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月饼见证海外华人社会变迁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青溪      时间:2015-09-28

地缘广阔的中国,各地中秋节风俗千差万别,吃月饼的习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但对许多身处国外的华人来讲,中秋吃月饼可不像在故乡那么简单。

半个世纪以来,月饼在北美超市从无到有、从简到丰、从贵到贱,经历了许多变迁,俨然是海外华人在当地社会影响及地位变化的“见证”。

QQ截图20150928084857.jpg

移民由少到多,月饼从无到有

谈 及月饼,就绕不开“唐人街”这个话题,因为唐人街是月饼“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祖籍广东开屏现居多伦多的关先生是上世纪70年代末从香港移民过来 的,“40年前吃盒月饼是件很难的事。当时多伦多只有几万华人,像春节、中秋等华人重要传统节日,别说气氛一点不浓厚,就是想搞清是哪天都要费些周折。面 对需求量小的市场,商家根本提不起劲儿营造气氛,大家想吃块月饼也不知上哪儿去买。”

直到80年代,华人移民有所增加,多伦多华埠餐厅酒楼开始大肆为自己做宣传。虽说是华人自己重要的社区,但经过政府拆除收购,当时的唐人街只是龟缩在伊丽莎白街与登打士街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后来随着需求增加,才又往北向外扩展,面积店铺种类逐渐增加,成了些气候。

不过,卫生状况和社会秩序仍旧令人担忧,是当地人觉得与自己生活毫不相干且不愿涉足的地方。

然 而不管经营条件如何恶劣,老华侨却感到欣慰,尽管只能在那几家有名的饼屋如金门、美丽华等名号才能找到一些应景用的月饼,但至少从此“吃月饼过中秋解乡 愁”的愿望是能实现了。据说当年许多老华侨一到中秋,要么举家出行,要么邀约亲友上唐人街,到饼家来杯咖啡、奶茶,再要上块月饼,一聊大半天,以解思乡之 情,并将此当作人生一大享受。

而那时的当地人,对月饼尚且十分陌生,知道或见过月饼的则不知有几人。到上世纪90年代,移民人数激增,华埠 成了华人生活中一个重要场所,人气发旺,生意兴隆,唐人街成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饮食不可或缺的华人社区。当时,华人一月不上当地人超市不难,一周不逛 华埠却不行。因为华人主要日常消费品从青菜这样的食材,到洗衣皂清凉油等生活用品,再到中文音像制品,甚至能拨打中国国内电话的便宜电话卡等等,只有唐人 街才买得到。

多伦多唐人街不仅规模大,而且已发展到五处,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处华埠都出现许多月饼制作店家,各大餐馆也加入制作月饼的行 列,一度出现一窝蜂做月饼的胜景。甚至还出现香港月饼这种分期付款年底拿货的批发供货商。中秋大饱月饼口福对华人来说不仅一点不难,而且还有很多选择。庆 中秋也不再是只吃块月饼,亲朋好友互相邀约上餐馆酒楼来一桌的风气很盛行。

吃月饼为了解乡愁

90年代中期以来,大陆移民开始涌入加拿大,那时几乎是清一色的技术移民,大多为三口之家,每人手拎两件大皮箱,兜里揣着几千加元,带着一颗对前途惴惴不安的心,开始慢慢体会脚下的路有多长、有多难。

中 国人一向看重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对孤苦漂泊的海外游子更有感同身受的意义。江南人赏桂花、吃螃蟹、喝美酒,东北人吃锅包肉、酱焖鲫鱼、咕噜虾,四川人打 粑、杀鸭、吃麻饼、蜜饼,广东人吃芋头、田螺,海南人吃烤肉等等家乡盛行的习俗对海外游子而言,只是一抹亲切而遥远的美好记忆,有谁比他们更能体会“月是 故乡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浓浓乡愁?

所以不管生活有多难,大家还是会想方设法庆祝一下,异乡客心中最能体现中秋意义的莫过于“吃月饼”了。哪知在国内被人嫌弃为太过甜腻的月饼漂洋过海后竟变得金贵起来,能不能吃得上,以及吃到怎样的一块月饼对海外侨胞而言可大有名堂。

当 年早来一些日子的移民传授给新移民“把省下回国探亲的机票钱寄给父母尽孝心”的经验之谈大行其道。不管移民思乡之心有多迫切,都会硬撑着不回国探亲。若难 得有人中秋前回去,带回来的物品中定少不了月饼。思乡难耐的移民们最懂“同病相怜”的含义,带回来的月饼都舍不得独自吃,定要分给尽量多的朋友,那时吃月 饼其实重的根本不是个“吃”字,而是品那份来自故乡的味道,以解乡愁。

说实话,那时月饼并不难买,只是新移民兜里钱有限,十几二十加币一盒 的月饼对手头拮据的他们来说简直太奢侈。而店家仿佛特别理解他们的苦衷,有时会把盒装月饼拆开一块块单卖,碰上运气好,有时可以花个两三加元买到一块。这 么廉价的月饼当然谈不上好吃,但大家吃起来依旧很秀气。

孙大卫是2002年因太太就读渥太华大学而搬至首都的大陆技术移民,语言障碍、文化 差异、积蓄不多使得这位“建筑专业人士”一时没了用武之地。为了养家糊口,大卫只得白天就读政府开办的英文班,周末到工厂打一份“累脖工”。他说,当年的 生活真苦,社会地位落差大,一时无法适应陌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想回流却又不甘心轻易放弃。

那时他喜欢晚上独自出门散步,望着天上的月 亮就想起远在西安的家乡。“到了中秋,更叫人思乡心切。谁说好汉有泪不轻弹,一抬头见到皓月当空,我的两行泪就莫名其妙冲出了眼眶……”大卫还记得当年吃 月饼的趣事:“我太太把它切成小小的八份,一家三口分两天吃完,多余的两块说是留给儿子享受特权——带到学校当点心。不知为什么,那时总觉得月饼吃的时间 越久,仿佛和家乡的距离就越近。”思乡的同时,新移民们也在努力学习融入当地社会中。

有趣的是,月饼在加拿大的命运越来越好,貌似前途无 量,2004年安省游乐宫举办的中国花灯展上,月饼首次被大规模有组织地介绍给当地人,由于偏甜的口味正合喜爱甜食的加拿大人心意,一下就被他们接受并受 到青睐。很多加人开始对月饼以及中秋节产生兴趣,渐渐的,也开始购买月饼当点心。

经过几年辛勤努力,大多数中国移民都已适应当地环境,生活基本稳定,很多人找到专业工作成为白领阶层。有些加拿大当地公司甚至订购月饼。看来,不仅华人在努力融入加拿大社会,加拿大人也在主动融入中国文化。华人的中秋节,已经令加拿大主流社会另眼相看。

月饼开始在本地人中普及

现 在月饼价格贵了,身价似乎却跌了。当地做的,香港台湾大陆进口的,大的小的,甜的咸的,苏式广式,冰皮普通皮都有,因而不像从前那般金贵。原来商家看到需 求,大力推动月饼市场,离中秋节还早,各大华人超市就布置出漂亮的月饼专区,装饰海报、横幅、灯笼、花卉等等,烘托节日气氛。当地月饼也许品种比不上国内 繁多,可商家也算煞费苦心,不仅有蛋黄、五仁等传统月饼,也有芋头酥、红豆酥等新式月饼,有些店铺特地引进传统老字号品牌,以“家乡味”来吸引顾客;有的 则大大推出优惠策略,让利给客户,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十分尊敬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大型加拿大本地超市,也纷纷加入“庆中秋售月饼”的行 列,譬如北美最大的仓储式连锁超市好市多超市捷足先登,提前两个月销售月饼,花样虽说单调,价钱竟然只有华人超市的1/2或者1/3,吸引了不少勤俭持家 的主妇专程上门购买。其他大型连锁超市有的在华文报或社区报纸上刊登中文广告,向华人通报“月饼开始落户咱家”的好消息,真诚示好……有的超市在店内醒目 区域布置月饼专柜及中国装饰品,以示庆贺。

现在中秋,华人不仅自己要吃月饼,还要给别人送月饼;不仅华人之间互相送,华人和加拿大当地人之 间也开始送此礼。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的庆祝活动也不像过去只是和朋友吃个饭聚一聚那么单一。温哥华自三年前有了自己的“月亮节”(西人对中秋节的叫 法),之所以起这么个怪怪的名字,是因为它并非是华人团体组织举办的单纯属于华人的民间传统活动,而是一个由当地市政府出钱出力与华人团体共同策划组织、 属于全市的庆祝活动。该活动的组织协助者,华人非营利机构负责人,四年前从北京移民加拿大的刘英女士自豪地说:“这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当天晚上很多西人 都来观看我们的庆典和演出,从他们看中国节目时流露出的笑容我看到了中国的魅力。我很高兴华人能用自己的实力让当地政府和市民真正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的群 体。他们之所以这么重视我们,和近几年我们在当地社会中的影响分不开。”

刘英还负责组织其他一些在当地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文化节目活动,并 首次让华人社会团体参与当地人主办的节目,让老外更多了解华人文化。刘英的愿望就是帮助更多的人尽快融入加拿大社会,让更多加拿大人深入了解华人,形成积 极互动。每年商店货架上的月饼推陈出新变化着花样,其受欢迎程度仿佛是华人在当地地位及影响力的风向标。追寻小小月饼漂洋过海的足迹,寻思它们在加拿大发 扬光大的命运,读读推陈出新的月饼蕴藏的华人移民的历史故事,不难看出现在华人在加拿大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正是他们为社会作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 地政府以及人民的尊重和信赖。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culture/info_6224.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