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与美式官商勾结

香港明报:金融海啸与美式官商勾结 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总价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将不复存在。但美林和美国银行的合并,将催生一家全球银行业巨人。

中新网9月26日电香港《明报》9月26日发表赵耀华撰写的文章《金融海啸与美式官商勾结》说,对美国金融海啸成因的讨论,金融业过度放任、投资银行家的 收入取决于公司短期表现、货币政策过于宽松,这些原因坊间已有不少讨论,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个比较少人提及的原因,那就是商业利益对政府的巨大影响。

文章摘录如下:

这首先表现在官员的任命上面,美国政府往往从商界中选拔官员,这些人才又经常游走于官场与商场之间,甚少受到监管。现任财政部长保尔森和克林顿时期的财政 部长鲁宾(Robert Rubin)——1998年处理金融危机的救市三雄中的一个——在上任前都是投资银行高盛的领军人物。这种任命制度的好处是用人唯才,害处则是任命官员本 能地倾向于维护自己原来界别的利益,甚至出现有意的利益输送。 保尔森在2006年才离开高盛,亲身经历金融海啸成长的他,应该知道弊端所在,但由于他又是金融海啸的始作俑者之一,很难要求今天的他打倒昨天的他。保尔 森向国会提出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中,对同时如何加强管制,以及对银行家的缺德行为作出惩罚,就只字不提。他不但要求在实际执行任务中有绝对的权利, 而且同时要求在事后有不受法院和行政机关追究的特权,这种要求出自民主国家公仆之口,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鲁宾的经历也是可圈可点。美国自1980年代起便逐步解除对金融业的管制,1999年鲁宾游说国会通过的”金融现代化”法案,则更影响深远。这个法案取消 了1930年代便建立起来的防火墙,从此商业银行可同时经营投资银行的业务,让尾大不掉的超级金融机构得以产生;法案又规定同一机构的不同业务归不同的监 管机关监管,造成漏洞,埋下了金融海啸的伏笔。但更有趣的是,当法案通过之后一个星期,花旗集团(Citigroup)便宣布委任鲁宾加盟,成为该集团最 高三巨头之一。 不要以为花旗集团仅仅是这个法案的众多受益者之一,法案对它的宏图伟业可说至关重要。花旗集团作为 1930年代大萧条之后最大型的金融机构,法案通过前不久才由花旗公司(Citicorp)与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合并而成,但是由于两者业务不同,合并存在灰色地带,仅仅因获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的有期限的特许才得以进行。”金融现代化”法案通过了,它们 的合并地位才真正有保障。

鲁宾一面游说通过法案,另一面谈判加盟花旗集团,却不抵触任何法规守则,可见美国对离职官员的规管宽松到何等程度。这里无意指摘鲁宾利益输送,但是既然美国标榜资本主义是建基在人性是自私的假设上面,那么就应该有防止利益输送的机制,而不应假设官员会自律。

在美国竞选公职需要大量的经费,工商界无不通过政治捐献来影响政府政策。在这次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就得到来自金融界的捐款2250万美元,麦凯恩则得到 1960万美元。鸡髀打人牙骱软,不管他们谁人当选,要真正加强规管金融界都是件不容易落实的事情。有鉴于此,最近就有好些人提出要求,禁止金融界进行游 说活动和政治捐款。学者、克林顿时期的劳工部长罗伯特?莱奇(Robert Reich)就要求把这个条款加到那个7000亿元救市方案里。

当然,商业利益对政府的巨大影响无处不在,并不限于金融政策方面。在克林顿时期任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的威廉?肯纳德的回忆就很有意思。作为大众传媒的监管 者,肯纳德一上任便找来他的前任请教学习。前任主席知道原委后,马上让他不要存有幻想:”你一定要理解到,作为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你的本份是做好大财团 之间比赛的裁判员……成功之道在于:你今天给这个游说集团好处,下周最好也给它的对手好处……”由此观之,在美国当个有钱人或者高官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作者:明报■文章发于:乌有之乡■更新时间:2008-9-28 )

登入为: admin
妙文共享/金融海啸与美式官商勾结.txt · 上一次变更: 2008/10/01 16:0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