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华社再穷也要捐 向草根慈善家致敬

《赤道论坛》2014/8/3 中国报/地方版

报导:郑嘉伦

摄影:陈梧源

 
草根慈善家的义举,令人敬佩不已,森董联早前在
筹建会所的过程中,获得不少人的捐助,右起
为苏祖池、森董联会筹建理事会秘书谢联发及筹委会
主席陈致祥。

(芙蓉2日讯)勿以善小而不为,“草根慈善家”捐助华社,一样不遗余力!

在刚过不久的波中及波小百年校庆晚宴中,发展商拿督李典和“一掷千万”,宣佈將其属下金群利集团控股市值1400余万令吉,即500万股股票,作为波中教育基金,其爱护华教的心,令人钦佩与感动。

事实上,在森州许多角落,也有不少草根慈善家,愿意为华教发一份光,献一份热,同样令人动容。

眾所週知,大马华社之路走来不易,华团和华教长期处在经费拮据的窘境,要在荆棘满途的道路上,进行对外募捐並非容易,庆幸华社在筹款的艰辛路上,许多不求名利的慈善家与草根群眾,默默为华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中国报》在走访这些草根慈善家时发现,他们为了维护华社,保住华社的根,虽然日子过得並不富有,也甘心乐意捐出积蓄,这种为华社默默付出的义行,一样令人敬佩。

值得后辈学习榜样

这群来自草根阶层的慈善家,大多是65岁以上的长者、家境並不富有、学歷不高以及没有稳定收入,但同样有著一颗热爱华社之心,他们爱护华社的精神,不比其他组织捐款来得逊色,是值得后辈学习的榜样。

华社能够越茁越壮,做到自强不息,各阶层人士的扶持功不可没,为了让华社在大马站稳脚步,每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作出贡献,可谓不遗余力,不管捐款数目多或少,那份心意已让人尊重及肃然起敬。

受访者受访时不约而同指出,他们期盼自己小小的举动,能起著拋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群眾关注华社的需求,藉著机会发挥推动力,让更多的群眾献上自己小小的心意。

感谢草根义举

★森州董联会主席苏祖池

万分感激在华社需要帮助的时候,获得草根阶层的资助,希望他们的义举,能引起广大民眾的关注,慷慨解囊维护华社。

本会接下来將会在森州82间华小及独中,发动次轮的筹建会所基金运动,冀能获得各校家长的帮助,发挥草根力量。

本会的筹款目標为250万令吉,达到目標后,若有多余的款项,计划作为会员清寒子弟助学金。

对华社能帮就帮

★郭宝珠(74岁,凡成贸易公司负责人)

政府拨给华社的款项向来不多,华社面对著许多问题,而认为尤其是身为华人者,应为华社做出一点贡献,是抱著能帮则帮,有能力就帮忙的心態。

在1992年开始经营小本生意,可说是白手起家,每天工作省吃俭用,把孩子给的家用存起来,有多的就回馈华社。

之前的孙子从学校拿了森华堂及董联会的筹款表格回家,当时心想,华人应该为华社贡献,尤其在华社需要的时候。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乱花钱,若真的是有能力,就该多帮助有需要的人,希望我的行为,能起到拋砖引玉的作用,捐助华社对下一代或大家都有利。

捐出豆浆义卖

★洪重伟(73岁,豆腐花小贩)

在1970年开始热心于为华教贡献,但之前踏入社会没有积蓄,于是便捐出豆腐花及豆浆,给学校做义卖用途。

除了捐款给华社团体及华校,也主动为“反对教育发展大蓝图”签名运动收集签名,並不时派发米粮给弱势团体结缘。

华社的问题在于华人不够团结,现在年纪大了,也没有力气做太多,希望能藉著机会带动华社群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了华人的下一代,赚到钱就回馈华社。

我们是穷人家出身,从小没有钱唸书,没有受过高深教育,每天凌晨5时起身製作豆腐花及豆奶,早上9时开档,经歷了人生酸甜苦辣,所以认为能够贡献多少就多少,即使百物上涨,豆奶或豆腐花依然没有涨价。

相信种瓜得瓜

★谭女士(78岁,拉杭新村老友菜摊摊主)

每天早上8时开档,售卖自己种的菜,之前从朋友的口中得知,董联会及森华堂需筹建会所基金,虽然自己每月收入不定,但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日所做的好事,会得到好的回报。

向来都有捐款给华社或独中,因为华教是华人的根,独中是华族建立起来的,若没有人捍卫,就没有独中,所以每次在捐款前,会先了解相关单位是否真正需要。

以前家境贫穷,没有受过太多教育,捐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华社,而不是想要获得表扬、討功劳或是出风头,以前参与义卖活动,会带著孙子一起,也趁机教导孙子,要学习婆婆的举动,为华社贡献。

只要有机会接触年轻人,会想办法引导他们,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爱情或电子游戏,倒不如定下目標,努力赚钱,回馈社会。

心疼货仓內上课

★陈玉坤(66岁,退休人士)

因为看到报章的新闻,获知之前丘晒园华小正在筹募建校基金,于是与太太到学校了解情况,到学校时,的第一个感觉是那不是学校,是个货仓,学生竟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让人心疼。

凑巧存放3年的一个瓮缸满了,里面都是硬幣,心想拿到银行兑换也很麻烦,倒不如把钱捐给有需要的人。

认为既然要做慈善,就要把钱捐给真正有需要的人,现在许多学校或团体展开筹款运动,实际上並非经费拮据,而是要筹募活动基金。

本身是退休人士,还要照顾太太,若往后有能力,会继续捐款给有需要的社群。

呼吁年轻人为了华社下一代著想,无论款项或多或少,付出一点心意,为华社贡献。

《中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