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告诉你美国涉华军力报告怎么写成的

  • 施洋施洋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 发表时间:2014-11-23 10:48:48

在国防领域,本周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而言也许不大相同。当外国的军事媒体刚刚开始深入分析中国在珠海航展上的一些新武器之时,中国媒体已经将这一切抛诸脑后,关注起各种针对中国的间谍和情报:本周五的《焦点访谈》中,央视曝光了一位被境外情报系统“招募”的间谍和他试图搜集的机密情报;而在早前一天,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新报告,声称中国在近年将打击美国的核导弹数量“增加了两倍”……如果考虑到美国国会每年还要发布年度中国军力报告,这些五花八门的内容和爆料的来源就和这些间谍有了密切的联系。

中国军力的消息来自何方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对中国军力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本周五,国会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公布的这份长达599页的报告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报告声称尽管中国核导弹和核弹头储备数量仍难以确定,但很明显中国核力量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会有可观的增长,其核力量的致命性和生存力将有明显提高……中国拥有一个大型地下核设施隧道网络,其用途是储存和生产核武器和导弹,估计其长度达到3000英里。这一设施被称为“地下长城”。

报告还指责五角大楼自2006年后未能及时发布中国核力量增强的状况,称截至去年中国的核武库数量应该保持在50-75发远程导弹水平。“由非政府专家和外国政府进行的对中国核力量和核能力评估的数字”比美国的估计更高,这一报告说。

如此的报告内容,在熟悉中国第二炮兵的人眼中几乎已经接近“荒诞不经”的水平。报告在没有详细介绍中国的核导弹部署情况,导弹或核弹头生产状态的情况下就做出了中国导弹增多的结论;关于中国第二炮兵现有力量的描述则是千篇一律的“正确的废话”,除了将多年来各大报告里都有的中国导弹型号全部罗列之外,没有任何新内容;至于所谓的“地下长城”,则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谬误,虽然解放军二炮部队将所有用于导弹部队机动和储存的地下洞库和通道军统称为“长城工程”,但所谓“3000英里长的隧道网”则早已被证明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谣言。

虽然中国确实拥有地下导弹洞库,但“3000英里长”(接近5000千米)这一数据的杜撰者明显不了解这个数字的工程意义

与这份报告类似的还有一年一度的所谓中国军力报告。这份报告由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组织撰写,每年都有一份50页左右、附带十多张示意图片的报告书,耗资则要达到数十乃至上百万美元。但令人无奈的是,这份报告虽然年年写,中国也对此年年进行批驳和否认,但该报告东拼西凑的水平却一直没有长进。

尽管美国每年由国会、智库会耗费巨资出版各种各样版本的中国军力报告,但除了兰德公司或者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等少数几家智库外,大部分的报告要么是千篇一律的陈陈相因,主要内容基本是中国政府对于国防策略官方话语文章的直接翻译,要么就是危言耸听,引用不知哪来的消息,不负责任地胡扯一气。

这些报告为什么都是这个德性呢?要了解这,就要从这些五花八门的委员会的构成和报告的撰写方式说起。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是因为美国担心中国这样一个非市场经济大国(美国至今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编者注)加入世贸组织会对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造成影响,于是成立该机构。由它对上述问题作出公正评估和提供建议,看是否需要美国采取行动维护国家安全。这个委员会目前有16名委员,和国会没有密切联系,理论上可以做出相对客观的意见,但翻开网站介绍,这16人中只有5人是所谓安全与外交事务分析员,就这5个人的专攻方向还是以外交政策为主。想让这样的人写中国军力,尤其是高度机密的核导弹信息,除了到处借鉴,估计也就没什么招法了。

这些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博士会去借鉴谁呢?这让笔者不由想起了一件往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某年曾举办一届论坛,来了几位圈内颇有名气的美国海军战略专家,结果这几位对于《论中国海权》这样的专业著作意兴阑珊,反而扫荡了校内报刊亭里出售的《舰船知识》、《现代舰船》等杂志。兰德公司在近日与所谓中国“互联网意见领袖”的访问中也承认,兰德公司专门有5-6名中国雇员用于集纳相关的信息。他们的研究信息主要来自正式的中国军事期刊及有关博客。

在常人眼里,军事研究机构要么应该分析判读大量的卫星照片,要么雇用当地线人获取情报。买杂志研究中国军事动向,看起来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不过相比专业的情报机构,智库这样做也有它的道理,一来智库人员有限,无力对大量原始素材进行无差别判读分析,二来不少智库的研究人员对于军事信息也缺少足够的判断力,所作的主要是进行信息整理综合。如此一来,搜集信息上经过整理的军事刊物加以修改就成了快速提供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不过倒也别小看这种看似低端的搜集,国内军事爱好者圈子里的权威人士,不少就是通过常年搜集整理各种公开报道才成为行家里手的。

不过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在这些情报报告中占据地位的提高,传统的中国官方出版物——美国官方报告的标准流程就遇到了挑战。网络更快速、更便捷、尺度相对也更高。在对中国的一些最新武器的曝光和分析上,网络消息一直走在舆论前面,以至于今日的许多官方媒体干脆直接转载网络消息以赚取眼球。

不过互联网信息的一大问题在于它太不可靠,在中国难以计数的军事论坛中,每天都有着大量或真或假的消息传言,这其中有些是因为渠道来源导致的不准确或者网友自行分析的不恰当,更多的则是网站、论坛甚至网友为了赚取流量点击,自行发挥甚至故作玄虚制造的不实消息。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研究院而言,顺利访问中文网页已经不是简单的能力,能区分军事论坛的水平高下更是一道关卡,而要在成千上万的贴子里区分跑火车的和说实话的。也许需要的本事比看卫星照片还大。

在中国论坛里混迹的情报搜集人员里,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加拿大某军事杂志的主编了,作为一个母语是中文的华人,加上多年的军事刊物办刊经验,其搜集甄别论坛消息的水准可谓不低,可即便如此,从完全PS的潜艇洞库和094型核潜艇到故意模糊的所谓航母分段,这本杂志因为轻信网络论坛信息闹出的笑话仍不在少数。

这位主编曾经将上海东方绿舟的水泥航母当做中国进行反航母作战试验的例证,其实这个建筑只是一个供人游玩的景点

相比之下,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中国军力报告就没那么复杂,发布这份报告的委员会是由60多个国会议员组成的,来源复杂专业多样。他们每天忙着选举和通过议案尚且来不及,想让这样一群人认真钻研出靠谱的军事报告,显然有些难为他们了。这份报告的写作成本大约只有1.5万美元/页,因不得不复制大量上一年的报告内容加以细微修正以充数,至于准确性么……有几位国会议员能看得懂“猶豫的臺灣烏龜”呢?

有趣的是,这些报告一经发布,往往就会被中国媒体广泛转载。不少媒体甚至将其奉若真理,作为中国军队发展水平的真实参照。结果相关报道被美国媒体传回国内,再一次成为了下一年中国军力报告的原始素材。这种“出口转内销,内销变出口”的轮回,正在一年一年地上演。

笔者看来,这样的报告意义有限,水准也没高到哪儿去,要是有人也想像美国人一样花几十万美元写一份军力报告的话,我唯一的回答恐怕是:请联系我!

卫星发射潮

近日,中国航天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射了多枚运载火箭,向太空放置了多枚人造卫星:上周六,也就是15日2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23号送入太空;本周四15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24号发射升空;周五14时3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2号”卫星发射升空。六天发射3枚运载火箭,这虽然离美苏冷战高峰期间的发射仍然相距甚远,却已经创下了中国航天工业发射密度之最。

虽然中国官方称遥感23号和遥感24号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根据航天爱好者们的观测,遥感23号似乎是一颗载有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遥感24号的轨道则和我国此前的遥感4号、7号、11号一样,是一颗装备高分辨率相机等光学遥感设备的卫星。

遥感23号发射时,总装备部政委王洪尧,副部长牛红光、王力前往发射中心指导,而遥感24号则迎来了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副部长牛红光的指导。这两颗卫星的军事价值显然不言而喻。

遥感23号发射现场

这些卫星的接连发射,与其说是有什么紧急应对的考虑,不如说是中国航天发射被人为密集安排的结果。去年12月,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03星,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自那以后,中国就对所有待发状态的运载火箭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检查维修,这也导致我国今年上半年只进行了一次卫星发射。然而年度发射计划不能耽搁,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得全面完成,这成了今年下半年我国各种卫星扎堆儿发射的一个重要原因。

快舟卫星发射想象图

相比巨大的长征运载火箭,快舟2号卫星和快舟火箭的神秘程度依旧没有减少,这种快速响应火箭至今没有公布照片,只有一张近似于CG的合成图片供人了解其大致外形。不过今年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展出了一款号称“我国首个具有低成本、快速集成、快速入轨特点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飞天一号”。考虑到快舟火箭和“飞天一号”同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发,且弹体尺寸、外形有一定相似,可以认为二者在技术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不过相比之下,“飞天一号”的载荷整流罩更大,其格栅尾翼设计也是快舟火箭图片所没有的。

飞天1号模型

从航展展出的发射车看,有理由相信快舟火箭的发射系统会与“飞天一号”相似,都是在大型拖曳卡车基础上改进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工作车。根据中国航天科工参展人员的介绍,“飞天一号”的发射仍将在传统的火箭发射场内进行,只不过在装备了发射车后,火箭可以不占用发射塔架,只要一块平整的硬地面就能执行发射任务,准备时间约4小时,远远快于传统运载火箭。

“飞天一号”火箭可为国内外300千克级别或是更轻的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主要应用于自然灾害突发、地面监测和通信系统发生故障时卫星的快速发射和空间部署,以便相关部门及时获取灾害情况信息,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有效组织抗灾救灾创造条件。根据此前的消息,“快舟1号”卫星重量不足400千克,由此推测,快舟运载火箭的性能也应该与“飞天一号”类似。

随着此次发射,中国传统运载火箭与小型快速响应固体火箭结合的发射组织已经初现雏形,未来,这种灵活的发射方式必然能更好应对包括自然灾害、突发安全事件、地区冲突等各种情况。

标签 >> 航空航天军力报告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4_11_23_301355_4.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