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鹤年眼中的二哥/谢诗坚

    敲山震虎●谢诗坚
郭鹤年回忆录有几个章节提到马共和中共带来的影响。第一段得从他的家庭说起。1909年,他的父亲郭钦鉴只身从福州下南洋到新加坡,而后再到新山落脚(他的几位兄长较早时已在新山立足)。1920年,一位女士自福州出发来到新山,她的目的就是要和郭钦鉴结婚。这位时代女性毕业于福州协和大学,名叫郑格如。婚后其四哥钦仁将东升公司(主要从事米、豆及糖生意)交给钦鉴掌理(这间公司日后竟成为郭氏商业王国的第一块基石),生意也火红起来。这对夫妇先后诞生三名走不同道路的儿子,长子郭鹤举(Philip Kuok)(1921年出生)是后来著名的外交官;次子鹤麟(William Kuok)(1922年出生)是马共的才子,马列信徒;三子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糖王及香格里拉集团主席郭鹤年(Robert Kuok)(1923年10月6日出生)。

这位亿万富翁一向为人低调,今年却以94岁高龄出版了《郭鹤年回忆录》(Robert Kuok: A Memoir),内中有提及他的二哥成为“马共的故事”。

他的二哥郭鹤麟自小才华横溢,智慧过人。长大后放弃赴大学深造,但英文造诣很高,一度成为《海峡时报》的记者。抗日时期(1942-1945)他参加抗日工作。战后到吉隆坡担任马共英文《民主报》的编辑。1948年紧急状态后,他进入森林参加游击战争,担任马共的宣传主任。

热衷赚钱被指是错误的

郭鹤年在回忆录中对他的二哥在1953年被英国辜卡兵(雇佣兵)射中胸部而死亡感到莫名的悲痛。当时其二哥的两位保镖也中枪毙命。虽然在生前(1948年)其二哥有一次与他深谈,批评他只热衷赚钱是错误的,并说迟早我会明白政治与经济及政治与生意是犬牙交错的。这是我的亲生兄弟,他是我所认识最好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协助被压迫者。

郭鹤年很尊重他的二哥,可惜英年早逝,死时才30岁;而他的妈妈郑格如知道自己的孩子所走的道路。因此她什么都不说也不问,因为她明白其亲生骨肉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后来从多米尼·普都遮里(Dominic Puthucheary)(左翼人士)的口中得知鹤麟(又名郭炳青)是在1953年9月8日在彭亨州内中弹而死。英国下议院则在事发2个月后才公布此消息(1953年11月2日),因为他被视为“马共的重要人物”。

虽然鹤麟事件对郭家有影响,导致不久后鹤年赴英国学习商业知识一个时期,才回到马新拓展生意。因此他并没有介入1955年华玲和谈的大事。不仅时机不当,而且郭氏家族也尚未形成举足轻重的大企业。也因为那年和谈失败,才在34年后(1989年)达成真正的和解。

在这方面,鹤年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当年他已经是中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政府眼中的“掷地有声的大企业家”。

郭鹤年说他协助铺成和平之路(1989年12月2日,马泰政府与马共达成《合艾和平协议》),结束长达41年的游击战争)。

究竟郭鹤年是怎样促成此事的?他说在八十年代,马来西亚政府视他为马中政府沟通的最佳人选,乃要求他促成马共和解。

后来大马政治部主任拉欣诺要求郭鹤年将马共所同意的条件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拉欣诺后来升任警察总长。1998年因拳击安华被判刑,而其助手姚光耀副政治部主任亲赴马共总部促成和解)就这样,郭鹤年被请到广州会见一位非常资深的国家领导人,以共同完成彼此所能接受的文字。结果后来证明大功告成。

其间的经过是这样的:1987年,马共考虑到和谈的时机已成熟,透过马共主席阿都拉·西迪正式宣布同意和谈。于是有了以下的三次初级会议:

(一)1988年5月在合艾举行第一次会议,马方代表是马吉;泰方代表是哇拉上校;马共代表有章凌云(因章病逝,后期换吴一石)及阿焰(陈再润)及拉昔迈丁。(二)第二次初级会议于同年8月在槟城举行,三方代表大致一样。(三)第三次初级会议于同年10月在合艾举行。

由于谈判顺利,下来进入到实质性的谈判,也就是高层会谈,前后共五回合。

当一切完成后,三方代表于1989年12月2日正式签署《合艾和平协议》,从此结束了马共与政府的对峙和战争的漫长岁月。

从这样看来,郭鹤年居功厥伟,但是他的家族也用二哥鹤麟的命换来一个长久的和平。这不是一个革命家族,而是一个富豪家族,也像普通家庭一样,有人为理想而献身;后人则为家国及人民的和平而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