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视窗】:1.教育也出问题了! 2.还学生健康学习环境

教育也出问题了!

《赤道论坛》2017/08/18 南洋商报/社论

无独有偶,商界和金融界的二名巨头先后表示对教育制度的关注,说明教育出了问题。

国家银行前总裁洁蒂说,在1960年、1970年、1980年,甚至是1990年代,我国有许多伟大的领袖引领着国家前进,但由于目前环境有着显著的变化,所以需要全新教育制度。

也是大马国际金融领导中心(ICLIF)主席的洁蒂还说,大马的公共与私人领域,都面临缺乏领导力的问题。

大马厂商公会总会长林伟才博士说,教育体系及技术不足,大马高收入国路遥远。

《2013~2025年教育蓝图》当年出台的时候,教育部就已预告我国的教育制度必须大改革,确保学生能掌握21世纪所需要的技能。

因此,学前教育课纲顺应着时下全球教育趋势,重视幼儿的能力发展,提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以让幼儿从探索中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纲修订是永远的进行式,教育部自1986年推出学前教育指南,之后于1993年丶2003年和2010年重新修订,作为国内幼儿园的办学指引。

新课纲于今年5月上路,它给予老师更大的伸缩空间。

“马来西亚教育改革方案”下,首个推动的是教师集体备课工作坊,第二是教师华文教学提升课程,第三是家长教育醒觉运动,第四则是海量阅读计划。

显然地,在教育发展大蓝图下,整个教学模式已改变,过去大量做功课和大量准备考试,以考试作为目标的方式已不管用了,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教学、创意教学、高思维模式等,跟随整个大趋势的教学方式。

新的教育政策注重硬体建设,更专注于素质教育的发展,纵然有再好的设备,礼堂、视听室,甚至游泳池,若素质没提升,再好的硬体设施都是没有意义的。

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说,如果设备好,那会更好;但朝令夕改的教育政策前车可鉴:纯国语教学到英文教数理,再到英文、历史列为必修科,不及格无文凭等,不一而足。

教育政策推行上的偏差,以致不到位,无不让我们一再错过一个又一个的黄金十年。

领导力出问题,要求不严和无需问责的后果是,执行力日渐苟且。教育是爱心工作,掺杂政治等因素后,以致未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终人才尽失,水平日下,徒留一群技术不足的大学生。

 

还学生健康学习环境

2017/08/18 中国报/中言

国内402间有纪律及毒品问题的学校名单,被人蓄意流出,引起教育部长马哈兹尔不满,更声称会追查是谁把名单外洩。

但对民众而言,名单外洩的始作俑者是谁并不重要,相反的这是可以检视各所学校纪律问题的难得机会,自己执教的学校、自己孩子们上课的学校是否上榜,师生和家长务必关心一下。

校方倾向于把校园内的纪律问题扫在地毯下,不外乎是担心学校的声誉受损,或是担心遭到报复,但因此,黑帮反而更肆无忌惮的渗入校园,扰乱学校风气。

关注逃学课题

纪律问题和霸凌息息相关,据瞭解,有2.03%学生触犯纪律;去年就有11万1895名学生面对纪律问题,当中9万5046人是中学生。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2年有4159宗校园霸凌桉件、2013年是4120宗、2014年是2906宗、2015年是3011宗、2016年是3448宗及今年截至6月则是872宗。

这些学生是潜在的私会党招募对象,将来可能成为威胁社会安宁的私会党徒和罪犯。

寻策减少问题

在学校纪律罪行中,逃学是教育部首要关注的课题,甚至为此设立关键绩效指标(KPI),要将过去5年的平均0.4%学生逃学率,降低至0.02%。但教育部不能光说不练,既然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不懈去执行和追求。

当然,学校纪律问题不可从表面进行讨论,反之是複杂的社会问题,例如学生无心课业、家庭问题或贫穷,教育部、校方和家长都必须瞭解真实情况才能找出解决方桉,这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学校的纪律问题,必须以高度政治意愿和认真态度来解决,政府需要一个更全面的策略来阻止学校纪律问题和霸凌文化的滋长,寻策减少教育界面对的问题,还学生一个健康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一片丹心爱华教?

2017/08/18 南洋商报/言论版

~作者:江军

根据报道:在2000年,全国61万2064位华小学生中,有5万5976位是土著,占约9.2%;到了2016年,全国53万5273位华小学生中,6万7128位是土著学生,占12.6%。

为什么华小土著学生会越来越多?

报道指出:原因是土著家长已看到华文教育让其子弟有“前进的机会”,就是“有更好的出路,更好的谋职条件”。

看了有关报道后,有人认为土著家长是基于现实功利因素才选择华小,并不是他们“一片丹心爱华教”。

作出这种苛评的人,何不问一个问题:“土著家长即使有如此心态,又何错之有?”

再试问:难道所有华裔都“一片丹心爱华教”吗?

大家应该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国内有三种源流小学:国民小学(所谓“马来小学”),英文小学和华文小学,而绝大多数华裔家长的首选不是华小而是英小。

当时的观念是:英文教育比华文教育优秀,孩子接受英文教育比较容易找工作,有更好的谋生机会。

我还记得一位华裔律师在陈词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本案原告是英校毕业的,本案被告是华校毕业的,因此,原告比被告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其实,这种“英文教育比华文教育优秀”的观念当年曾普遍存在于华裔社会。(有人说即使今天也是如此!)

到了1970年,教育部长雅谷(后来出任沙拉越首席部长)运用部长权力把英文学校一夜间改为国民学校(以国语为教学媒介语)。

在这个新形势下,原本把孩子送进英校的华裔家长纷纷把孩子转送去华小。国内华小学生人数一时大增,摆脱了新生一年比一年少的困扰,为华小带来久盼的春天。部长的这一大手笔,意外地间接带动华教蓬勃发展。

当年华裔家长的这种表现,不就显示了他们其实是在形势所迫下才把孩子送去华小,而并非他们“一片丹心爱华教”?否则早把华小列为首选。

虽然在当年这样做并没有太浓的现实功利主义色彩,而且也是让孩子接受华文教育,但是,却叫人不能不问一句:如果真心热爱华教,为何不把华小列为首选?明乎此,也就请不要去指指点点别人没有“一片丹心爱华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