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为俄罗斯重夺大国话语权

许华 

苏联解体以后,在拥有强大媒体传播能力的西方的语境中,俄罗斯的国家形象被严重“他塑”。但是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在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变局中力挽狂澜,世界发现,必须学会倾听普京所代表的“俄罗斯的声音”。近期的中国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中,普京3月18日演讲的视频和文稿被广泛传播,有媒体甚至认为,索契奥运的成功举办和乌克兰局势的反转,使俄罗斯公众和中国公众对普京的支持率达到了新高。

从2007年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宣称要“打破单极世界幻想”的讲话,到2013年《纽约时报》上发表的名为“恳请”,实为警告的《俄罗斯恳请谨慎》一文,再至2014年3月关于乌克兰局势和克里米亚入俄问题的讲话,俄罗斯在普京的言行中重现一个世界政治强国的姿态。普京在几次危机中态度坚决、手段强悍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其高超的外交手腕大大提升了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冲击了西方世界的道德神坛与话语权,提高了俄罗斯在国际上尤其是在非西方世界的威望。

普京收放自如的执政风格和领袖形象一直是当代俄罗斯国家形象中引人注目的焦点。在《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权势人物”榜单中,普京一直名列前茅,2013年更是超越奥巴马位列第一。《福布斯》认为,作为长期维持权力的人物,普京凭借掌握的巨大资源,在统领的人数、发挥影响力的范围以及使用其权势的活跃程度等方面远远超越普通领导人。

普京的语言有着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对友邻尊重,礼遇相加,而回击对手则言辞犀利,丝毫不留情面。比如,普京批驳西方大国的双重标准时讲道,“同一件事情你今天说它是白的,明天说它是黑的”。普京批评西方大国在科索沃和克里米亚问题上出尔反尔,视国际准则为儿戏。听到西方的批评或挑衅,普京绝不忍气吞声,总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普京的风格并非一味强硬,有时也尽显温情。当他说出“俄罗斯现在退到了无路可退的边缘,就像一根弹簧被压到底,它是会猛烈地弹起来的”这番话时,电视上呈现的是一个眼角湿润的形象。

中国古语讲:听其言,观其行。普京的语言风格之所以打动众多受众,重要的还是与普京的行事风格相统一。10年来,普京的所作所为顺应了俄罗斯民意,赢得了俄罗斯人的信任与拥戴。率直、犀利的言辞是“普式语言”的特色风格。有些语句比外交文件更有效地传播了俄罗斯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一言之微,却带来巨大的振动,正如“音叉效应”,利用事物之间的脉动联系,以微小的扰动带来巨大声响。

普京独具特色的言论,不仅放大了领袖的政治影响力,也增强了俄罗斯软实力,为俄罗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在与西方大国的话语权较量中,俄罗斯找准时机与切入点,普京一马当先,政要跟进,意见领袖唱和,公众响应,经由媒体造势,提高了俄罗斯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了俄罗斯政治传播的影响力。普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中国政治传播界研究与借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所副研究员)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3月24日《环球时报》)

链接一:普京缘何缺席海牙核峰会

关健斌
3月24日至25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将在荷兰海牙举行。53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欧盟、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刑警组织的领导人和代表将齐聚海牙,就防止全球核恐怖问题,围绕减少核材料及放射源数量、增强核材料及放射源安全性、打击核材料走私以及改善国际合作等主题展开磋商。

然而,在这些国家领导人中,人们并没有发现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身影。3月22日,俄外交部发布消息称:“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将率俄罗斯代表团出席(核安全峰会)。”核安全峰会的主办国荷兰确认此消息属实,但没有披露普京不参加峰会的更多理由。

历史有许多巧合之处——又是核安全峰会,又是普京缺席!

2012年3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在韩国首尔举行。当时普京是俄罗斯总理,因“身份不合适”而未出席,俄罗斯代表团团长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合情合理。

时过两年,普京又是总统了。但这一次,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与美欧正闹得不可开交,因“气氛不合适”而未出席核安全峰会,应该也无可厚非。

两届峰会,普京都没有现身。但关于普京的话题却从来都不少。

两年前,首尔峰会期间,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隔一张小圆桌而坐,两人都向前探出身子接近对方。当时两人谈话声音很小,不过他们都没意识到麦克风还开着,这段私下谈话正好被录下。奥巴马说:“所有这些问题,尤其是导弹防御问题,都可以解决。但重要的是,他得给我空间。这是我的最后一次竞选……在选举结束后,我会更加灵活。”奥巴马说话时,梅德韦杰夫频频点头,用英语回应道:“我明白!我将把这个信息转告给弗拉基米尔(普京)。”奥巴马伸出左手,拍了拍梅德韦杰夫的右臂,后者随即拍了一下奥巴马的左手……

据俄媒体报道,此次海牙核峰会期间,奥巴马将召集G7各国领导人开个“小会”。在这个“会中会”上,美国准备提议把俄罗斯从G8开除。而乌克兰代总理亚采纳克3月22日与到访的加拿大总理会谈后竟然说:“如果G8出现空位子,那么乌克兰准备占这个位子。”

对于G7准备把俄罗斯开除出G8的说法,俄外交部国际关系学院欧洲一体化系主任亚历山大说:“G8本来就不是一个形式上的组织,所以很难说什么‘开除’。”俄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米金则说:“即便‘开除’了,俄罗斯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普京没到海牙,亚采纽克却代表乌克兰去参加核峰会了,预计他将与美国等西方领导人会谈。媒体报道说,俄外长拉夫罗夫将在海牙峰会上同美国国务卿举行会晤,探讨乌克兰政治危机。

很显然,与“普京话题”紧密相连的“乌克兰话题”,很可能在这次峰会上喧宾夺主,抢去核安全议题的风头。

尽管普京不想亲自去海牙开会,但他并没闲着。3月21日中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主持召开了俄联邦安全会议常任委员会议,讨论了乌克兰问题。随后,普京签署了批准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作为两个联邦主体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总统令。普京还签署命令成立了俄罗斯第九个联邦区,即克里米亚联邦区,下辖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俄《生意人报》透露,俄准备在克里米亚成立“经济特区”,普京已派自己的助手苏尔科夫飞赴塞瓦斯托波尔,与克里米亚总理谢尔盖•阿克谢诺夫就此事进行磋商。3月23日,普京又签署了一道总统令,要求俄政府各部长在两周之内就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加入俄罗斯所有事宜的落实情况向其作专题工作汇报。

忙碌国事之余,普京还特地责成总统事务管理局把自己的工资转入受到美国制裁的“俄罗斯银行”,在这家银行为他开设一个私人账户。在自己以实际行动力挺“俄罗斯银行”的同时,普京还要求俄政府帮助和扶持“俄罗斯银行”的客户。

这几天,打开俄罗斯报纸和网站,给人的感觉是:最时髦的事是骂美国,最光荣的事是被美国制裁,最抢眼球的事是反美新创意。对于欧美施压,俄国家杜马3月18日通过了一份“特别”声明,暗示欧美制裁“不给力”。声明称,“我们建议奥巴马先生和欧盟的官僚们把制裁范围扩大到所有批准这项决议的议员”。3月23日,俄罗斯驻欧盟大使奇若夫在参加西方媒体的一个访谈节目时,被主持人问及如何评价“麦凯恩曾指出的摩尔多瓦可能成为下一个克里米亚”的观点,奇若夫笑着回答:“请告诉麦凯恩,让他看好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曾是俄罗斯的一部分。”

对于扑面而来、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欧美制裁,普京3月21日在俄联邦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却表示,暂时没有采取相关反制的必要。普京甚至还在会上要求俄政府不要停止与北约的合作,同时与各方伙伴一起商讨向乌克兰东南部地区派遣观察员的问题。这似乎是在暗示,普京最不想做的事其实就是与美国和西方彻底“闹掰”。

3月21日,俄罗斯《导报》发表了题为《普京总统的克里米亚自白》的文章,文章称:“普京3月18日有关克里米亚问题的讲话,更像是自白或是高水平的心理分析独白,这在世界政治史上未曾有过。总统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对欺压者指名道姓,坦率地谈到自己对历史和未来的看法。……普京在讲话中强调,‘俄罗斯真诚地希望与西方同行对话。我们经常建议在一切关键问题上合作,提高信任水平,希望我们的关系是平等、坦率和真诚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回应。相反,我们一次次地受骗,背着我们通过决议,把既成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这些话语都十分准确地表达了普京的内心屈辱。”

这篇分析文章称,普京曾试图获得美英好感。普京2000年3月以总统候选人身份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曾说,俄罗斯可以成为北约的平等成员,条件是“俄罗斯的利益能够得到考虑,能够成为完全平等的伙伴”。随后,布莱尔和小布什都对普京称赞有加,大家似乎一下子“成了朋友”。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难以填平的沟壑,当小布什和布莱尔2002年背着普京将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7个国家收入北约时,普京有了一种“被欺骗和背叛”的感觉。布莱尔在回忆录中说:“普京得出结论,美国人不想给他应有的地位。”文章称,随之而来的一次次伤害,让普京“永远不会原谅西方”。文章最后指出,“有一天,普京失望了,他的失望情绪与日俱增。有一天,他认定,西方伙伴背叛了他,他永远不会原谅他们。这种想法也只会越来越强烈。”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3月24日《中国青年报》)

链接二:普京永远不会原谅西方

米哈伊尔•济加里
普京有关克里米亚问题的讲话更像是自白或是高水平的心理分析独白,世界政治史上未曾有过。总统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对欺压者指名道姓,坦率地谈到自己对历史和未来的看法。从字里行间可以读懂更多东西:谁是普京的朋友和学习的榜样,俄罗斯总统15年中都有哪些转变。

“俄罗斯真诚地希望与西方同行对话。我们经常建议在一切关键问题上合作,提高信任水平,希望我们的关系是平等、坦率和真诚的。但我们没有看到回应。相反,我们一次次地受骗,背着我们通过决议,把既成事实摆在我们面前。”这些话语都十分准确地表达了普京的内心屈辱。

试图获得美英好感

14年前普京有完全不同的表述。2000年3月,普京作为总统候选人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俄罗斯可以成为北约的平等成员,条件是“俄罗斯的利益能够得到考虑,能够成为完全平等的伙伴”。很难说,他是否真的相信这样的前景,但他明显想获得西方同行的好感。普京的第一位朋友是布莱尔。2000年3月布莱尔飞往圣彼得堡到代总统普京那里做客。普京带布莱尔去玛丽娅剧院,并说,他们是同龄人又是同行(都学法律专业),当然可以找到共同语言。布莱尔返回伦敦后兴奋地说,“普京是高级知识分子,对自己想在俄罗斯干什么有清醒的认识。他的俄罗斯应当是个强国,注重法律和秩序,还应当是一个民主的和自由的国家”。布莱尔的新闻处立即宣布,首相给自己七国集团的同僚打电话,告诉他们,未来的俄罗斯总统是个多么优秀的小伙子。那一年布莱尔和普京会见了五次。

接着,普京与小布什交好。据美国总统回忆,他看着普京的眼睛,从这双眼睛中看到了他的心灵。在非正式会谈刚刚开始时,普京向小布什讲了一段经历,他的一栋别墅被烧成灰烬,但是神奇的是在废墟中一枚曾挂在墙上的柏木十字架竟然完好无损,虔诚的信徒小布什对此感到吃惊,普京相信与小布什成了朋友。

屡遭背叛受尽屈辱

但情况却不是这样。当小布什和布莱尔2002年背着普京将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7个国家收入北约时,他把这种行为视为背叛。布莱尔在回忆录中说,“普京得出结论,美国人不想给他应有的地位”。

普京在克里米亚问题讲话中直言不讳地说,“一次次地欺骗我们,背着我们做出决议,把既成事实摆在我们面前。例如北约东扩,在我们家门口部署军事设施。还不停地对我们说,‘这和你们没有关系’”。

还有一个更大的打击是英国法院拒绝遣返扎卡耶夫和别列佐夫斯基。普京根本不相信布莱尔无法对法庭施加影响。

普京认为前朋友们的举动是虚伪的,并至今为此指责他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伙伴更愿意奉行的不是国际法,而是强权。他们坚信自己的选择,坚信自己可以例外,相信自己可以决定世界的命运,他们一贯正确”。

美国人和欧洲人不承认俄罗斯是平等伙伴让普京愤怒至极,他一直十分坦率地承认这一点。在慕尼黑讲话中他就谈到过。2007年普京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美国不需要朋友。我们感到,美国需要的是能够受摆布的附庸……美国是这样说我们和其他人的,‘得教训教训他们,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文明人,差不多就是野人,不久前才从树上爬下来。因此我们应当收拾一下他们,得给他们剃剃毛,洗洗澡。我们才是文明的传播者’”。大概,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位领袖会如此公开地说出自己所受的屈辱。

永远不会原谅西方

普京对西方朋友失望了,而那些不试图教训他、不辜负他的希望的政治家就成了他的新朋友。普京的一个真正的朋友是查韦斯,他也是性格外向的人。普京说的那些话他也说过,“企图把我们逼入墙角,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立场,捍卫自己的立场,因为我们讲真话不虚伪”。

普京对苏联的看法10年来没有改变,2005年他在国情咨文中称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是俄罗斯人民的最大悲剧。10年后他重复了这种提法,他说,“俄罗斯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被分裂的民族”,而克里米亚的俄语居民就像“一袋土豆”被出卖。

如果回想一下普京的所有讲话和访谈录,可以看到,他没有改变自己的观点,不自相矛盾。只对一个问题,普京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2007年普京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说:“真正独立的人应当不怕失去自己的地位,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仅记者圈里这种人很少,这种人到处都很少。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有不同意见,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是无私的和诚实的,无论他们在哪里工作,无论他们是记者还是政治家,都令人尊敬。”

在这次的讲话中,持不同政见者一词不见了,有的只是“民族叛徒”、“第五纵队”,这都是查韦斯喜欢用的比喻,他就是这样称呼反对派和自由派记者的,不认为他们是真诚的和无私的。

有一天,普京失望了,他的失望情绪与日俱增。有一天,他认定,西方伙伴背叛了他,他永远不会原谅他们,这种想法也只会越来越强烈。

(《环球视野》摘自2014年3月21日俄罗斯《导报》)

 链接三:普京受全俄热捧支持率创新高

普京的支持率达到五年以来的新峰值:他得到俄罗斯75.5%的民众支持。专家认为,支持率上扬不仅表明民众赞同领导人的政策,还表明包括反对情绪高涨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内,整个俄罗斯社会实现空前团结。

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在3月15日至16日进行了-项民意调查,参与者包括42个州的1600名民众。该中心指出,总统的工作得到如此高程度的认同首先与乌克兰复杂局势和克里米亚公投有关(63%的受访者称之为近期头等大事),其次与俄体育代表团在索契冬奥会表现出色有关(32%)。

普京的支持率在过去的-个月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总统支侍率一直在60%左右徘徊。

地区优先项目研究所所长尼古拉•米罗诺夫指出:“过去,民众在竞选宣传期间也一向团结在普京总统等政治人物周围,但目前的空前团结在过去十年里都不曾出现过。”

米罗诺夫说:“创下新高的支持率无疑与总统3月18日的讲话得到大部分民众的认同有关。讲话涉及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一事。”另外,索契冬奥会大获成功也是-个影响因素。

米罗诺夫坚信:“尽管俄罗斯社会阶层构造复杂,但大多数民众都赞同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乃至各领域的政策。这-趋势将长期保持下去。”

高等经济学院教授奥列格•马特维切夫说:“俄罗斯人对普京有关克里米亚讲话的反应如此强烈。这甚至不仅仅是回应,还是向西方领导人发出的信号。讲话太棒了,甚至打动了一贯对总统不满的极端自由主义者。”

社会经济和政治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成员阿列克谢•祖金称,在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之后,俄罗斯民众对普京的态度发生了质变。总统的支持率今后还会上升。

祖金认为,从民意的变化来判断,对总统的看法发生了质变。社会舆论开始不仅仅将普京视为长期受到拥护的政治领导人,还把他看成与领土、自然资源和军力同等重要的国家关键战略资源。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29期,摘自2014年3月20日俄罗斯《观点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