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柔性变质

《赤道论坛》2017-10-06 星洲日报/花城

~作者:黄家贤

我国1200多所华小能够保存至今,是因为董教总秉持捍卫母语教育的鲜明立场,站在最前线,配合全体华社的力量,向当权者争取到的成果,得来一点都不容易。

简单说,没有当年的董教总,就没有今日的华小。

笔者发现,目前的华小校长,并不十分重视这一段华教历史,对董教总所走过的风雨路,不甚了解,感情不深。不少华小校长无视董事部的存在,只听命于教育局官员。

森州某华小校长曾在学校董事长面前说:“我是公务员,我只听命于教育局长。”

董事长回说:“没有学校董事部,你什么都不是!”

说得一点没错,没有董教总、没有董事部、没有华小,华裔有什么能耐当公务员、当校长?

笔者于70年末在华小执教,新校长上任,第一件事先去见董事长,跟他打个招呼,表示尊重。我记得,当年教师领薪水,是教育局把钱汇入学校的行政户头,然后校长开支票,董事长是支票签署人之一。

最近,某校举行雨盖球场开幕,董家教开会讨论,所通过的多项议决被校长推翻,当晚宴会的贵宾桌,主宾人数在最后一分钟出现变数,原是12人变成9人。

据说,是校长请示教育局官员要如何安排主宾席位,官员告诉她贵宾桌最多坐9人,校长乖乖听官员的话。

学校雨盖球场是靠地方上的社团、商家及热心人士捐助所建起来的硬体设施,最终开幕仪式的每个细节,由教育局官员来拍板,叫学校的董家教成员情何以堪?

笔者还发现另一个情况,出席仪式的森州华校督学朱良义、芙蓉县督学熊豪汉,遭到大会冷落。

主办当局邀请他们来,就要懂得基本的礼貌与尊重,在仪式上称呼他们,而不是把他们当透明,目无尊长,藐视他们。

笔者对“华校督学”这个官职,感触良多;之前的“华校督学”,国文称“Pengelola Sekolah-Sekolah Cina”,赋予实权,在教育局有专门办公室、有秘书,能够以督学名衔发公函给学校,其中一名最有实权的华校督学就是七八十年代的已故伍壁瑜。

后来,教育部降低督学的官位,改为“Penyelia Sekolah Cina”,译成中文是“华校主任”,与其他官员共用办公室,主任大权旁落,上头还有一名负责各源流学校的总督学,基于此,不少华小校长越过华校督学去找马来官员来处理校务。

修改后的1996年教育法令,取消了1961年教育法令21(2)条文,教育部长无权把华小变成国小,华小基本上已获得保障。

可是,令华社担忧的是,在华小掌校的一些校长,刻意边缘化董事部成员,也不懂得尊重华校督学,还不时与教育局的官员“里应外合”,搞到“华小柔性变质”。

马华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与董教总领导要多加关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