审理过程可能持续两年。

外交政策受质疑

就在美国警方全力以赴审讯嫌疑人、深挖犯罪动机的时候,联合国一位人权事务专家日前连续两次撰文将波士顿爆炸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于美国强硬的外交政策,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令美国政府大为气恼。

福尔克是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人权形势特别报告员,4月19日他在阿拉伯“半岛电视台”发表评论文章说,美国意欲统治全球的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在后殖民时代的世界里招致各种各样的抵抗。他在文章中敦促美国政治家进行反思,改变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

福尔克在文章中表示,美国没有受到更加糟糕的回击已算幸运,但今后这种情形很可能会发生,特别是美国无意在中东问题上开始对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进行反思的情况下,更有可能遭受打击。

福尔克还表示,早就应该对美国的全球作用进行反省并进行调整。这一调整过程对于美国自己未来的安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同样至关重要。这种调整的最终出现要么是自我反省过程的结果,要么是通过骇人事件的发生强迫做出。这一重新评估如何以及何时发生现在仍是一个谜,但在此之前,美国的军事实力和它的领导人对硬实力外交所怀有的信心将使美国同时对世界和自己本身构成威胁。

福尔克教授4月21日继续在《外交政策》网站上撰文指出,只要以色列能得到美国无条件支持一天,期待世界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就一天不得安宁。他同时暗示,波士顿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是对美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伊拉克政策的合理回应。

福尔克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名退休国际法名誉教授。2008年,他被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任命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人权形势特别报告员,任期6年。福尔克过去有关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朗、巴以问题所发表的许多言论曾引起广泛争议。

美国施压要求撤换

文章发表后,美国驻联合国外交使节发言人裴尔顿表示,美国完全不能接受福尔克的挑衅与带有攻击性的评论。

福尔克在2011年曾经因批评美国政府掩盖“9•11”事件真相遭到美国政府与联合国秘书长的批评。2012年12月,他又因对以色列的批评,引起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向联合国抗议,希望能将他撤换。

裴尔顿在声明中表示,美国之前已因福尔克的诸多不当言论,数次呼吁他辞去特别报告员的工作。福尔克这次针对波士顿爆炸案的言论再次证明,他不适合担任联合国特派报告员的角色。

与反犹太主义思想对抗的“反诽谤联盟”主席福克斯曼也出面表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持续把一位充满偏见的极端主义者当成专家,是一件令人恼怒的事。他认为,福尔克留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只会让人怀疑这个组织的可信度。

针对福尔克的言论与美国关于撤换福尔克的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内西尔基4月24日在纽约总部举行的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潘基文秘书长完全不同意福尔克就波士顿爆炸案所发表的评论。内西尔基表示,波士顿爆炸案发生后,秘书长立即对此予以谴责,他深信任何借口也不能为这一袭击进行开脱。

至于美国要求福尔克去职一事,内西尔基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对福尔克做了警告和提醒。他表示,福尔克教授是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而不是秘书长任命的。秘书长的立场是,包括福尔克教授在内的特别报告员应该理解,他们虽然拥有独立身份,但他们的公开评论也会损害联合国的信誉和工作。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50期,摘自2013年4月26日《文汇报》)

登入为: admin
2013年妙文共享(2)/基地_袭击阴谋惊扰北美.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6/29 15:54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