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不是宣示主权的工具

《光华网》异言堂

6/07/201718:11

文:颜健品

在大马宪法上,马来文是官方语言,而在我国民间里马来文也是广泛运用的语言,向来不存在地位受威胁的问题。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工具”,在日常生活里无论是用哪一种语言,都没必要刻意使用优美、深度字句,反之只需以简易的词汇,能表达到想法来取得沟通即可;用什么语言来沟通并不构成问题,最重要是所表达的语言能让双方明白及了解。

只不过,不时有种族主义的政客、政府机关官员、学者等,常刻意营造舆论,刻意以捍卫语言尊严地位的言论,如“大马人要掌握流利国语否则就移民”、“不懂马来文就该褫夺公民权”等论调,来煽动种族情绪及倡议主权意识。

最近公共服务局强调,政府从今年起规定包括合约性质的公务员申请者,都必须拥有大马教育文凭(SPM)国语优等;也有人提出不符资格者需补考。此外,也有医务人员包括一些已经在职多年的医生也需补考。这个政策成为网民调侃的网络笑话,讥讽医生的学术专业,竟不如SPM马来文的文凭资格。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大课题,公务员者必须要有一定的马来文成绩水准,是必须有的基本要求,毕竟他们是代表政府站在前线为人民服务的人员。只不过,在政策的施行上不需矫枉过正,如医务人员,他们的专业领域是医疗知识,与马来文有没有优等并没关系。

往往逢有类似牵涉到马来文的课题时,必有一些偏激者发表“捍卫国语地位”论,影射他族不尊重马来文地位、无法掌握马来语等同不爱国等。发表类似言论者,一般上除了思维狭义外,他们都是抗拒多元化的群体,并试图骑劫语言的本质,成为宣示主权的工具。

过于强调单元化是开倒车及落伍概念,况且多元化是世界潮流趋势。现今时代,除了掌握自己熟悉的语言外,若能掌握更多外语才能与世界接轨,特别是英语及华语。回到现实层面,掌握一种语言的目地,是要运用在日常生活里,以做为社交的沟通桥梁。

所以,掌握语言的用意并不是为了“抛书包”,捍卫语言也不必以强硬姿态示人。推广语言可从鼓励民众运用来开始,然而不需过于讲求学术性的正规语法,反之只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运用法,彼此可从中了解,就已达到推广语言的目地。

过于从学术角度去看待,反之会限制语言发展,尤其让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失去学习的吸引力。有孩子就读小学的为人父母者,若有翻看孩子的马来文课本,相信会了解到为何现在的小孩,会对学习马来文缺乏兴趣。过度刻意提升学术的层面,最终会拔苗助长,对语文发展没帮助。

虽然马来文是官方语言,不过宪法也让其他族裔国民享有学习母语权益,而在我国多元种族社会结构下,根本不需刻意强调马来文至上主义。只是,身为大马人,我们有必要掌握马来文,这不关乎学业成绩、宪法地位等,而是生活在大马,马来文是难免需用到的沟通语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