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共非彼共,印度共产党,从来靠不住(下)

来源:风闻    2021-04-11

3

印共(毛)刚一成立,印度当局就将其列为恐怖组织,并出动军力进行围剿,印度前总理辛格到现任总理莫迪均多次强调印共(毛)是印度国内的最大威胁,比其他的穆斯林、印度教、锡克教、基督教各教派武装威胁都大。

印共(毛)及其领导的“纳萨尔派”武装从成立伊始就展现出不俗的战斗力,从2004年至今,“纳萨尔派”的活动范围遍布印度28个邦中的16个,势力范围从边境到印度西海岸,直接覆盖范围达到近10万平方公里,接近一个韩国的面积,这些区域的人口多达1.8亿人。

据印媒统计,“纳萨尔派”武装发动的较大武装袭击行动就多达数百起,其中最大的一次战果是2010袭击印度中央后备警察部队(号称世界最大的准军事安全部队)和恰蒂斯加尔邦警察,击毙军警80多名

2017年“纳萨尔派”武装又打死25名印度政府军,而就在前几天他们又在恰蒂斯加尔邦打死了22名印军。

至于击毙1到5名印军的各种零敲碎打小规模袭击更是多达数百次。

“纳萨尔派”武装采用了经典的游击队战术,敌退我追、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没有枪、没有炮,阿三兵给俺们造……

看到这里,许多读者或许以为“纳萨尔派”武装能大有作为,将革命之火点燃全印度,许多国内营销号则对“纳萨尔派”武装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夸大化的宣传。

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不容乐观。

印军屡次围剿“纳萨尔派”游击队,损失惨重却并非一无所获,事实上,在印军不断清剿下,“纳萨尔派”的处境日益艰难。

印度基层浓厚的宗教情结让纳萨尔派所主张的“无神论共产主义”思想无法取得广泛支持,其群众基础远远没有到位。

许多村落的百姓在看到“纳萨尔派”武装时都会积极向印度当局举报,甚至组织起自卫团向其人员开火。

“纳萨尔派”武装在与印度当局周旋时,不仅缺医少药,也缺乏百姓的支持,因此大量人员忍受不了饥寒交迫选择投降。

据统计,纳萨尔派在2011至2016年期间共有3766人向政府主动投降,其中仅2016年就有1399人投降。

而整个“纳萨尔派”武装人员在鼎盛时期也不足两万人,目前总共也只有一万人多一点,同时,他们完全没有像“台独”、“藏独”那样有外国势力支持,就连印度本国的绝大多数共产党员都将“纳萨尔派”视为敌人

尤其是在取得了执政权的印共(马列)看来,“纳萨尔派”就是一群极端恐怖分子。

而面对困难局面,“纳萨尔派”自身的群众工作也做得并不好,尤其是在当地百姓不予以合作和表达出敌视后,“纳萨尔派”就会采用暴力行为抢夺粮草,甚至会对举报自己的百姓进行残酷杀戮报复,并且对于包括学校、医院在内的民生设施进行无差别攻击,事后也只是写一封所谓的“道歉信”,并无任何实际的补偿。

比如,在那些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地区,经常会在一所学校被炸毁后马上收到一份来自“毛派”分子的道歉信,信中有时就会这样写道,“亲爱的学生,我们为自己的行动给你们带来的不便而感到惭愧,但这并非我们的本意。由于学校已经成为警察用来攻击我们的场所,所以我们不得不把它摧毁,在此深表歉意……”

总而言之,“纳萨尔派”的领导层当然是想学中共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可事实证明,在极端艰苦环境下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确实不是哪个组织都能做到的。尤其是成员来源鱼龙混杂又缺乏良好组织思想教育的情况下,对于普通的“纳萨尔派”武装人员来说,为了革命纪律让自己饿死,那这革命是不干也罢。

所以,“纳萨尔派”武装队伍始终无法扩大化,印度百姓几乎不可能出现当年我国革命老区群众积极参加红军那样的场面。

既然“纳萨尔派”很不得人心,可为什么印度当局就是灭不了他们呢?

很简单,这全靠同行的衬托,印度军队实乃“刮民党”,比起“纳萨尔派”更加泯灭人性,每次在清剿行动时,印军在当地村落直接烧杀抢掠,强奸妇女,并试图用拙劣的低级手段将其嫁祸给“纳萨尔派”武装,可印度老百姓也不是智障。

因此,许多印度百姓在举报“纳萨尔派”后,发现来“平叛”的印度军警更不是个东西,这就让一些村落被迫变成了“堡垒村”,相对拥护“纳萨尔派”,毕竟两害相权取其轻。

一些印度百姓因为自己的财产惨遭印军掠夺,亲友被杀害,出于私仇参加了“纳萨尔派”袭击印军,支撑其作战的动机完全是血亲复仇的本能,和共产主义信仰毫无关系。

目前在切蒂斯格尔邦,较为支持“纳萨尔派”的百姓仅有20%,可拥护政府军的更少,只有10%,剩下的70%的百姓则两不相帮,由此,交战双方勉强形成了一个“均衡”。

因丈夫死于印军杀戮,不少妇女加入纳萨尔武装

所以不难看出,印度所谓的“星星之火”从来都没有燃起,印度的共产主义运动从创立之初就充斥着分裂和内斗,同时也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和惨烈的迫害,自始至终都是既得利益的一方,全国性的武装斗争更是无从谈起。

印度共产党选举车

缺了枪杆子,更缺乏团结,指望资本主义会老老实实地接受灭亡,如此怎能保住革命果实?又谈何“燎原”呢?