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如何镇压极端势力的?

来源:地球知识局 2017/09/15 11:21:04 作者:小白鲸

导读: 宗教若能成为劝人向善的指引,而非挑起精神对抗的工具,该有多好。

1

印度自建国以来始终饱受分裂主义的困扰,至今都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

尽管在历代领导人对印度的民族融合做出了很多贡献,可成效还是不够显著。甚至还有领导人因为追求政治正确而丧命。

今天的文章就给你介绍印度历史上的一次宗教冲突——金庙事件。

2

锡克教是什么

事件的主角是印度的两大宗教,印度教和锡克教信徒。

历史上,锡克教徒主要聚居于古印度的旁遮普地区。该教由刹帝利种姓的学者那纳克(Nanak)创建,他年轻时就已熟读各类印度教典籍,也喜好思考人生的意义。

锡克教创始人那纳克

3

这位智者在28岁时曾离家三天,后顿悟归来,宣称世上“没有印度教徒,也没有穆斯林”。他要走独立于二者之外的道路。

锡克教标志

4

几年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传教之路,这便是锡克教的开端。

锡克教提倡平等包容,以《阿底格兰特》(Adi Granth)为宗教经典。锡克教徒以“5K”为信仰标识,5K即Kesa(长发)、Kangha(梳子)、Kara(铁手镯)、Kachh(一种特别的短裤)、Kirpan(短剑)。

如图

5

6

教徒都在头上包裹头巾、蓄须,从外观上非常好分辨。外国人对印度人的包头印象,其实就来自这些锡克教徒,然而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印度人的主体。

锡克教徒,后方为金庙

7

他们在生活上禁烟禁酒、饮食上无严格禁忌,但在吃肉时要求禁吃经宗教仪式屠宰的肉类(主要针对清真食品和犹太教)。

在地理上,旁遮普地区处于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势力交界处,在此占多数的锡克教徒在历史上受过很多迫害。好在这是一个尚武好战的民族,面对人多势众的敌军,往往能够全身而退。

8

1947年印巴分治后,旁遮普地区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并入巴基斯坦,成为旁遮普省。东部划入印度,后拆分成为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喜马偕尔邦等部分。

地图

9

巴基斯坦独立后在巴基斯坦的锡克教徒受到穆斯林的攻击和排挤,很多人选择东迁进入印度。大量涌入的锡克教徒改变了东旁遮普地区的人口成份,让民族矛盾变得一触即发。

再加上锡克教徒在巴基斯坦受到的迫害记忆太深刻,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增加自己的政治诉求来自卫。

部分激进主义者甚至认为,锡克教徒只有像穆斯林那样独立建国。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而这也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祸根。

印度前总理辛格也是锡克教徒

10

分裂与反分裂

印度独立之后,对于境内的一些偏远地区始终无法做到有效控制,境内各教派的冲突也一直存在,而这给一些分裂势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1

在旁遮普邦,一些激进分子的政治主张对于受过其它宗教迫害的及年轻的锡克教徒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这自然导致极端派锡克教徒的势力快速发展,并涌现了以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Jarnail Singh Bhindranwale)为代表的激进宗教领袖。

贾奈尔·辛格·宾德兰瓦勒

12

他四处招兵买马,建立了一支地方武装,并以此为筹码要挟中央政府的对锡克教徒做出妥协。

他提出的要求很多,包括:增加锡克教徒在旁遮普邦的灌溉用水分配、将被印度政府分割出的昌迪加尔重新并入旁遮普邦,以及让旁遮普邦获得更高的自主权等。其中比较过分的要求,是希望锡克人能独立建国。

昌迪加尔是印度政府直属区

简直是插入三个邦的一个据点

13

这些主张得到了很多锡克教徒的支持,很多人加入了他的武装团伙,声势越来越浩大。

这些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展了一系列武装袭击,及针对政府高官及高级宗教人士的暗杀行动。

从那时开始,旁遮普邦的安全形势就急转直下,变得越来越严峻。

14

虽然印度政府也曾与宾德兰瓦勒进行过对话,无奈双方的底线相差太大。在印度政府看来宾德兰瓦勒的很多政治诉求与独立无异,印度不可能接受;而对于宾德兰瓦勒而言,锡克教徒的自保和穆斯林的自保没有什么区别,应该得到支持。

面对动作越来越多的锡克教徒,印度政府加大了在旁遮普邦的驻军并要求宾德兰瓦勒停止武装对抗,解散武装。

作为对印度政府的回应,宾德兰瓦勒率领手下占据了锡克教圣地——位于阿姆利则的金庙以示对抗决心。

金庙,正式名称为哈尔曼迪尔·萨希卜(Harmandir Sahib)

是供奉锡克教经文及接收锡克教徒朝拜的圣地

该庙自建成以来遭遇多次宗教冲突

1764年重建以后

用了约750公斤黄金在建筑表面镀金

才形成今日所见金庙

15

起初,武装分子认为印度政府无论如何也不敢冒引发宗教冲突的风险去侵犯锡克教的圣地。为了更好地利用宗教圣地的挟持作用,宾德兰瓦勒在此设立了指挥中心,并修建加固了一些防御工事,准备在此指挥外地武装分子,打持久战。

金庙+1

16

印度政府的确也不想进入金庙,但长期盘踞金庙的武装分子早已尾大不掉。放任自流不仅无法使旁遮普邦的局势稳定,还会给其它地区的分裂势力树立榜样。

为了维护国内稳定,时任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决定派兵展开武装行动镇压平乱,行动代号为“蓝星行动”。

仿佛攻入一个城堡

17

胜利的代价

1984年6月1日,印度军队出动1万多名士兵及多辆坦克对金庙及其它武装据点发起试探性攻击。

印度军队在行动中使用了

七艘维克斯主力战车

维克斯主力战车是印度陆军中

第一种由印度本土自行生产的坦克

18

为了防止驻守金庙的极端分子呼唤外援,政府军于6月2日对旁遮普邦实行媒体管制,封锁了进出旁遮普省的主要干道,关闭了机场铁路并切断了水电供应。

19

战斗一直持续到6月10日结束,以宗教头目宾德兰瓦勒阵亡、印度军队占领金庙而告终。印度官方宣称交战双方共有830人死亡,但一些独立机构认为整个冲突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接近万人。

在冲突中,锡克教圣地金庙受到损毁,庙内供奉的圣物“永恒宝座”( Akal Takht)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珍贵文献及文物毁于战火。很多锡克教的庙宇及学校都顺带受到了冲击。

看起来就很严重。。。

20

最后还是修回来了

21

战斗结束后,锡克教的武装力量受到严重打击,政府军初步控制了旁遮普邦的局势。

但这场胜利并不是毫无代价的,印度政府的行动彻底激怒了全国各地的锡克教徒。对宗教设施的破坏和大规模人员死伤在国内产生了非常恶劣的舆论影响,印度境内多地爆发骚乱。

很多锡克教徒把怒火发在了行动的总指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身上。在全国此起彼伏的抗议行动中,英迪拉·甘地都是被击中攻击的目标。

一时间,这位国家总理成为了锡克教的全民公敌。

英迪拉小时候与圣雄甘地的合照

22

Indira Gandhi

23

安保人员建议甘地撤换掉身边信奉锡克教的警卫,但甘地出于民族宗教团结的精神没有这么做,仍旧把这些人留在身边。但随后发生的事件证明这是个严重的错误,女总理为自己的政治正确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被两名信奉锡克教的警卫人员开枪击毙,身中二十多颗子弹。被称为“印度铁娘子”的英迪拉·甘地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遇刺的地方

24

 

英迪拉甘地被暗杀时的随身物品

25

如今保存在新德里的博物馆

 

甘地的遇刺再度引发了激烈的宗教冲突,印度多地爆发了反锡克教暴乱,有数千平民丧生。这场绵延多年的动乱,给印度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印度就这样在动荡中度过了八十年代的前半部分。

动乱现场

26

世界上多数宗教的本质是包容而不是对抗,至少从教义上来看,没有哪个创始人是希望自己的信徒战天斗地的。

今天文章中提到的锡克教金庙奠基时,甚至邀请了伊斯兰教的领袖前来见证,为的就是表达对宗教理念的包容。

可是在金庙发生过的冲宗教突又是那么激烈,仿佛曾经的友好都并不存在。

宗教若能成为劝人向善的指引,而非挑起精神对抗的工具,该有多好。

原标题:印度是如何镇压极端势力的?地球知识局

责编:王馨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