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学者谈兴奋剂风波:真丑闻还是大阴谋?

瓦尔丹·巴格达萨里昂

俄罗斯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历史学教授

发表时间:2016-08-25 10:29:45

2016年里约奥运会终于拉下了帷幕。许多国家在这场盛会中都有非同寻常的经历,场内场外各种新闻此起彼伏。在这届喧嚣的奥运会中,最苦闷的或许是整个俄罗斯代表队。俄罗斯以19枚金牌,奖牌榜第四名的成绩结束了里约征程,这是1996年俄罗斯首次以国家身份参加奥运会以来,金牌数第一次不足20块。

对于许多俄罗斯运动员来说,能够来到里约参加奥运会已经是一种“恩赐”。2014年,俄罗斯运动员尤利娅·斯捷潘诺娃爆料称,俄罗斯田径界存在系统性使用兴奋剂的问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经过调查,揭发了俄罗斯在多个体育项目上推行国家操纵的“使用兴奋剂计划”,并据此建议禁止所有俄罗斯运动员参赛。直到开赛前,国际奥委会才决定不采取全面禁赛处罚。然而俄罗斯代表队举重队全员、除一名选手外的田径队全员遭到禁赛,游泳、皮划艇、赛艇、帆船、自行车、现代五项、摔跤等项目队伍则遭部分禁赛。在伦敦奥运会上斩获6金4银5铜的俄罗斯田径队,今年颗粒无收。

这场矛头直指俄罗斯的兴奋剂丑闻,在俄国内甚至全球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认为这是竞技体育史上的巨大耻辱,而更多的人则将体育与政治联系起来,试图找到这次兴奋剂风波后的政治力量和各种因素的互相博弈。在竞技体育与国家实力、国家形象密切相关的今天,兴奋剂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运动员自身,也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的范畴。关于这一点,众多俄罗斯学者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本文对俄罗斯自然科学研究院院士,俄罗斯地缘政治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博士、教授Вардан Эрнестович Багдасарян 的文章与主要观点进行了编译,原文为Допинг и политика.

什么是兴奋剂——谁来决定?

此次俄罗斯兴奋剂风波的焦点在于一种药物——米屈肼。米屈肼是一种保护心脏的药物,能有效改善心肌缺血。药物本身则并不能增强肌肉和身体机能,也不能改善运动员的心理反应。米屈肼在1976年由苏联科学院拉脱维亚分院研制,并随之大量成产和投放市场,至今已经有四十年。四十年来,米屈肼从未被列入禁药的行列,更不存在相关服用禁令。甚至在2012年,梅德韦杰夫将米屈肼列为俄罗斯的基本药物和重要药剂。但与此同时,米屈肼在美国却没有通过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

大体上看,米屈肼的适用范围仅限于前苏联境内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运动员都使用过这种药物,其中以俄罗斯为甚。因此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突然将米屈肼列为禁药,显然是有针对性的行为,这种行为指向的是一个具体国家。并且除俄罗斯之外,也有其他国家的运动员被查出服用了米屈肼,但被奥运会集体禁赛的,却只有俄罗斯。

俄罗斯网球名将莎拉波娃因服用米屈肼遭到禁赛

与此同时,从世界反兴奋剂的报告中同样可以发现一些端倪。报告中指出,俄联邦调查局直接介入了索契冬奥会的准备实验室,并向所有俄罗斯运动员声明,普遍使用兴奋剂是一项国家政策。甚至指出总统普京也在不遗余力地支持兴奋剂实验。

仅就兴奋剂本身而言,在体育界,使用帮助运动员提高能力的药物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在这些药物之中,有些药物被列为违禁兴奋剂,另一些则不是。同时,一些运动员被检测出服用兴奋剂,而有人则侥幸过关。这些规则的掌控者,无疑也是兴奋剂的使用者,他们在世界体育系统中拥有主要话语权和掌控力。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就是在这一体系中最有分量的机构之一。WADA1999年成立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在成立之初,来自英语国家的成员统治了整个机构。历任反兴奋剂机构主席的分别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和现任的英国人——里尼。他们无一不对俄罗斯持排斥的态度,这样的态度同样延续到了俄罗斯的体育事业上。显而易见,有关米屈肼是否成为禁药的界定和由此引发的俄兴奋剂丑闻,与整个西方的态度密切相关。

兴奋剂——是药片也是武器

没有药物的帮助,一个国家很难在体育项目上取得大的飞跃,这似乎成为了当代体育界心照不宣的共识。俄罗斯著名滑雪运动员安菲萨·列索娃在采访时就表示:“体育竞赛中已经很难避免兴奋剂的使用,田径比赛尤甚,而针对这一情况,只能说‘没被捉到的就不算贼’。患哮喘病的运动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某些兴奋剂禁令对于哮喘病人来说并不适用,因此,北欧国家的一些滑雪队几乎全部由哮喘病患组成。仿佛北欧滑雪队专门招收那些患有哮喘的人。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中始终战绩骄人的美国游泳队,竟然也都是哮喘病患者。在奥运会中争夺金牌是一项至高荣誉,因此做出什么都不过分。”

现代社会,体育事业已经远远超出了运动竞技本身,而是国家政治实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代表着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兴奋剂分量也远远不是一个小药片那么重,它在国家竞争中甚至有着武器般的威力。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就说过,大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取决于两件事——核武器的数量和奥运金牌的数量。奥运会金牌是“软实力”的象征,这与代表着国家“硬实力”的核武器具有同等地位。实际上,奥运会已经完全超出了创始人顾拜旦的设想——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体育场上的竞争甚至比大国间的军备竞赛更加激烈。

可见,将兴奋剂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斗争武器并不是当代才有的现象。第一起兴奋剂丑闻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自行车运动,在那个年代,指责对手使用兴奋剂就已经成为了制胜的重要武器。苏联的媒体就曾经大篇幅报道过这些事件。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加拿大短跑名将本·约翰逊与美国人刘易斯竞争中,爆发的兴奋剂丑闻更是震惊世界。

体育是现代国家竞争中的关键因素,而要想在体育上取得优势,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这包括科学、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其中科学是重中之重。虽然我们经常看到媒体塑造的好莱坞式的体育英雄形象,但实际上,这些“英雄”的成功离不开举国的科研成果,这其中就包括能迅速提高运动员个人能力的药物。运动员的竞赛同时也是国家的科学竞赛,而那些科技水平落后的国家,则被排除在这场比拼之外。同时,科学的发展促成了反兴奋剂组织的出现,以此来限制禁药滥用。但问题在于,当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的药物时,在它被列为禁药之前,其使用就完全合法。可见,兴奋剂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无关运动员的清白,而关乎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兴奋剂已经成为打击对手有效手段,此次针对俄罗斯的兴奋剂风波,无疑就是对俄罗斯的国家和体育形象一次打击。

俄罗斯撑杆跳名将随田径队遭到禁赛,里约奥运会期间黯然退役

政治阴谋:新冷战和舆论危机

针对俄罗斯的兴奋剂丑闻一石激起千层浪。事实上,这不仅是一件体育界的丑闻,更是一场政治丑闻。遭到抵制的不只是作为英雄人物的俄罗斯运动员,更是整个俄罗斯——被外界指责弄虚作假,违背公平竞赛的原则。一些人试图否认俄罗斯的体育成就,甚至将俄罗斯拒于某些国际体育组织之外,这一切在苏联时代就已经发生过。

十月革命后苏联被排除于国际奥委会,为对抗“资产阶级”的奥运会,苏联开展了“无产阶级”的全苏体育运动会,以表示对西方愈发商业化的体育竞技模式的强烈谴责。同时,其他方面的批评也集中于职业体育中的服用兴奋剂现象。当1952年,苏联不再受到奥组委的排斥,重回奥林匹克赛场时,人们发现,苏联体育水平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在体能上超越了体育强国的顶尖运动员。之后,为了抵制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苏联联合9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召开了“友谊-84”运动会。

1928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一届全苏体育运动会,有包括工人、军队和学生在内的七万人参加。

但如今,在新的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无法效仿苏联的做法,因而运动员成为了牺牲品。如果这样的牺牲不断上演,奥运会终有一天会失去存在的意义。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与国际奥委会对俄罗斯田径队的禁赛决定,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虽然总统普京曾说,不要以历史的阴谋论来看待此次的兴奋剂风波。但不得不说,围绕俄罗斯兴奋剂发生的一些列事件,都让人联想起政治阴谋。这些内容的政治挑衅意味显而易见,说这是一种新冷战都不为过。

同时,这也是俄罗斯面临的一场舆论危机。俄罗斯的兴奋剂丑闻最早产生于2014-2015年初,爆发于索契冬奥会前夕。显然这是对作为主办国的俄罗斯的攻击。同一时间,德国拍摄纪录片《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揭开俄罗斯兴奋剂风波大幕。2015年是兴奋剂风波和体育政策上反俄情绪的顶点。大量俄罗斯运动员被指服用兴奋剂,同时俄反兴奋剂机构也被指控隐瞒调查结果。针对俄罗斯的兴奋剂丑闻不断发酵。起初矛头指向了俄罗斯黄金一代的滑雪运动员,接下来是田径选手,而如今则是全体俄罗斯运动员。同时,俄罗斯所有田径运动员失去了奥运会参赛资格,莫斯科反兴奋剂实验室也被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吊销资质。虽然俄罗斯体育部长表示:“我们有能力与国家组织进行合作解决问题。”但结果显然不尽如人意,舆论战场上,俄罗斯丝毫不占任何优势。

通过针对俄罗斯民众的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那些试图打击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在舆论战中引导方向的。在回答“俄罗斯人以什么为自豪”这一问题时,排名第一的答案是“俄罗斯历史”,第二位则是“体育成就”。因此,在舆论战中,别有用心者所重点攻击的正是这两点。对历史的否认首当其冲,并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达到了顶峰。紧接着,矛头便指向了俄罗斯的体育事业——兴奋剂风波由此而起。

这场兴奋剂风波让俄罗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俄罗斯学者Людмила Игоревна Кравченко 指出了风波背后,国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首先,这是一场舆论战,俄罗斯在这张战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国家形象在世界严重下滑。德国电视台的兴奋剂纪录片和一些组织刊发的材料引爆了俄罗斯兴奋剂丑闻,甚至成为兴奋剂风波的直接证据。这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新闻是如何引发话题并引导西方公众的。

其次,这场风波证明了,西方世界的目的就是彻底孤立俄罗斯,不仅将俄罗斯排除于世界政治体系之外,更排除于世界体育文化之外。国际田联取消了俄罗斯2016年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举办权之后,又取消了全部田径运动员的奥运会参赛资格。但时至今日,调查结果的公布仍然遥遥无期。

第三,这对俄罗斯体育事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受到禁药风波威胁的运动员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运动事业,另一部分则会选择加入国外的运动队来寻找机会。这不仅使近年来俄罗斯对体育事业的付出付之东流,也造成了大量优秀运动员和教练的外流。

最后,这次兴奋剂丑闻仅仅是西反对俄罗斯制裁的开始。西方的政客和体育组织提出建议,企图扩大独立委员会对俄罗斯兴奋剂监管的权力,以对俄罗斯所有的运动员进行兴奋剂检测。在禁止俄罗斯田径队参加里约奥运会之后,更是企图剥夺俄罗斯2018年的世界杯举办权。

23日,俄罗斯做出了“大动作”,俄罗斯方面决定2017年不向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缴纳会费,继续强硬态度。这场风波或许将引发有关体育伦理,兴奋剂使用和国家体育制度的更大讨论。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此看到了体育与政治的另一种结合——作为制裁的手段和东西方对抗的武器。

文章来源:

http://rusrand.ru/analytics/dopingovyy-skandal-kuda-vedut-rossiyu

http://rusrand.ru/forecast/doping-i-politika

【本文由经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 郭靖媛 编译】

原标题:俄罗斯学者谈兴奋剂风波:真丑闻还是大阴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微信公众号“经略网刊” | 责任编辑: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