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利润不相信道德,市场不相信眼泪

作者:黎阳■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2008.9.24.

这年头中国吃的不凭票了,就是全都带了药了。满大街的“物质极大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虽然令人眼花缭乱,然而只要知道点内情,便难免有“笑里 藏刀”的感受——天晓得里边埋伏了多少激素农残重金属,假冒伪劣转基因,看着眼馋,吃着心悬:吃得出病,看不起病。多吃几口,少活几年—— 这是赚钱生意,还是赔老本的买卖?没资格享受“特供”的普通老百姓即便是想买凭票的“健康可靠”,买得到吗?

这回“毒奶粉”风暴闹大了,震惊中外了,于是据说要痛下决心改变了:“整顿后新生产的奶制品绝不能出任何问题”。

这个包票兑现得了吗?那要取决于两条:第一,有没有那个真心,第二,有没有那个能耐。

第一,有没有那个真心?

起码可以肯定一点:过去没有。

如果真心想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会拖到今天吗?

——2004年就已经出了震惊全国的安徽阜阳“毒奶粉”、“大头娃娃”事件,当时也是又调查又严厉惩处的好不热闹,结果呢?现在还是4年前的原班人马,折腾了4年整出了啥结果?

——早在2005年3月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上海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就向报刊揭露“高科技”的假奶毒奶已经泛滥成灾(见附录一:《北京晨报》 2005年3月11日的报道)。根据他们的揭露,牛奶造假始于1990年,用“高科技”“升级换代”始于1995年,大规模泛滥成灾于 2003年(与全面“私有化改制”高潮完全同步合拍,而且全仗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精英”专家们“解放思想”发明出来的毒奶造假“高科技”。)从 1995年算到今天,中国老百姓至少已经在“高科技”的毒奶的威胁中生活了13年。

——“高科技”的假奶毒奶泛滥成灾的消息于2005年3月刚刚见报,第二个月(2005年4月)立刻就成立了“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见附录 二:祝咏兰主任在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品授牌仪式上的讲话),闻风而动雷厉风行,足见有些人对自己的健康安全何等重视,顺便也证明他们对社会上有毒有害食品 泛滥成灾的实际情况一清二楚。

——2007年3月出口到美国的宠物食品里的三聚氰胺毒死了美国的猫狗惹得美国人大闹了一场。中国质检总局立刻下令严查出口食品中的三聚氰胺,不但要查狗 食,而且明文规定要查“包括奶粉、液态奶、婴幼儿米粉、香肠、面包、馒头、面条及方便面”等食品。而这次毒奶粉出了大乱子、中国老百姓质问 “为什么以前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质检总局前局长大人却大言不惭地宣布“在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相关的标准中,都没有对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进行规定”—— 给美国狗吃的有“检验标准”(没就马上就能立一个),给中国人吃的没“检验标准”;对美国的狗关怀备至,对中国的人漠然置之——真是爹亲娘亲不如美国的狗 亲。

……

就凭这几年来的这一系列桩桩件件,能看出任何保护中国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真心吗?

那么是否从现在起当真痛改前非,亡羊补牢了呢?很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抓小放大”、“避重就轻”:只承认是“事故”,不承认是“下毒”;只承认是“奶源污染”,不承认是全行业黑幕;只承认被逮 着现行的,不承认没当场人赃俱获的。只谈奶制品,只谈三聚氰胺,其他一切一律“顾左右而言他”。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奶制品,不是三聚氰胺,那就另当别论。 ——老百姓的食品只有奶吗?

——22个厂家的奶粉同时查出了三聚氰胺,却只抓了一个三鹿的田文华,外带几个奶贩子,把一切归罪于“原料奶污染”,这不明摆着“舍卒保车”吗?牺牲三鹿 一家,开脱其余21家——田文华也好,奶贩子也好,可能同时给22个厂商的奶下毒吗?分明是全行业集体作案,蓄意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三聚氰胺。现在只揪住三 鹿不放,只揪住几个奶贩子不放,对其他的同案犯碰都不碰,反而让他们以“郑重保证”的名义既洗刷了自己,又做了次免费广告。——恰如鲁迅形容的,“自打两 个嘴巴,淌几滴眼泪,也照样能够另变一人,和‘以前之我’绝无关系”——在老百姓面前又演了一出“警察扫黄、婊子从良、风头一过,一切照常”的滑稽戏。

——对“造假第一生产力”——“发明创造”、“推广培训”用三聚氰胺之类“高科技”造假奶毒奶的“精英”“专家”连一个字都不提,更不用说追究惩罚了。而 这些人才是最坏最恶毒的凶手。放着这样的巨恶不抓只抓奶贩子,等于禁毒只抓街头小贩不管发明毒品配方提炼工艺的主谋;只抓小偷小摸,不抓教唆犯。如果当真 有决心打击毒奶粉的元凶巨恶,能放过这些元凶首恶的“精英”“专家”吗?(顺便提一下:“精英”整天骂毛泽东时代“破坏科学”,今天才是 “科学的春天”。而“破坏科学”的毛泽东时代搞出的是杂交水稻,如今这“科学的春天”搞出的“高科技”却净是用三聚氰胺之类造毒奶毒食品。)

——满嘴好话,一毛不拔:“道歉”可以,“内疚”可以,“哭天抹泪”可以,“辞职”可以,“下保证”可以,“免费检查治疗”可以,但索赔不可以——“上面特别要求律师不许接向三鹿索赔案”:光拿话甜和人。

——山西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溃坝在一个县造成人员伤亡,省长便引咎辞职。河北毒奶粉流毒全国全世界,伤了数万无辜婴儿,当时隐瞒不报,现在还严 禁河北律师接案,情节难道不比山西一个县的事故严重多少倍?怎么只让石家庄一个地区的头目下台,省里一点责任不负?这能算“一碗水端平” 吗?同罪不同罚,还讲什么法制?

——有人简直成了“事故专业户”,到哪哪出事:到河南河南出事,到东北东北出事,到中央全国出事——回回出事,回回他没事。这次“毒奶粉” 他又没事人一大堆。当然,这固然说明“朝中有人好做官”,主子皇恩浩荡,奴才肝脑涂地,哥俩好,亲密无缝,但如此赏罚不公,包庇袒护,怎么能证明当真有决 心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

——附录一证明从1995年算到今天,中国老百姓至少已经在“高科技”的毒奶的威胁中生活了13年。既然“精英”们能整天闹着要求当时已经退居二线的毛泽 东为“三年经济困难”负责,那么为什么不能根据同样原则要求始终处于一线的头头脑脑们为持续了13年还没有结束的毒奶毒食品的泛滥成灾负责?说“三年经济 困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那如今这“经济上最困难的一年”又是几分天灾、几分人祸?

毛泽东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打包票的人还自认是共产党吗?还自认是辩证唯物主义 者吗?如果认,那还有理由拒绝“最讲认真”、“无所畏惧”地正视现实、解决问题吗?如果不认却还要装做认的样子,既不敢“最讲认真”也不敢 “无所畏惧”,对事实怕得要死,对老百姓怕得要死,拼命删除一切不合心意的网贴以封民口,那怎么能让人不怀疑所谓“整顿后新生产的奶制品绝不能出任何问 题”的包票也同样是在逢场作戏?

第二,有没有那个能耐?

答曰:没有。

要确保最终产品不出问题,首先必须保证原料没问题。

根据新华社2008年09月21日报道的检测专家的结论(见附录三:专家称国家标准委正制订奶粉检测新标准),“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户从事分散的农业生 产,我们所吃的绝大部分食品,就来自这种分散生产,我们食用的奶制品的原料很多也来自“散养”的奶牛。同时,我们还有几十万个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其中 大量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

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奶源分散,只要有一家奶源有问题,同时收购的一整批奶就全完了。要确保奶源不出问题,就必须确保所有的奶农都“步调一 致”、不出问题。要靠加强监控来杜绝问题,那就得每家每户从头至尾都派人盯着,而且从奶牛喂养的全过程、全部饲料等等都得有监控,否则就有空白,就有发生 问题的可能——实际上这做得到吗?即便做得到,代价承担的起吗?

奶源如此,加工过程呢?《附录三》指出:

“食品中不能添加的物质远比能添加的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上亿种之多,对每种食品都进行有害物质‘彻查’也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成本谁都负担不起。”

由此可见不管检查如何严格严密,也不可能把食品中所有有害物质全都查出来。一是技术上做不到,二是经济上负担不起。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造假“精英”一 直丝毫没有受到打击,仍然在不断“科技创新”,开发出新的造假“高科技”,“改进”毒奶毒食品的“技术”“工艺”。只要“发明”出新的投机取巧的“高科 技”,就可以轻而易举避开现有的检测手段。既然检测不出来,或追查不出责任来,那就对他们无可奈何,只能任凭他们坑蒙拐骗——比如现在那么多激素抗菌素, 即便查出来了,能判定是某个具体企业的责任吗?至于更新一代的高科技如“转基因”产品,连是否对人体有害都难以确定,更不用说防范与追究责任了。

结论:仅仅依靠消极检测来杜绝食品加工的造假猫腻捣鬼不现实。

这完全符合全面质量管理(TQC)的原则——“优质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以为靠监测严格就能确保食品安全本身就属于无知。

靠“加强监控”来解决毒食品问题如同军事上的攻防战:一个千方百计堵漏洞,一个千方百计钻空子。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堵漏洞的永远追不上钻空子 的。——“严格监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多环节,要步步设防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破绽”根本不现实。象食品这样的大批量生产,再严格的检验也只能是 抽检。抽检的前提是工艺稳定,没有任何人为的变化。如果存心捣鬼,不管如何严格检验也总有空子可钻——这如同游击队跟鬼子捉迷藏,只能据点而守的鬼子根本 防不胜防。

只要做不到从奶牛的饲养到挤奶全过程监控,做不到奶制品生产加工的全过程监控,做不到能够对每种食品所有可能的有害物质全部检验出来,那从理论上说就有空 子可钻。问题就变成:如果有了发现不了的作弊赚钱的机会,企业家的“道德的血液”起不起作用?是“有便宜不占”还是“不占白不占”?

张维迎说:“市场本身纠正自身毛病要比政府纠正市场的毛病更为有效。因为市场上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生存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它必须讲求信誉,否则就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

张维迎在这里回避了一个前提: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要实现“市场本身纠正自身毛病”,要企业实现“竞争的压力迫使它必须讲求信誉”,就必须做到:第一, 市场能及时发现问题。第二,市场能及时查出责任。做不到,一切免谈:如果企业产品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的责任不能及时查出,那企业根本不会有任何压 力,更谈不上“讲求信誉”。在这种情况下,私有化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制约,资本的血腥本色就会充分发挥到极至。

比如这次三鹿的三聚氰胺放多了,出了人命了,被迅速发现了,被立刻确定责任了,于是三鹿受到惩罚了。当没有这种“意外”,没有“立竿见影” 死人,不能迅速追究出是三鹿的责任时,谁能制止三鹿?如果再有比三聚氰胺更巧妙的的损人利己的“高科技”玩艺,让你无从检查,无从确定危害,无从确定责任 时,“企业家的道德的血液”会良心发现、悬崖勒马吗?没门。“捉贼要赃,捉奸要双”,你没本事当场人赃俱获,就不能拿我怎么样,只能让我欢天喜地发大财 ——这就是利润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利润不相信道德,市场不相信眼泪。

如今西方的食品公司玩的就是这手高科技,合法钻空子发财。比如什么转基因、添加剂,只要你不能证明短期对人体有害,那就没理由禁止我用来发财。至于长期效果,对不起,管不着。

那么就走投无路了吗?当然不是。要彻底解决问题,只有一个办法:让生产者自己不愿意作弊。怎么才不想作弊呢?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就行。毛泽东时代的国营企 业、集体企业不就是这样的吗?既然生产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需要,那对人没好处的东西想都不想往里加。靠工艺保证质量,靠抽检确保工艺稳定, 根本不需要象防贼似的“人盯人”。

《附录三》里的专家建议是:“要实现奶制品和其他食品的质量安全,就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 ——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贮藏、物流配送等——都达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过去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奶牛集体饲养,集中管 理,出了问题一下子就能发现解决,那有什么分散管理的麻烦?生产目的同样不是赚钱第一,同样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同样没人整天打主意钻空子玩花样, 哪有今天如此防不胜防的麻烦?

只有公有制才能确保生产食品的和加工食品的根本想都不想往食品里加损人利己的东西。那种情况下的“加强检测”才能既确保质量又不极大地提高成本。

利润不相信道德,市场不相信眼泪。只要坚持赚钱第一的私有制,就休想指望“企业家的道德的血液”高于利润,就休想指望人家有空子不钻。既 要确保赢利第一的私有制,又要当真实现“整顿后新生产的奶制品绝不能出任何问题”,那就只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拆东墙补西墙,把其他地方的检测力量全集中到 奶制品加工上来,从头至尾、从里到外处处设防,步步为营,象监狱防范囚犯那样一步都不松懈。那样的结果只能是“按倒葫芦浮起瓢”,奶制品暂时没事了,别的 食品又出乱子了。而这么多人员压在奶制品企业即便不是行不通的,也是代价高昂的——就凭这一条就可以说,所谓私有制效率高纯粹是神话。

附录一:破旧皮鞋变假牛奶原料造假环节可见专家身影 附录二:祝咏兰主任在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品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附录三:专家称国家标准委正制订奶粉检测新标准

附录一:破旧皮鞋变假牛奶原料•造假环节可见专家身影


http://finance.sina.com.cn/xiaofei/consume/20050311/04061421115.shtml2005年03月11日04:06•北京晨报

假牛奶的制造术简直匪夷所思,根本不需要与牛发生任何联系,只要用香精、糖、自来水和一些添加剂,就可以造出假牛奶来。更为耸人听闻的是,甚至一双破旧的皮鞋经过一系列处理后,也可变为假牛奶的原料。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上海市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顾佳升及一些正规奶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牛奶造假的各个环节,都可隐约看见专家的身影。

造假日益逼真

如此彻底的牛奶造假,在1990年前很少见到。当时造假者多是在奶源上做手脚,譬如往鲜奶中掺自来水这种“雕虫小技”,或者为了使牛奶看似浓稠,往牛奶中掺滑石粉,再大量加水稀释,使奶量瞬间成倍增长。

但1995年后,在一些唯利是图的专家的推波助澜下,造假技术逐步升级。往鲜奶中掺牛尿、劣质豆粉、化肥已经算是“初级阶段”,一些厂家一斤奶加两斤水,将牛奶狠狠地稀释,然后添加各种添加剂,人为地将牛奶产品的指标凑到国家标准。

2003年前后,造假更为猖狂,一些造假者开始完全用与牛奶毫无关联的物质造奶。牛奶越造越假,越造越逼真,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然而,造假牛奶的小作坊主多是农民出身,文化层次较低,甚至是文盲,他们怎能掌握如此“巧夺天工”的造假术?

“如果没有一些专家的辅导,他们即使养一百年牛、一千年牛,也断然造不出足以逼真的假奶。”举报情况的业内人士说,所有的配方都是从专家手中流出来的。

另类“辅导员”

一些不法厂商依据行业杂志中的广告,找到研制添加剂的专家,提出怎样不用鲜奶制造出逼真的牛奶。利字当头,一些专家开始充当“辅导员”:你要发财就来买我的专利,我教你如何使用,用各种添加剂调配就把牛奶的色香味全都解决了。

“纯牛奶里究竟能否添加配料,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但现在没有人管理,加多加少没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因此就有人走向极端,全用配料。”顾佳升说。

顾佳升忧心忡忡地表示,现在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药粉,只要用水按比例调配就可以变成足以乱真的假牛奶。这种情况,我们在互联网上发现公开叫卖假牛奶粉片的网页,商家声称其产品特征为“将假牛奶放入杯中,冲入温水,就像真的。”

这两年有专家搜集了造假牛奶的材料,仅能够检测出的一小部分就有11种之多,检测不出的还有相当一部分。

可怕的人造蛋白

出钱越多,假奶就可以越逼真。据了解,目前个别地区已经出现了用人造蛋白,也就是水解蛋白代替牛奶中的天然蛋白的情况。

什么叫“人造蛋白”,就是用城市垃圾堆里的破旧皮衣、皮箱、皮鞋,还有厂家生产沙发、皮包等皮具时剩下的边角料,经过化学、生物技术处理,水解出皮革中原有的蛋白。

有人专门收购这类工业垃圾,有人专门生产水解蛋白,而这项技术很容易掌握,成本并不高。水解蛋白造就的假牛奶副作用很大,卫生、营养均不达标,毒性反应是一个慢性发作的过程。

据《新民周刊》杨江


附录二:祝咏兰主任在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品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年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代表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出席本次会议。

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成立于2005年4月,是国务院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国家机关特供有机食品的合作单位,依托国务院后勤基地、中央警卫局农 场、武警边防后勤基地和遍布全国13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的生产基地,一直为国家94个部委老干部们提供优质、放心的有机食品。中心全权代表国务院机关 老干部活动中心臻选、评估、并生产(或授权生产)面向中央国家机关及国务院机关老干部的特供指定专用产品。

基于对自身优势及对需求的客观判断,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率先投入到食品、茶、酒类等行业中来,被臻选为“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品的著名品牌有 十几个。所选用的有机食品均来自严格按照国际、国家食品生产规范和标准生产的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及有机农业体系,并通过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对已经加 入到国家机关特供体系中的企业中心还定期的进行评估考核及相关的认证,帮助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对加入国家机关特供体系之后没有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及对 特供体系的承诺标准进行生产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目前,东北的大米基地、武汉的水产品养殖基地、云南的茶叶种植基地、内蒙古牛羊肉等基地等全国最优良的 品种均已经成为中心重点培养和采购的原材料基地。

我们臻选“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品条件非常严格,要求重点在其“安全性”和“营养性”。当前最为安全的食品当属有机食品,用返朴归真这四个字来形容它一点 都不过分。大家都知道目前常规种植业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在常规畜禽养殖过程中则普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常规淡水或近海养殖的水产品又被各种水污染所侵 蚀。这些成分残留在最终产品(各类蔬菜、肉类、奶制品)中,人食用了这些产品后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有机食品的生产必须完全按照作物、牲畜在自 然环境中的生长规律进行,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无污染,不使用化学添加剂、防腐剂,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并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 构认证。我国绿色食品的AA级就是参照有机食品的标准而生产的。凡是上述环节有一项不达标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机食品,更不能入选为“中央国家机关特供”产 品。

再说“营养性”。有机食品无污染无任何添加剂,保持了天然营养成分,因此比常规食品更有营养,含有更丰富的食物纤维、微量元素及矿物质。为了保证特供产品 的营养性,对每一入选产品都有详实的数据纪录,这些数据则是通过国家食品检测中心和绿色食品检测中心营养成分分析与安全性评价得来的。

为满足中央国家机关老干部的健康需求,我们将保健食品列为一个新的特供品种。保健食品是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的特殊食品,其要求更高于其它有机食品,所以我 们在选择的时候格外的慎重。在“安全性”方面要求产品组方理论科学、有国家相关权威机构和专家安全性论证,产品必须经过动物安全实验,并得到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许可,工艺上要求先进、完善,原料及辅助材料安全可靠无污染,不得含有任何激素或化学成分,同时对原料供应商的产地证明及其相关质量认证材料进 行审核,特别要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是通过国家GPM认证、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除了“安全性”,入选保健食品必须具有显著的功效性,在这 一点上我们要求入选产品必须通过国家相关权威机构功能实验论证以及人体功能实验,要求有权威专家论证和综合评述。此外,我们还要对该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满 意度进行大量调研,最后由我们的专家团综合各项数据给予评定。

为国务院老干部活动中心臻选特供保健食品工作是由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有机食品特供中心、中安质环认证中心两家权威部门承担,在全国范围内上千种保健食品 中,经过一番严格的调查和审核程序。从安全、功效、售后服务、外观造型、用户口碑、质量管理体系六大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覆盖全面的调查项目,保证了报 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通过六个方面的综合评定,历时半年,“科尔益康胶囊”、“金多莱壳寡糖复合胶囊”最终获选。

在此,我代表国务院机关老干部活动中心、国务院中央国家机关食品特供中心对山东科尔公司表示由衷的祝贺。


附录三:专家称国家标准委正制订奶粉检测新标准

2008年09月21日05:27 来源:新华社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发生让公众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不法分子会在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为什么检验检疫机构没有查出?这类事件能否杜绝?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所的相关专家。

不法分子瞄准检验标准漏洞

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总工程师曹红介绍,我国检验奶粉所含蛋白质使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即以含氮量的测定值乘以一定系数,得出蛋白质含 量。这套检测办法虽然国际通行,但有个弱点,即只要在食品、饲料中添加一些含氮量高的化学物质,就可在检测中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的假象。

在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中,不法分子正是钻了这个空子,在奶品中添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含氮量高达66%的化学物质,造成了蛋白质虚高。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低温奶事业部总经理吕淑芹表示,目前社会上在奶源方面的造假手段变化很快,让人防不胜防。

三元以前的检测水平也不能检测出三聚氰胺,但三元在2005年推出了一种非乳蛋白检测,尽管不能检测出三聚氰胺,但能从收购的奶源中检测出是否含有非奶中含有的蛋白,这一检测手段对保障三元奶品质量很关键。

相关部门正在制订新标准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与农业所副研究员许建军博士向记者透露,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制订检测方法国家标准,即食品中三聚氰胺测定方法。

许建军介绍,目前专门针对三聚氰胺的检测有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三种,其中前两种最为常用。

“我们的检测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出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许建军说,“目前,相关的标准正在紧急制订中。”

另据介绍,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将对三聚氰胺的检测纳入到新的标准中,以确保新产品的质量合格。

此外,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出关于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通知,这无疑也是中国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一步。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产业结构

有关专家建议,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有关部门还应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食品安全风险 评估结果证明食品不安全,需要修订、制订食品安全标准的,国务院授权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制订的部门应当立即修订、制订食品安全标准。

此外,检测手段高超固然重要,标准也可以不断更新,但这还只是“治标”:有关专家介绍,食品中不能添加的物质远比能添加的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上亿种之多,对每种食品都进行有害物质“彻查”也是不现实的,这样的成本谁都负担不起。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还要从源头抓起: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户从事分散的农业生产,我们所吃的绝大部分食品,就来自这种分散生 产,我们食用的奶制品的原料很多也来自“散养”的奶牛。同时,我们还有几十万个中小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其中大量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

要实现奶制品和其他食品的质量安全,就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储存贮藏、物流配送等——都达到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 (记者徐博、张晓松、韩洁)

登入为: admin
妙文共享/黎阳:利润不相信道德,市场不相信眼泪.txt · 上一次变更: 2008/10/04 15:1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