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及其特点

国际共运网 » 文章 » 尼泊尔革命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作者徐扬,原文载于中文核心期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3期(总第97期)第47-56页。

摘要: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1949-)与尼泊尔当代历史并行发展,目前已成为该国最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尽管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成 为冷战后国际共运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作者通过分析指出,宗派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尼泊 尔共运的两大传统,前者导致了分歧与分.裂,而后者导致了联合与合并,但大趋势是,从宗派主义到功利主义,从分.裂到整合。

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是20世纪40年代印度独.立运动和尼泊尔旧民主革命的直接产物。1949年,尼泊尔共.产.党诞生于反对拉纳(Rana)家族封建统 治的民主运动之中;此后,尼泊尔共运与尼泊尔当代历史【注1】并行发展。与众不同的是,在冷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之际,尼共(毛)逆历史潮流而 上,于1996年发动“人民战争”;在经历了10年艰苦的武装斗争后又回归主流政治,并在2008年4月制宪会议选举中令人吃惊地赢得了601个席位中的 220个,一跃而成为该国第一大政党,而且比紧随其后的大会党多出了整整一倍的席位;同时,尼共各党派共占据了立宪会议一半以上的席位,成为该国政坛上最 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因此制宪会议在5月28日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正式推翻了延续了240年的沙阿王朝。值得注意的是,最初,尼泊尔只有一个 共.产.党,而当前,除尼共(毛)外,尼泊尔政治舞台上还活跃着尼共(联合马.列)、工农党等大大小小十几个共.产主义党派。原因在于,尼共自20世纪 60年代以后就一分再分,最多时竟有二十多个”共.产.党”同时存在,但尼共各党派也时常合并。这是尼泊尔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共运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因 此,弄清尼共各党派的来龙去脉,找出其发生分.裂及合并的缘由,对研究尼泊尔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尼共的诞生与早期活动

1949 年4月22日,斯雷斯塔【注2】等几位尼泊尔共.产主义先驱者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了一次建党筹备会议,尼共(联合马.列)、尼共(毛)等就以4月22日作 为党的生日;同年9月15日,又有一些共.产主义者在加德满都召开了一次会议,宣布尼泊尔共.产.党成立,故又有以1949年9月15日或其后某一天作为 尼共成立日期的提法。自1949年“筹备”、“宣布”至1954年尼共“一大”召开前,尼共早期其实只是知识分子中一个松散的思想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纲 领、组织和行动。因此,尽管尼共各党派均以1949年中的不同日期作为党的生日,但严格来说,这一年只是尼泊尔共运的开始之年。1952年1月,特里布文 国王以反对君主制、支持农民运动为由取缔了尼共,党被迫转入地下;1955年,在党的主要领导人承诺只进行和平运动后,尼共才得以恢复合法身份。

1954 年1月30日,尼共“一大”在加德满都附近的帕坦(Patan)秘密召开,标志着党在组织上的正式创立。斯雷斯塔当选为主席,阿迪卡里【注3】当选为总 书.记。“一大”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党的纲领,当前任务是“通过选举出的立宪会议来建立共和制度”。【注4】前者是毛.泽东所倡 导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纲领,而后者是毛.泽.东所反对的“议会道路”,由此可见,尼共从一开始意识形态上就具有多样性。1957年5月8日,尼共 “二大”在加德满都召开,这是尼共第一次公开召开大会,雷亚玛吉【注5】当选为总书.记。在尼共分.裂前的20世纪50年代,党的直接目标是实现共和与建 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政治任务是反对大会党政府,反对印度干涉,恢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关系等。

20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尼泊尔国内外政治环境急剧变化。在国内,1960年12月15日马亨德拉国王发动“皇家政变”夺权,解散民选议会和政府,取缔 一切政党,建立所谓“无党派评议会制度”(Partyless Panchayat System),尼泊尔从此进入长达30年的事实上的君主专.制时期。在国外,随着中苏两党间分歧与争论的逐渐公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随之分.裂,许多 国家的共.产主义党派因此一分为二。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环境,同样也造成了尼共党内思想上的分歧与混乱,开始形成以雷亚玛吉为首的“亲苏派”和以阿迪卡里为 首的“亲中派”。

此外,尼共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严重脱离群众,主要是在城市精英阶层中活动,而当时占人口97% 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基本没有受到尼共的影响。据估计,20世纪50年代后期尼共大约有5000名党员,在1959年的大选中表现微弱,只获得了大约7%的选 票和4个议席(总席位为109);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发展缓慢,到20世纪80年代尼共各党派加起来总共才约有1万名党员。【注6】

二、分.裂与整合

尼泊尔共运史上先后出现过几十个共产主义党派,它们的源流与历史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可信的定论。笔者所搜集到的大量文献对这方面介绍都彼此矛盾, 不但研究文献互相矛盾,就是尼共各党派自己也搞不清楚。笔者查阅比较了大量文献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范式,用以说明尼共各党派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即“三大 分.裂”形成“四大集团”,并在此基础上简单介绍了尼历史上二十多个共.产主义党派的来龙去脉及其血缘关系。

1.第一次大分.裂与“保皇派”的出现

如上所述,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原尼共党内就已经开始形成“亲苏派”与“亲中派”两大阵营,但组织上仍保持统一。1960年“皇家政变”导致了尼共的第一次大分.裂,1962年从“亲苏派”中正式分.裂出去一个“保皇派”。

1960 年“皇家政变”后,阿迪卡里等领导人被捕入狱,斯雷斯塔等一批共.产.党人流亡印度,尼共在组织上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但以总书.记雷亚玛吉为首的“亲苏 派”中的少数人士竟向马亨德拉国王表示忠心及合作意向,并决定以个人身份参加评议会选举。【注7】为解决党内分歧,1961年在印度达尔班加 (Darbhanga)召开了一次中央全会,大会持续了一个月。党内出现了三条路线:雷亚玛吉主张与国王合作、改良立宪君主制;斯雷斯塔主张发动群众运动 以恢复议会;而辛格 (MBS)【注8】则主张通过立宪会议来实现共和。尽管党在思想上很不统一,党内出现了许多派别,但在组织上还没有正式分.裂。大会撤销了雷亚玛吉的总 书.记职务,成立了一个由斯雷斯塔、阿迪卡里和沙穆布•拉穆(Shambu Ram)组成的三人指导委员会临时领导党的工作。

1962 年4月,阿玛提亚【注9】、斯雷斯塔等流亡印度的尼共部分领导成员在瓦兰西(Varansi)召开尼共“三大”,大会严厉谴责了雷亚玛吉并将他开除出党。 阿玛提亚当选为总书.记,并由阿玛提亚和斯雷斯塔共同负责党的领导工作。亲苏的阿玛提亚主张“民族民.主革.命”,此主张得以通过并作为总纲领写入了新党 章,而亲中的斯雷斯塔则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为尼共日后的第二次大分.裂埋下了伏笔。然而,控制尼共原中.央委员会的雷亚玛吉一派不承认这次“ 三大”,1966年该派又召开了另一次“三大”,雷亚玛吉被选为总书.记,“保皇派”在组织上得以整合,被称为“尼共(雷亚玛吉)” [1966-1985]。这样,尼共在组织上正式发生第一次大分.裂。1962-1966年期间,两派都使用“尼泊尔共.产.党”的名称并以正统自居。不 过,后来的尼共各党派一般都承认1962年的“三大”,并以当时阿玛提亚领导的尼共为正统。

尼共“保皇派”虽然只有雷亚玛吉等极少数人,但却是尼国内及国际共运中最为奇特的一派政治势力。雷亚玛吉与王室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长期担任国王咨询机构 ――皇家委员会(Raj Sabha)顾问或内阁大臣,并于1985年宣布解散尼共(雷亚玛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著名的保皇派同时还打着共.产主义旗号直到1990年。 1990年恢复民.主后,雷亚玛吉成为过渡政府中由国王任命的大臣之一,这个过渡政府一直工作到1991年5月大选结束。1991年大选前,雷亚玛吉及其 追随者又组织了一个“尼泊尔人民党(社会民.主主义)”[1991-1991],但在选举中惨败,他本人也未获议员资格,该党随即解散,尼共“保皇派”在 组织上从此不复存在。雷亚玛吉本人则在贾南德拉统治期间还曾担任过国王咨询机构――皇家国务委员会(Raj Parishad)主席,最后成为一个铁杆保皇分子。总之,从雷亚玛吉等人几十年的政治生涯来看,一个人或党派可以打着“共.产主义”旗号同时又是“保皇 派”,他们甚至比大会党那样的资产阶级政党更为保守,由此可见尼泊尔共运的“多样性”。

2.第二次大分.裂:“亲苏派”与“亲中派”分道扬镳

中苏决裂导致20世纪60年代后期原党内“亲苏派”与“亲中派”最终分道扬镳,并各自建党,这是尼共的第二次大分.裂。

“亲苏派”的形成与发展。1962 年“保皇派”分离出去后,阿玛提亚领导的尼共尽管反对与国王合作,但内部在如何恢复民主以及中苏问题上分歧很大,以阿玛提亚为首的“亲苏派”与以斯雷斯塔 为首“亲中派”逐渐分道扬镳,占多数的“亲中派”成员先后分离出去,占少数的“亲苏派”党员继续留在党内追随阿玛提亚,最后成为一个小党,被称为“尼共 (阿玛提亚”[1962-1991]。该党尽管属于“亲苏派”集团,但比较偏“左”,并与莫斯科保持一定距离,后来日益式微。1990年恢复民.主后,该 党参加了1991年大选但未获得议席。属于“亲苏派”集团的党派还有:“尼共(布尔玛)”[?-1991]成立时间不详,是以布尔玛(Krishna Raj Burma)【注10】为首的一个松散小党;“尼共(马南达尔)”[1979-1991]是由马南达尔(Bishnu Bahadur Manandhar)在1979年成立的一个松散小党,1991年改名为“尼共(民.主)”[1991-1991]参加大选,获得两个议席。1991年大 选后,尼共(阿玛提亚)、尼共(布尔玛)、尼共(民.主)等三个“亲苏派”共.产.党合并成“尼共(联合)”[1991-1993],由马南达尔担任总 书.记。尼共(联合)在1993年参选失败后又一分为三:原阿玛提亚派在徘徊了一段时间后于1994年加入了“亲中派”集团的尼共(联合马.列);原布尔 玛派当年就加入了尼共(联合马.列);原马南达尔派则继续使用“尼共(联合)”[1993-2005]之名,但已几无影响。从这三个党先合后分的过程来 看,尼共党际合并一般只是在组织层面上,而在思想上远未统一,原来的旧党派在新党内依然泾渭分明;一旦不合,立即又分.裂为原先的党派。

“亲中派”的形成与发展。那些从1962 年开始就追随斯雷斯塔先后脱离尼共的“亲中派”成员,1968年在印度的高拉克普尔(Gorakhpur)召集了一次大会,成立了“尼共(PL)” [1968-1978],斯雷斯塔当选为总书.记。这标志着“亲苏派”与“亲中派”的正式决裂,以及“亲中派”在组织上的整合。该党政治上比较激进,主张 与大会党合作来反对君主专.制。1972年尼共(PL)在召开自己的“四大”后,党内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发生分歧,一些派别以及地方党组织先后分离出去。 该党在1978年斯雷斯塔去世后基本处于涣散状态,80年代中期又在斯雷斯塔的遗孀萨哈娜•普拉丹【注11】的领导下得以复兴,又被称为“尼共(萨哈 娜)”[?-1987]。另外,阿迪卡里出狱后于1979年成立了“尼共(曼莫汉)”[1979-1987],也被称为“尼共(阿迪卡里)”。 1987年,尼共(萨哈娜)与尼共(曼莫汉)联合组成了“尼共(马)”[1987-1991],该党在政治上渐变温和并与印共(马)关系密切。

20 世纪70年代初,印度西孟加拉邦爆发纳萨尔(Naxalite)农民武装运动,相邻的尼泊尔东南部贾帕(Jhapa)县受到其影响与渗透。1972年,尼 共(PL)贾帕县委的麦纳里(CP)【注12】等激进的年轻领导人不顾上级反对,断然发动武装斗争,但很快被警察镇压下去,其余部继续在贾帕农民中间从事 地下工作。这场短暂的武装斗争被称为“贾帕运动”。“贾帕运动”不仅影响到整个东部地区,还将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激进分子吸引到一起,共同行动,在此基 础上成立了“全尼泊尔共.产主义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1975-1978],并于1978年改名为尼共(马.列)[1978-1991]。20 世纪80年代,在国内坚持斗争的尼共(马.列)无疑是尼泊尔最为活跃的共.产.党。该党在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尼泊尔当时最大的、组织得最好的共.产. 党。尽管尼共(马.列)一直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但这个曾经最激进的尼共党派后来却变得越来越温和了。【注13】

1991 年1月6日,大选前夕,尼共(马)与尼共(马.列)合并组成“尼共(联合马.列)”[1991- ]。该党在1991年5月的大选中一度获得28%的选票、69个议席(总席位为205)而成为议会中第二大政党。联合马.列“五大”于1993年1月在加 德满都召开,大会通过以“多党人民民.主”作为其政治纲领,就是“接受多党政治、多元社会,继续斗争以反对封建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各种形式的压迫与剥 削”【注14】阿迪卡里当选主席,班达里【注15】当选总书.记。同年5月16日,班达里在一次神秘的车祸中遇难,随后尼帕尔【注16】接任总书.记。 1994年11月,尼共(联合马.列)在大选中获简单多数议席(88/205),11月30日阿迪卡里受命组阁,但七个月后由议会不信任案投票而下台。 1998年3月,以高汤姆(Bam Dev Gautam)和CP为首的原尼共(马.列)的成员因反对“马哈卡利条约”【注17】而从联合马.列中分.裂出去,重建了“尼共(马. 列)”[1998-2002],2002年3月又回归联合马.列。尼共(联合马.列)与中国政府联系密切,是中共外联部在尼泊尔的主要党际交往对象。

亲中派集团中还有一支较大的党派――尼泊尔工农党。1971 年,年轻领导人“罗希特同志”【注18】因反对斯雷斯塔支持印度干涉东巴,带领一部分激进派从尼共(PL)分离出来,被称为“罗希特派”。1976年,罗 希特派与其他几个小党派联合成立“尼泊尔工农组织”[1976-1991]。该组织1990年曾参与组建“毛派”领导的合法政党“联合人民阵线 ”(UPF),1991年大选前退出并改名“尼泊尔工农党”[1991- ]。该党后来独.立参加竞选,并在议会中一直拥有席位,是后来“七党联盟”(SPA)成员之一。该党势力主要集中在加都附近的巴克德普尔 (Bhaktapur),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3.第三次大分.裂与“毛派”的诞生

毛泽东思想国际化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导致了尼共的第三次大分.裂,20世纪70年代初从原党内“亲中派”中又分.裂出了”毛派”。

1974 年9月,以辛格(MBS)、拉玛为首的原尼共党内“亲中派”中的激进分子在印度召开了一次“尼共四大”,辛格(MBS)当选为总书.记。这次“四大”以尼 共正统自居,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人民战争为革.命道路,这标志着尼泊尔“毛派”(Maoist)的正式诞生,这次大会所成立的党被称为“尼共(四 大)”[1974-1990]。1983年,以辛格(MBS)为首的多数“左派”分.裂出去,成立“尼共(火炬)” (CPN[Marsal],1974-2002);尼共(四大)余部则由拉玛继续领导并沿用原名。1985年,尼共(火炬)中多数人由于不满辛格 (MBS)的领导作风,又分.裂出去成立了“尼共(新火炬)”[CPN (Mashal),1985-1990],【注19】由“基兰同志”(Com. Kiran,真名Mohan Vaidya)担任总书.记,1986年后由“普拉昌德同志”【注20】担任总书.记。

1990 年“人民运动”胜利后,尼共(新火炬)、尼共(四大)以及另外两个名不见经传的“毛派”小党合并组成“尼共(团结中心)”[1990-1994],由普拉 昌德担任总书.记。该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走“持久人民战争”道路,建立新民.主或人民民.主政权。由于该党为准备 战争而处于地下状态,则另外组织了一个公开的“联合人民阵线”[1990-1994]从事合法斗争,由巴特拉伊博士【注21】担任主席,该阵线在1991 年的大选中获得了九个议席位(总205)。1994年,在是否马上发动“人民战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尼共(团结中心)一分为二成两个同名党:以拉玛为首 的“机会主义”一派认为,武装斗争时机尚不成熟,继续从事合法活动;而以普拉昌德为首的“教条主义”一派,主张马上发动“人民战争”,并开始积极准备【注 22】。后来,拉玛领导的“团结中心”与MBS领导的“火炬”合并成“尼共(团结中心-火炬)”[2002-2006],但已几无影响。

1995 年3月,普拉昌德领导的团结中心召开“第三次中.央全会”,将党名改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1995- ]。大会最终决定发动“人民战争”,并制订出初步的战略战术。党再次明确了其革.命道路:“通过夺取地方政权建立根据地的战略,粉碎封建的、官僚买办资产 阶级的国家机器,最后建立中.央一级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必须走持久人民战争的路线,并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注23】1996年2月4日, 巴特拉伊以联合人民阵线主席名义向德乌帕首相递交了一份《四十点要求》【注24】的最后通牒。这其实是尼共(毛)发动“人民战争”前夕的公开宣言,系统表 达了尼共(毛)关于民族、民.主、民生等三个方面的政治主张。1996年2月13日,一份历史性传单《尼共(毛主义)告人民书》在全国各地散发,号召人民 “ 为粉碎反动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沿着人民战争道路前进!”【注25】这一天,尼共(毛)宣布其“人民战争”正式开始。此后,“人民战争”或“尼泊 尔内战”在打打停停中持续了10年,冲突双方共造成1.3万多人死亡。【注26】2005年,贾南德拉国王发动第二次“皇家政变”夺权,此举将作为中间力 量的各政党推向了尼共(毛)一方,于是便形成反对国王的统一战线:毛派在战场、政党在街头。此时,尼共(毛)已控制了尼泊尔80%的领土和40%的人口, 并已在其控制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2006年4月,一场由尼共(毛)与各政党联合发动的“民.主运动”迫使贾南德拉国王交出了政权;尼共(毛)大举 入城并参与和平进程,从而回归了主流政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将尼共党派分成“保皇派”、”亲苏派”、”亲中派”、”毛派”四大集团,如此称呼,只是代表他们一开始的政治倾向,表明其党派的历史渊源,并非指其政治立场贯彻始终。

三、宗派主义与功利主义

宗派主义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传统,它使尼共在组织上一分再分。有学者认为尼泊尔“贫困以及社会经济严重不公平,地理上邻近共.产主义中国,印度对 尼泊尔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长,使得尼泊尔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沃土;但另一方面,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宗派主义的产生”。【注27】笔者以为,尼泊尔共 运的宗派主义传统的成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但我们可以从国际、国内、党内三个层次来分析。

国际因素,就是地区国际政治的复杂性。首先,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看,尼泊尔共运深受中苏关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党之间的争论逐渐公开 化,两国关系恶化,国际共运也随之一分为二,这同样折射到了尼共党内,是造成尼共第二次大分.裂的直接原因。后来苏联因素渐弱,中国因素渐强,特别是20 世纪70年代,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世界影响下,毛.泽.东思想或毛主义在国际共运中异军突起,这又引起了“亲中派”的两极分化:激进派以毛.泽.东 思想或毛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武装斗争道路,变得更加激进;而温和派在中国“改革开放”运动的影响下,变得更加温和、务实。其次,从地缘国际政治上看,尼 泊尔地处中印之间,深受中印尼三角国际关系的影响,其中印度对其影响最大。对印度的态度、对尼印关系的看法,通常是一个重要的分歧因素。例如,1962年 中印之间爆发边界战争,“亲苏派”支持印度,而“亲中派”支持中国,这进一步加深了两派之间的分歧;又如,后来的尼印“马哈卡利条约”造成了联合马.列 1998年的分.裂。稍晚出现的“毛派”更是将印度看成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走狗”,其反帝任务就具体化为反对“印度扩张主义”。21世纪初尼共 (毛)两位主要领导人在印度问题上也曾出现分歧,普拉昌德坚持传统反印立场、与印度的“扩张主义”势不两立,而巴特拉伊则主张与印度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 这差一点造成尼共(毛)的分.裂,但后来两人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折衷调和。

国内因素,就是尼泊尔国内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的多样性。这些方面的多样性折射到尼泊尔共运中,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尼共的分歧与分裂。在尼共(毛)武装 斗争期间,许多民族或地域组织加入了尼共(毛)的队伍,但后来这些民族或地域集团由于其自己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而出现分离倾向。比如,2004年代表特赖 (Terai)平原印度裔居民的“民.主特赖解放阵线”由于其民族自治要求没有得到尼共(毛)的同意而分裂出去,并一直与政府和尼共(毛)冲突。

党内因素有三个方面,但尼共(毛)例外。首先,各党缺少强有力的领导,当主要领导人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权力之争时,党就发生分裂。尼共(毛)后来充分认识 到这一点,提出一个并无多少特色内容的“普拉昌德道路”,并以一定程度的个人崇拜来强化普拉昌德个人的领袖地位,这在历次党内大争论中避免了党的分.裂。 其次,各党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战略,当两派对党的目标和战略发生严重分歧时,就立即分道扬镳。尼共(毛)后来也避免了这种倾向,自其1995年成立以来就明 确了党的目标和战略,在其后十余年的斗争历程中基本保持了党的团结与统一;反之,和平进程开始后,尼共(毛)的目标和战略曾一度模糊,分裂倾向也随之出 现。【注28】第三,党内领导人之间的“代沟”以及阶级、种姓、地区差异,也是一个引起分.裂的内在因素。

功利主义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另一大传统,其表现为个人功利主义与集体功利主义两种形式。个人功利主义是最为赤裸的功利主义,就是完全追求个人地位与权 力,而将党仅仅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其代表人物就是“保皇派”的雷亚玛吉:他早年或许还有共.产主义信仰,但1960年“皇家政变”后,他以对国王的 效忠换取了皇家委员会顾问、内阁大臣等职位,完全放弃了共.产主义事业;1990恢复民主后又建党参选,失败后立即解散其党;贾南德拉逐步夺权时期,他又 投靠国王一度当上皇家国务委员会主席。集体功利主义主要表现为放弃自己的原则,与其他政见不同的共.产主义政党联合或合并,以赢得更多的选票,这在 1990恢复民主后尤为明显。【注29】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不断“联合”中发展壮大的尼共(联合马.列):1991年,相对激进的尼共(马.列)与相对温 和的尼共(马)合并成联合马.列,而在大选中一跃而成为第二大党;1997年,左翼的联合马.列竟然与右翼的民族民.主党联手,共同对付中间派的大会党, 从而组成一个“左翼+ 右翼联合政府”,这是功利主义的极端表现。对于党的原则,已故的联合马.列领导人阿迪卡里曾公开表示,其党之所以保留“共.产主义”之名是因为这是个“商 标”。他说:“仅仅根据卡尔•马.克.思在一个世纪前的文字来行动将一事无成。但人民认可这个名字。我个人认为改个其他名字也没什么问题,如果在其他国家 的话,我们可能就是社会民.主党了。”【注30】显然,尼共党派之间的合并往往是为了选举的政治目的,组织上合并了,但思想并未统一,政治分歧在党内仍然 存在,所以1998年原尼共(马.列)成员从联合马.列再次分.裂出去就毫不奇怪了。

因此,尼共(毛)更加强调党内两条路线的斗争,反对妥协联合,正如普拉昌德所说:“ 修正主义者强调建立一个松散而广泛的政党,为此与形形色色的非无产阶级分子联合,从而终结了党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的角色。……由于修正主义者需要更多的支持 和选票,他们毫无顾忌地拿他们的原则来做交易以避免党的分.裂;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需要,宁可分.裂许多次以捍卫自己的原则。”【注 31】所以,尼共(毛)自诞生十余年来,只有少数几个小党派前来“加入”,而没有与其他较大的党派“合并”。

总之,与尼共的其他党派相比,防范宗派主义、杜绝功利主义是尼共(毛)在不利的环境中异军突起,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的成功法宝。但从整体来 看,宗派主义和功利主义是尼泊尔共.产主义运动的两大传统,前者导致了党派内部的分歧与分.裂,而后者导致了党派之间的联合与合并。纵观尼泊尔共.产主义 运动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分.裂、不断整合的过程;但大趋势是,从宗派主义到功利主义,从分.裂到整合。

【作者简介】徐扬,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

【注释】(原文为每页重新编号的脚注,网络版全部转为尾注。)

[注1]尼泊尔近现代主要大事如下:

* 1846年至1951年,拉纳家族以世袭首相身份统治尼泊尔,国王仅是礼仪角色。

* 1950年,反拉纳统治的起.义爆发。

* 1951年,君主立宪、多党民.主制度建立。

* 1955年,特里布文国王去世,马亨德拉继位。

* 1960年,马亨德拉国王发动”皇家政变”夺权,开始”无党派评议会制度”(1960-1990)。

* 1972年,马亨德拉国王去世,比兰德拉继位。

* 1990年,”人民运动”(Jana Andolan)爆发,君主立宪、多党民.主制度得以恢复。 1996年,尼共(毛)发动”人民战争”(尼泊尔内战,1996-2006)。

* 2001年,王宫血案发生,比兰德拉国王全家遇害,贾南德拉继位。

* 2005年,贾南德拉国王发动”皇家政变”夺权。

* 2006年,”民.主运动”(Loktantra Andolan)爆发,国王被迫还政于民;内战结束,和平进程开始。

* 2008年,制宪会议废除君主制、宣布共和。

[注2]斯雷斯塔(Pushpa Lal Shrestha代号”PL同志”,1924-1978),尼共主要创始人和首任主席。他对尼共早期的发展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后来成为”亲中派”主要代 表人物。1960年”皇家政变”后流亡印度,其后继续从事共.产主义事业直至去世。

[注3]阿迪卡里(Man Mohan Adhikari,1920-1999)尼共主要创始人和首任总书.记。在印度上大学期间,他曾参加”退出印度”运动并被捕,在狱中加入了印共。他后来参 与创立尼共并担任主要领导人,是”亲中派”主要代表人物。1960年”皇家政变”后被长期监禁。他也是尼共(联合马.列)主要创始人,并曾担任政府首相 (1994-1995)。

[注4]L. E. Rose, “Communism Under High Atmospheric Conditions: The Party in Nepal”, in Robert A. Scalapino (ed.),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Asi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65, pp.348.

[注5]雷亚玛吉(Keshar Jung Rayamajhi, 1926- ),早年曾是尼共主要领导人、”亲苏派”主要代表人物。1960年”皇家政变”后成为”保皇派”主要代表人物,并长期与国王合作。

[注6]R. Andrew Nickson, “Democratisation and the Growth of Communism in Nepal: a Peruvian Scenario in the Making?”,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30, No.3 (Nov. 1992).

[注7]”无党派评议会制度”不允许任何政党存在,即使保皇分子也不能以政党名义公开活动。所以,在此后30年间尼所有党派其实都是处于地下状态,政客只能以个人名义参与国家政治。

[注8]辛格(Mohan Bikram Singh,通常简称MBS,1935- ),尼共”毛派”主要创始人,被称为”尼泊尔教条主义之父”。早年曾加入尼泊尔大会党并参加了1950年的反拉纳起.义。1953年加入尼共,在”亲中 派”中都算是激进分子。1960年”皇家政变”后曾被监禁多年,1971年释放后流亡印度直到1990年。

[注9]阿玛提亚(Tulsi Lal Amatya,1916-1997),尼共早期领导人,”亲苏派”主要代表人物。

[注10]Burma 有时也写为Verma或Varma。

[注11]萨哈娜•普拉丹(Sahana Pradhan, 1932- ),尼共老资格党员,早年曾参加反拉纳民.主运动和女权运动,先后是尼共(PL)、尼共(马)、尼共(联合马.列)主要领导人之一,2007-2008年曾出任过渡政府外交大臣。

[注12]麦纳里(Chandra Prakash Mainali,代号”CP同志”,1951- ),早年曾是学生运动领袖,1970加入尼共(PL)。他是”贾帕运动”主要发起人之一,尼共(马.列)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

[注13]”贾帕-马.列系”诸党派尽管曾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但其源于”亲中派”的尼共(PL)最后并于”亲中派”的联合马.列,而且与后来的”毛派”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笔者将这一系在组织上划归”亲中派”集团。

[注14]参见The Rising Nepal (Kathmandu), February 4, 1993.

[注15]班达里(Madan Kumar Bhandari,1952-1993),20世纪70年代尼共(PL)领导下的学生运动领袖,后为尼共(马.列)主要创始人。1993年,在担任尼共(联合马.列)总书.记后不久因车祸遇难,这次车祸被普遍怀疑为政治谋杀。

[注16]尼帕尔(Madhav Kumar Nepal,1953- )早年曾参加贾帕运动并创建尼泊尔革.命组织(马.列),曾长期担任尼共(联合马.列)总书.记(1993-2008)。

[注17]”马哈卡利河综合开发”(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Mahakali River)条约由尼印两国于1996年2月签署,旨在合作开发尼印边界上的马哈卡利河,尼民族主义者认为该条约出卖了国家的水资源。

[注18]罗希特同志(Com. Rohit,真名 Narayan Man Bijukchhe,1939- ),早年曾是尼共(PL)领导下的学生运动领袖,后创立工农党并一直担任该党总书.记至今。

[注19]Masal和Mashal在尼泊尔语中都是”火炬”的意思,只是发音稍有不同。这两种称谓在文献(包括党的文件)中经常被混用,因此这两个”火炬”党经常被人们混淆。以下是文献中对两党正确的不同称谓:

* 尼共(火炬) CPN(Masal) Mashal-COC

* 尼共(新火炬) CPN(Mashal) Mashal-CC

[注20]普拉昌德同志(Com. Prachanda真名Pushpa Kamal Dahal,1952- ),尼共(毛)主要创始人和最高领袖。他出生于一个婆罗门中农家庭,中学时代在一位左翼老师的影响下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逐步成为一名共.产主义 者。他从兰普尔农牧学院毕业后,曾在一所中学任教两年多。20世纪80年代初,他成为尼共(火炬)全职干部并转入地下。他曾先后参与创立尼共(新火炬)、 尼共(团结中心)并担任总书.记。现任尼共(毛)主席,2008年8月出任尼泊尔首任总理。

[注21]巴特拉伊博士(Dr. Baburam Bhattarai,1954- ),尼共(毛)二号领袖。他出生于一个婆罗门家庭,据说从小就聪明过人。1977年领导成立”全印度尼泊尔学生联合会”并担任主席;1986年毕业于著名 的尼赫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参与创立”毛派”合法政党”联合人民阵线”(UPF)并担任主席。

[注22]Li Onesto, “Preparing the Ground in the West”, in Dispatches from the people’s war in Nepal, Pluto Press & Insight Press, 2005, Chapter 9.

[注23]CPN (United Centre), “Political Line of CPN (Unity Center)”, The Worker, No.1 (Feb. 1993)

[注24]Baburam Bhattarai, “40 Point Demand”, in Deepak Thapa (ed.), Understanding the Maoist Movement of Nepal, Kathmandu: Martin Chautari, 2003, pp.391.

[注25]Central Committee of CPN (Maoist), “Appeal of the C.P.N. (Maoist) to the People”, The Worker, No.2 (Jun. 1996).

[注26]尼泊尔内战死亡人年度数统计参见人权组织 INSEC 的报告”No. of Victims Killed by State and Maois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eople’s War’(13 Feb 1996 – 31 Dec 2006)”,2007年12月1日访问http://inseconline.org

[注27]Narayan Khadka, “Factionalism in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Nepal”, Pacific Affairs, Vol.68, Iss.1 (Spring 1995).

[注28]Rabi Dhami, “Breakaway Maoist Faction Holding Conclave in Kailali”, The Himalayan Times (Kathmandu), November 19, 2007.

[注29]尼泊尔宪法(1990)规定:一个政党必须确保至少3%的大选选票才能注册,而这是政党参加议会及地方选举的前提条件。参见《Constitution of the Kingdom of Nepal (1990)》第113条第2款。

[注30]参见The Newsweek (Kathmandu), August 9, 1993, pp.20.

[注31]Prachanda, “Marxism-Leninism-Maoism or Revisionism?”, in Problem & Prospect of Revolution in Nepal, Nepal: Janadisha Publications, 2004, Ch.3.

登入为: admin
妙文共享/尼泊尔共运的发展及其特点.txt · 上一次变更: 2008/12/12 23:0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