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与东盟“政冷经冷”?

2014-09-26 11:30:13

作者:张敬伟

核心提示:中国和东盟,摆脱“政冷”才能驱散“经冷”。去“政冷”之要,在于解决岛屿主权争议和摆脱美国战略绑架。利用现有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深化RCEP倒是解决“经冷”的不错选择。

(资料图)

 

在过去十余年的全球经贸叙事中,中国成长为全球货物第一贸易大国。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欧日韩和东盟等,都和中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基于意识形态差异和中国核心利益关切,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也经常发生政治摩擦。然而,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关系的“政冷”并未导致经贸关系的冷却,反而出现 了“经热”的情况,如卡梅伦会见达赖喇嘛后的中英关系。正因为有“经热”的催化,相关国家对华关系才可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政治和经贸关系的同步。

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呈现出“政冷”和“经冷”同步的困扰。9月19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拉开帷幕。博览会上,中国和东盟 国家的领导人和企业家,似乎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前景依然乐观。但据来自第三方的日经中文网的数据,今年1~8月的中国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了5.9%。在此之 前,除雷曼危机之后的2009年,到2013年为止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已有10年以上保持2位数增长。

对中国而言,东盟是欧盟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对东盟而言,中国则是高于美国和欧洲的第一大贸易对象。中国和东盟有宏大的贸易计划,既通过自贸区和更为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双边贸易额到2015年达到5000亿美元。

但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可能难达预期。内中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美国经济复苏虽然稳定,但尚未实现货币政策常态化—QE(量化宽松)预计10月退出但美联储加息时间表尚未确定;欧元区和 日本尚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避免通缩,复苏前景还不明朗。中国经济面临下行趋势,中国决策者正在推行强改革的调结构政策,以适应7.5%增长区间的经济 新常态。在此情势下,中国和东盟经贸遇冷,也符合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大势和双边经贸关系的现状。

二是地缘政治的负效应显现。和乌克兰危机延烧拉低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一样,南海危机的持续发酵也导致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下滑。以中越、中菲贸易 为例—由于南海摩擦和越南反华抗议引发的打砸抢事件,越南与中国的贸易额虽然增长了22.2%,但增幅远不如2013全年的29.8%。靠近中越边境 的越南谅山省,靠出手中国商品的当地商铺呈现出一片萧索景象。从中越边境的友谊关通过的中越货运量也大幅减少。

至于中菲贸易,岛屿主权争议在菲境内形成了针对中国游客的暴力绑架事件,有些暴力组织甚至威胁袭击中国大使馆。中国向民众发出了菲律宾旅游警告。中国游客 赴菲旅游的热情降低,甚至出现了大面积退订的情况。据悉,菲最大航空公司宿务航空取消了9月至12月期间149个往返中国大陆的航班,减少乘客2.4万 人。

三是美国在亚太组建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涵盖了东盟主要国家但忽略了中国。TPP以经贸配合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制衡中国的意图明显,在一定 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此外,泰国的政局动荡以及缅甸政府的转型,也造成了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的波动。以中泰贸易为例,今年1-8月双边贸 易额减少了0.8%,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中国和东盟,地缘相接,具有休戚与共的地缘政治利益。但由于南海岛屿主权冲突,东盟对中国存在忌惮心理。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催化下,域内有些国家借美制华或甘愿充当美国对华博弈的前锋(如菲越),其他国家则陷入在中美两强选边站的尴尬。

中国和东盟,摆脱“政冷”才能驱散“经冷”。去“政冷”之要,在于解决岛屿主权争议和摆脱美国战略绑架。

这需要时间,更需要中国和东盟的智慧。不过,求同存异,利用现有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深化RCEP(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倒是解决“经冷”的不错选择。

来源:中国网

作者:张敬伟    (如需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海疆在线无关。欢迎转载海疆在线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海疆在线:http://www.haijiangz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