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死·华教自强/沈小珍

《南洋网》2016年12月29日

陈嘉庚纪念馆“先贤交辉”特展系列(二)之“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特展日前开幕,通过精心策划的特展内容和名家开讲,让大众更了解陈六使的事迹和贡献。

在变革动荡、人心惶惶的年代,高尚的情操如浊世清流,世代传颂、历久弥新。

在物资丰裕,精神匮乏的年代,极需人文素养的提升,才不至于迷失在人云亦云和随波逐流的舆论波涛中。

踏入2017的新旧交替之际,重温伟人事迹,唤醒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在提醒我们,维护民族尊严,坚守文化的根。精神不死,正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一前一后相辉映

陈嘉庚与陈六使年纪相差23岁,非亲非故,纯主雇关系,但渊源很深,尤其是在兴学办校方面,一前一后相辉映,进而衍生为今日的“嘉庚精神”和“南大精神”。

陈嘉庚与陈六使之间,有个关键年份——1950年,就在这一年,他们分别作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抉择。陈嘉庚毅然返回中国效力,陈六使则选择留在南洋贡献华社,并延续了陈嘉庚的办学精神,创建新马史上第一所华文最高学府——南洋大学。

1956年3月15日,南大正式开课,陈六使的心愿实现了,自此,也带领着南大渡过无数次难关。1980年,南大难逃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命运,短短四分之一世纪的教育路,培育了1万2000多名毕业生的南洋大学从此走入历史。

南大既是陈六使的骄傲,也为他的人生带来极大冲击。1963年,由于陈六使支持南大学生参政,被当权政府褫夺公民权。

这个备受后人推崇的伟人,不谋眼前利,不短视心胸狭隘,在尊严和信念的支撑下,循序渐进地誓为世代学子铺陈一条长远的教育路。尽管时不我与,依然赢得赞颂。

南大精神非个人口号

博特拉大学高级讲师徐威雄博士说:“南大精神”这个词并非在南洋大学1956年开学以后才有的。早在陈六使宣布要创办南洋大学时,《南洋商报》发表的一系列社论中提及“即将创办的大学是延续和发挥了华人在无任何援助下自发自动的兴学精神”、“南洋大学带出来了一种新马华人的期待,这种期待便是南大精神”。可见南大精神并不是个人口号,乃是深厚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精神力量。

《南洋商报》创办人也是当年的橡树大王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继陈嘉庚之后,在我国以树胶王国奠定经济实力的陈六使则于1956年创办南洋大学,双双“以商养文”成绝佳典范,不但创造就业机会,也提供教育机会,高风亮节长留青史,足以作为今日实业家的借镜。

诚如陈六使于1972年去世时挽联所写的:“经济则成大业,教育则立大功,生可谓荣,死无憾也。”

在华社和华教的长征路上,不少真人轶事深具启发性,温故知新,醍醐灌顶,在尊严被践踏、信念被动摇之际,如一盏盏明灯指引前路。没有尊严和信念的基石,成大业立大功不过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