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另一面】李光耀惧华排华去华

01/11/14

作者/来源:新加坡文献馆

超过半个世纪以来,李光耀从来不放过机会极尽渲染,羞辱和诋毁华文教育者,尤其是对南洋大学和南大生的负面评论。而所用言辞向来都是尖酸刻薄。这一些不正常和有失国家领导人体面的言行,充分折射出李光耀对华校生因畏惧而仇视的心态。

从李光耀著述的回忆录,新加坡双语之路等等,不难认识到李光耀对华文教育者之深层次的恐惧。比如,

‘ 学生们组织良好,纪律严明,团结一致。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强得不得了,能采取集体行动,集体表示蔑视,使政府难以孤立他们的领袖,把他们抓来惩罚。学生被捕后,他们开始渲染夸大其他问题,以便能发动学生跟警察冲突,制造烈士,同时煽动公众反对政府。 ’

‘ 他们到处争取其他学生、家长、店主和华族地方领袖的支持,事实上是争取整个说华语或方言的华族社会的支持,所采用的方式,是一发现警方找麻烦,他们便集中在学校或工厂,闭门不出,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吸引人们的注意,争取同情,蔑视当局,刺激政府“迫害”他们。 ’

‘ 6 月2日,来自各中学的1000名学生在华侨中学集中,在强制放假期间拒绝离校。这是蔑视政府的行动。他们在教室和露天场所上课,由高级班同学教低级班同学数学、英文、华文和地理,家长送食物绘他们。除此以外,这看来就像个学生自行组织的复习功课的夏令营活动。 ’

‘ 整个过程给布里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12年后出版的自传里,他还记得,当时有5000名学生整整齐齐地坐在会场里,人人手上都有一盒蛋糕、包点、 花生和香蕉,过后花生壳和香蕉皮都放回纸盒,由招待员拿走。这样,在学生们离开会场坐巴士回家时,场内依然干干净净。这显示出卓越的组织和后勤能力。这一切都是按照15岁左右的男孩儿和女孩儿通过扬声器发出的简单利落的命令进行的。这样的表现,任何军队的参谋看了都会高兴,我和布里特一样,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

‘ 这是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有那么多活跃分子,个个生龙活虎;有那么多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自私 ,准备为更美好的社会牺牲自己的一切。看来他们完全献身于革命事业,下定决心,一心只想推翻殖民地政府,建立一个平等和公正的新世界。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领袖给他们指引的方向,我越来越感到害怕。但是我也深信,如果我驾驭不了其中一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使他们为我们的事业服务,为我和我的朋友们,这些英校生所代表的事业服务,我们就永远不会成功。 ’

‘ 南洋大学也在闹革命,当我到那里时,他们向我喝倒彩,向我施压力。…他们的组织才能,那种冲劲,正是文化的推动力。我们不要这股冲劲所朝着的方向, ’

由此可见,李光耀对组织良好,纪律严明,团结一致,的学生集体行为和精神意志,深深的引以为忧。对华校生的生龙活虎,理想主义,不自私 ,准备为更美好的社会牺牲自己的一切,更是越来越感到害怕。

同样的,李光耀对南洋大学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冲劲,和华人文化的推动力,更是有着十足的戒备之心。因而,李光耀深信,如果驾驭不了这一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使他们为自己的事业服务,那么,掌权的英校生们就永远不会成功。

从李光耀的这些长期的,不间断的,处心积虑的,对华文教育者的恶言相向,更可以明白,李光耀完全是基于华人文化的推动力,对人民行动党政权的威胁,而采取了消灭华人文化教育的政策。

由此而言,李光耀提出的其他不利华人文教的说辞,比如,华人沙文主义,华校生是共产党,单靠华文不能过活,南洋大学只能招收次等生,南洋大学是一张贬值文凭,等等诽谤性言论,为的只是粉饰李光耀心灵深处,对华文教育者的高度恐惧。

显然的,李光耀完全是因为极度恐惧来自华文文教对政权的威胁,而消灭华人文教,所以其他的种种说辞都只是借口,意图无非是要模糊和掩盖排华去华的真正原因。

李光耀的排华模式和东南亚其他地区明目张胆的排华不同,李光耀采取渐进主义的作业,在不引起华社反弹的情况下,一步一步的弱化,萎缩,终至消亡华人文教。

比如,项庄舞剑,通过讲华语运动的表面手段,执行实质性的消灭华人方言,进而把构建在方言文化上的,华人草根社会组织先架空,后摧残。这是从根基上把原有华人社会的结构体系阉割去势,彻底瓦解华人社团原有的政治动员能力。

另外,李光耀借口单靠华文不能过活,而刻意塑造了只有英文才能在新加坡生存的社会现实。必然的,一个只有英文才能生存的新加坡,就意味着,原有华人语文社会的生存空间已经坦然无存了。这一种排华结果,就一如李光耀和杜进才所言,新加坡的土壤是无法让华人文教的种子萌芽。当然,更遑论其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排华是手段,去华是结果。根据李光耀的讲话,1972年新加坡的去华现实,已经可以透过卡立索社会现象而展现出来。卡立索社会是一个丢失民族文化的无根社会。

历史上,1959年之后,李光耀着手制定新的教育政策,排挤华人文教的计划开始启动,到了1966年之所谓双语政策的落实,加速和加剧了华人文化教育的没落。新加坡从此开始步上卡立索社会的进展轨迹。

关键是,李光耀从来没有试图扭转这一个已知的不良文化发展趋势。相反的,英文为第一语文,母语为第二语文政策,就是为了要制造一种设定的恶劣社会土壤,以确保华人意识的种子无法萌芽永不生长。可见,李光耀去华的政治目的十分明显。

---

分类题材: 政治_politics 南洋华社_nychinese

《新加坡文献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