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美国社会之痛――种族歧视和警察滥权

袁博 

因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的抗议活动引发持续骚乱,密苏里州州长于当地时间16日宣布枪击案案发地弗格森镇进入紧急状态,并且实施宵禁。黑人青年布朗之死再次揭开了美国种族歧视的伤疤,并且势必会引发一场关于警察滥用执法权的讨论。

反种族歧视怒火在蔓延

弗格森镇的抗议示威活动之所以持续高涨,直接原因是布朗命案的相关调查一直云遮雾罩,而更为深刻的根源则在于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平等导致种族歧视矛盾日益激化。

现年18岁的非洲裔青年迈克尔•布朗本月9日在弗格森市郊的一条街道上行走时被白人警官达伦•威尔逊拦截并最终开枪打死。此次枪击事件触发了当地积压多年的不满与愤怒。《纽约时报》在13日一篇题为《迈克尔•布朗之死》的社论中指出,这种不满、愤怒不仅在弗格森镇,在全美各地均是如此。

《纽约每日新闻》16日报道,最新的报告显示,美国每天至少有一人被警察杀死。根据FBI对过去7年数据的统计,美国警察每年平均杀死400人。报道说,在每年警察杀死平民的案件中有四分之一涉及白人警察和黑人死者。根据记录,18%的黑人死者年龄低于21岁,仅有8.7%的死者为年龄在21岁以下的白人青少年。

美国种族矛盾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根源。整体而言,美国黑人仍是身陷不利地位的族群。据报道,弗格森镇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西北郊外,约有2.1万居民。历史上,圣路易斯市是全美种族隔离最为严重、贫富差距最为悬殊、种族关系也最为紧张的地区之一。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圣路易斯市大多数郊区仍不允许黑人居住,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渐搬入城中的白人仍以不准建公寓等规定防止黑人迁入。当黑人不断迁入弗格森镇等郊区时,白人相继迁出。1980年,弗格森镇居民中白人占85%,黑人占14%;至2010年,白人居民占29%,黑人占69%。但在该地区行政、执法、教育等机构中,白人仍占主导地位。

抛开布朗事件本身的争议,美国的种族主义问题可谓根深蒂固。虽然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许多法律规定“严格禁止各种种族歧视”,并且出台许多确保黑人受到平等对待的措施。但是,不少美国白人依然有种族歧视的观念,虽然口头上不说,但骨子里依然认为“黑人是劣等的”,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种种族歧视观念通过不同途径流传下来。本报记者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中也发现,很多种族不平等行为是潜意识的,例如在乘坐长途汽车时,大多数黑人乘客上车后均自觉地集中在后排就座。再如虽然美国法律规定在雇佣劳动力时存在种族歧视是非法的,但白人雇主还是可以找到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拒绝黑人。

警察涉嫌滥权遭拷问

迄今为止,各方对于案发原因说法各异。警方说,布朗并不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事件起因于双方的肢体冲突,当事警察已受到死亡威胁;而布朗的家人和当地民众并不赞同警方说法,并且主要目击证人之一所描述的案件经过与警方的版本完全不同,当地民众表示需要了解这名警察平时是否有滥用武力的行为。

近年来,美国警察的“强悍”已成为民众议论的焦点:纽约警察打伤乱穿马路八旬华裔老人;强行铐走印度女外交官并脱衣搜身,激起印度举国上下怒火;去年一名美国协警枪杀黑人少年马丁,几乎引发全美骚乱。

面对种种有关“执法过度”的指责,美国警察几乎都会满不在乎:枪杀黑人的协警最终被判无罪;打伤老人、逮捕印度女外交官也被称为“严格执法”。对于美国警察频繁使用暴力,有人辩解说美国拥有2亿支枪,自卫是首要的,而且法律也保证警察执行公务的绝对权威。

分析人士指出,就像美国是“世界警察”一样,美国警察在世界上也是最“牛”和最强硬的。美国警察的“牛”来自于它的权力很少受到限制,它可以对任何自认为的威胁主动采取暴力行动。而且美国警察经常小题大做。在大街上忘带证件就会被搜身;“举起手来”是美国警察的口头禅,人们必须立刻把双手放在头上一动不动,否则就可能遭遇暴力执法,被警察当成恐怖分子击毙。这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美式“警察文化冲击”。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网站日前公布了一份题为《同警察滥权做斗争:社区行动手册》的指南。这本手册中称,美国警察滥用权力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警察滥权具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全国性的:美国没有一个警察局敢说自己没有出现过不当行为。而美国警察这种滥用权力或频繁使用暴力将最终失去民众对它的信心和支持。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8月18日《文汇报》

链接一:

反种族歧视怒火在美国多地蔓延

温 

8月14日,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菲尼克斯等近100个美国城市举行了抗议和守夜活动,示威者将双手高高举起,高喊着,“举起双手,不要开枪”等口号,抗议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县弗格森镇警察射杀18岁的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至少有8人在迈阿密举行的抗议示威活动中遭到逮捕。迈克尔•布朗案所引发的反对种族歧视怒火仍在美国各地不断蔓延。
警察向示威人群发射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弗格森镇看起来已经像个“战场”

8月9日下午,手无寸铁的迈克尔•布朗倒在一名警察的枪下,身上多处中弹。当地积累多年的种族矛盾顿时激化,连日来抗议狂潮不断,其间也曾发生打砸抢事件。圣路易斯县警方出动装甲车,警察将手中的大型AR—15型狙击步枪等重武器指向示威人群,并向示威人群发射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13日,警方还以妨碍公共安全为名将两名记者拘捕。

在拖延了数日之后,密苏里州州长尼克松14日来到弗格森镇。他说,弗格森镇现在看起来已经像个“战场”,这是“不可接受的”。尼克松宣布解除圣路易斯县警方在弗格森的执法行动,由密苏里州公路巡警取而代之。

正在马萨诸塞州马撒葡萄园岛休假的美国总统奥巴马14日再次就布朗案及其有关抗议活动发表讲话。他说,警察没有任何借口对和平抗议者过度使用武力,或将正当行使美国宪法第一宪法修正案所赋予权利的抗议者投入监狱。在美国,警察不应该欺侮和关押那些向民众报道自己所见所闻的记者。

奥巴马还说,任何事件都不能成为警察使用暴力的借口,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利用这一悲剧进行破坏和抢劫。他表示,弗格森镇当局,包括警方,有责任在调查布朗之死问题上保持公开和透明。现在是伤口愈合的时刻,是弗格森镇的街头恢复和平与宁静的时刻,也是公开调查真相以伸张正义的时刻。

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平等导致种族歧视矛盾日益激化,民众寄望于推进司法公正

弗格森镇的抗议示威活动之所以持续高涨,直接原因是布朗命案的相关调查一直云遮雾罩,而更为深刻的根源则在于,不断加剧的社会不平等导致种族歧视矛盾日益激化。

15日上午,弗格森警察局局长托马斯•杰克逊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枪杀迈克尔•布朗的警官名为达瑞恩•威尔逊,已从业6年。警方称这名警察已受到死亡威胁,但当地百姓需要了解这名警察平时是否有滥用武力的行为,“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我们就会平静下来”。

迄今为止,各方对于案发原因说法各异。警方说,迈克尔•布朗并不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事件起因于双方的肢体冲突。在警察开枪射击迈克尔之前,警察正试图从汽车里出来,但迈克尔将警察推回汽车,并对警察进行身体攻击,争夺警方枪支。警察在车内开了一枪。迈克尔最终被枪杀在距离警车约10米的地方。迈克尔的家人对于其“打警察”的说法予以否认。与迈克尔同行的多瑞恩•约翰逊说,警察当时要求迈克尔从路中央移到人行道,遭到迈克尔拒绝后,警察便开枪。警察开枪射击并杀死迈克尔的时候,他的手正举在空中。

美国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华盛顿办事处负责人米歇尔•尼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本来准备于8月11日开始上大学的迈克尔•布朗,他的生命就这样在与一位警察的“偶遇”中“夭折”。又一位非洲裔美国人命丧那些宣誓保卫和服务当地社区的警察手中,这实在令人心碎。在此之前,全美已经有数不清的人死于警察的错误行为。我们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直至迈克尔•布朗一家得到正义的维护。
《纽约时报》15日的社论指出,在弗格森镇2.1万人口中,69%为黑人,而当地政府则由白人控制,在这里恢复对“公正”的信任远非易事。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教授巴特勒认为,奥巴马8月14日的讲话没有点中问题要害,这或许因为问题的要害是痛苦的,特别是在种族歧视问题上,这种痛苦格外强烈。美国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前主席杰鲁斯说,对于大多数将选票投给奥巴马的人来说,推进司法公正是我们最为期盼的重要问题,奥巴马对此应该明白。

以“反恐”为名强化全美各地警方军事化装备,是政府权力前所未有扩张造成的

圣路易斯县及弗格森镇警方以武力应对抗议活动的场景在美国引发了更大的抗议浪潮和强烈质疑,“过度使用武力”因此成为新的焦点话题。

《纽约时报》15日在相关报道中说,对于外部世界而言,发生爆炸、发射催泪瓦斯、出动装甲车,这些画面使得这个城市看起来不像是一个美国中西部的城市。将狙击步枪指向和平抗议示威的民众,与其说是保护民众,不如说是挑衅。

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德14日说,当我们必须寻求重建当地执法部门与民众互信之时,当地警方部署重型军事装备的情景发出了一个矛盾的信息。密苏里州民主党联邦参议员克莱尔•麦卡斯基尔说,警察的行动本身便是问题的一部分。他要求警方“去军事化”。马萨诸塞州民主党联邦参议员沃伦说,“这里是美国,不是战场”。肯塔基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保罗也表示,警察确有责任维护和平,但警方的应对与军事对抗之间应有区别。他进而批评说,美国警方的高度军事化,是政府权力前所未有扩张造成的。

自“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以“反恐”为名,大力强化全美各地警方的军事化装备。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地区反恐应对系统执行主任格拉纳尼透露说,自2003年以来,圣路易斯县警方已为购置军事装备开支940万美元,其中包括花费360万美元购置两架直升机、夜视照明及其他装甲车辆,所有这些开支都来自联邦政府。美国国土安全部还为弗格森镇警方购置装甲巡逻车拨款36万美元。美国司法部去年一份报告透露,全美各地近400个警察局和上百个机构用联邦政府拨款购置了橡皮子弹和催泪瓦斯。五角大楼还将“过剩的”机枪、装甲车、飞机及其他装备转移至地方执法机构。

《华盛顿邮报》15日在社论中认为,当地警方挥舞着战争的武器对付大规模集会的民众,这提出一个问题,即警方是否过多地从五角大楼得到重型武器。五角大楼应重新考虑是否应将防雷装甲车配备给警察。美国国会也应对相关政策予以重新审议和控制管理。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链接二:种族歧视,美国社会“顽症”

种族歧视问题,可谓美国社会的“顽症”。16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弗格森地区因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引发的骚乱难以平息,被迫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再次揭开了美国社会这一久治不愈的伤疤。

弗格森骚乱与近年来美国因种族歧视引发的多次骚乱大同小异。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9日下午同一个朋友在弗格森地区街上行走时,被一名白人警察连击数枪身亡。警方与目击者对枪杀原因各执一词,说法相差甚远。事件引发当地民众抗议并演变成持续性骚乱,地方当局无奈之下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弗格森骚乱只是“冰山之一角”。去年7月,枪杀黑人青年特雷沃恩•马丁的白人协警乔治•齐默尔曼被判无罪,在美国多个城市引发了抗议示威活动。为此,美国人权领袖杰西•杰克逊认为,这使“美国的司法系统再次丧失了公正”。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也专门发出呼吁,要求审查可能对非洲裔美国人存在歧视性影响的法律。

事实上,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由来已久,包括非洲裔美国人在内的少数族裔曾饱受歧视。自马丁•路德•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民权运动后,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有所改善,但因种族歧视而引发的骚乱仍不时发生。尽管有些骚乱规模小,当局在处置上也更加“有经验”,但骚乱频发的事实表明,美国历史上最为丑陋的一页并没有完全翻过去,伤口依然在滴血。

之所以称其为“顽症”,是因为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根深蒂固,歧视少数族裔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据《洛杉矶时报》去年12月报道,洛杉矶消防局在录用工作人员中,故意对少数族裔应聘者设置种种障碍。《纽约每日新闻》去年10月也曾报道说,黑人影星罗伯•布朗在梅西百货为其母亲购买一块价值1350美元的手表时,店方因他是黑人而怀疑他使用假信用卡,警方更将他用手铐押走并拘留一个小时之久。

又如,美国部分主流媒体、社会组织和政客宣扬种族主义言论。最典型的例子是,去年10月美国广播公司的吉米•基梅尔脱口秀节目中曝出“杀光中国人”的言论,宣扬种族仇恨,引起美国亚裔尤其是华裔的不安与抗议。

实际上,少数族裔在美国多个领域仍然受到不公平对待,尤其是在面对执法部门之时。联合国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主席努尔丁•阿米尔日前指出,美国执法人员面对少数族裔时往往会出现不公平对待和滥用武力等行为,美国非洲裔男性被枪打死的几率是其他族裔的7倍。

伤疤未好,又添新伤,往复轮回,难以愈合——这大致是美国种族歧视这一顽症的尴尬所在。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些美国人往往看不见自己的尴尬,却喜欢对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社会问题指手画脚,以“教师爷”自居,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灯下黑”吧。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59期,摘自2014年8月18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