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非马华斗争而来/罗汉洲

    道听途说●罗汉洲

国阵总秘书东姑安南说,若没有马华在国阵内为华社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华文教育或华校。

马华同志们且莫高兴东姑安南为他们仗义执言,其实是巫统打算继续“借用”旺莎玛珠国会选区,所以,东姑安南才随口讨一下马华的欢心,用意是要马华投桃报李,不要讨回这个选区。

不过,“没有马华的斗争就没有今日的华文教育或华校”,这句话的误导性实在太大,必须澄清方可。

十九世纪初,马来半岛就已有华文学校,大马的华文教育比马华至少“老”上百三四十年,是先有华文教育,而后有马华,所以马来西亚今天的华文教育或华校绝非因为有马华的斗争而来;相反的,马华的“斗争”对华文教育的伤害倒不小。

1957年也就是马来亚独立那年,半岛、砂拉越及沙巴共有1347所华文小学;独立后以及成立马来西亚之后,由巫统、马华及国大党组成的政府采不增建华小政策,华小则因居民迁徙而关闭了不少,以致华小数目一直减少,即使亟需华小的地方也不建华小,华小数目降至1298所,学生人数却由39万增加到55万。东姑安南说的“马华为华社斗争”,不知斗争到什么?

中学方面,1961年,尚未组成马来西亚的半岛有132所华文中学(砂沙约有32所;参阅董总60年会庆特刊第1306、1307页)。

皆因华文无官方地位

由1959年开始,马华协同巫统“腰斩”华文教育,砍了华文中学,只剩华文小学,华文中学先改为只有一科华文的英文中学,后改为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即如今的国民型中学。

如今,“国民型中学”只不过是华人一厢情愿的华文名称,属于非官方名称,官方名称是国民中学,即Sekolah  Menengah  Kebangsaan。

换言之,在教育法令中,华文称为国民型中学的这类型中学已不存在,马华当年极力推销、极力劝说华人接受的国民型中学在教育法令中已归纳为国民中学,“腰斩”华文中学的政策至此已“大功告成”,这是马华为华社斗争的结果吧?

近几年来,华人怪怨国民型中学没有获得常年拨款,但政府怎么可以拨款给不存在的学校?拨款给不存在的机构可构成刑事犯罪呢!

陆庭谕曾说,华文教育的困境源于华文没有官方地位。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想当年,人口与马来人相差无几的华人要求华巫文并列为国文,全马华团要求马华代为表达这立场,但马华不肯代为争取;华人退而求其次,要求列华文为第二国文,马华仍不争取;华人最后要求列华文为官方应用语文,马华还是不答应。马华当时的理由是一切须以和为贵、为大局着想,它说只要在独立后,华人可以拥有学习母语的权利就该满足了。于是华文就这样失去作为官方地位的机会,以致华文教育受到歧视,所以华校被形容为非主流学校,一切皆因华文没有官方地位,这确实是马华为华社“斗争”到的。

如果东姑安南的意思是:没有马华为华社“斗争”,华文教育不至于有今日,那倒没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