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创新

丁晓强 

[摘要]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等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而创造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毛泽东关于党的学说的重大创新。群众路线作风形成了党的显著标志,群众路线的群众观和领导方法,构成了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这是党的最基本传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创新群众路线的思想内容和实践形式,关键是把党的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的部署。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最重要的理论创造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工作传统。深入把握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的理论创新,是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

一、群众路线的思想形成

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可以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中找到理论根据,但是,作为一个党的建设和指导党的工作的重要理论,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的理论创造,体现了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民为主力军,中国革命必须组织和动员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国革命的重要特点是以军队为主要的组织形式进行武装斗争,在建军建政中形成了党的现实的领导权力,突出了党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性。毛泽东在1919年创办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把“民众的大联合”看成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党成立以后,毛泽东投身于群众运动、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问题的思想,如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如何看待群众运动和如何组织动员群众的问题。1927年9月,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注意到革命军队和群众的关系,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到1928年3月间,毛泽东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关于“群众路线”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六大以后出现的。在党的六大以前,由于“左”倾盲动主义,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1928年6月,党的六大制定的政治纲领中指出“党底总路线是争取群众”。10月李立三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929年9月,周恩来等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讲到筹款工作和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时,强调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1929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中指出:“党对于军事工作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

在1930年5月,毛泽东还撰写了著名的《调查研究》(即《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指出要通过调查,吸取群众的智慧,解决工作困难,他说:“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此后,毛泽东身体力行,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和才溪乡调查,并撰写了调查报告。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新的阶段,由此更重视群众工作,成立大会的主楹联为“总结国际苏维埃运动的经验,加强布尔什维克的群众工作”。1934年,毛泽东在第二次苏维埃大会上发表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组织革命战争,改良群众生活,这是我们的两大任务”。只有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群众才能成为革命的真正的铜墙铁壁。这表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初步形成。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群众路线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述,主要论著有:《(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4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6月)、《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1944年10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的‘左’倾错误》(1948年2月)、《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4月1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1948年4月2日)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从哲学高度将党的群众路线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是群众路线思想成熟的标志;《论联合政府》和党的七大的其它文献,对群众路线进行了全面阐述和总结。

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毛泽东对全面执政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进行思考。其中最重要的是: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关于“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指出了执政后,党的群众路线所要克服的重点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过去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以民主的方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明确了建国以后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内容,这些思想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概念、内容、性质和意义,党和党的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过多次阐述和概括。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指出:群众路线,“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作风之一,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刘少奇解释说:“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他认为,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主要内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指出党必须不断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这个任务由于党成了执政的党而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他说:“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他认为,党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以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为基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解放是一致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所以,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毛泽东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当着群众还不觉悟的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当着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是右倾机会主义。”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观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化。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的表述是:“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统一起来。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是到群众中去的基本方式。毛泽东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是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方法。毛泽东说:“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

群众路线是世界观、价值观与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共产党人的内在道德要求和外在实践能力的统一。它与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毛泽东关于党的学说的重大创新。其深刻的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这是对群众路线意义的新的概括和新的要求。

党的群众路线立足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主题,在执政和新形势下更为突出、更为重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于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靠群众的相互关系基本原理和基本工作方式,仍然适用于新形势下的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主权理念贯穿于中国政治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一种在中国影响深远的政治价值和社会意识,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思想资源。党的群众路线重视作风建设,要求党员干部身体力行,直接从现实的具体实践入手,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所以,党的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和最基本的实践传统,是传统党建理论和实践与新的时代特征衔接的基本脉络,是新形势下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基本的方式。

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思考新形势下群众路线理论内容的创新。群众路线基本原理具有深远意义,内容的创新首先在问题的针对性上。习近平同志认为,领导与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一般来说领导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新形势下,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市场经济和国际环境四大考验。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党提出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6月18日讲话中强调了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时代性。

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思考新形势下群众路线实践形式创新。群众路线作为党的作风建设,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其中又以延安整风最具有典型性,其基本特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思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必讳言,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党的整风运动也出现过偏差,例如把思想批评等同于政治批判,开门整风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造成了消极的后果。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指出不再搞政治运动,并提出了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但是,作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把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就必须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其中特别强调了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学习反省治病结合在一起,总结了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作风建设的经验,既和风细雨,又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体现了群众路线实践形式的创新。

群众路线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作风建设的推进能在实践上给制度建设提供制度文化,是制度建设的重要路径。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相互配合,是提高新时期党建科学化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贯彻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作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灵魂,力倡改进作风、身体力行,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榜样。我们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力量。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66期,摘自2014年第4期《毛泽东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